生活化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8期   作者:李小萍
[导读] 数学知识跟人们的联系十分密切,基于生活化理念
        李小萍
        廉江市第七小学,广东 廉江,524400

        摘要:数学知识跟人们的联系十分密切,基于生活化理念,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能够深入挖掘生活当中存在的数学素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跟生活实践的密切联系,更加全面真实的感知数学,并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本文主要分析了生活化理念,对于小学数学的积极影响,并研究了相关教学措施。
关键词:生活化理念;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当前,新课改不断深化,小学数学也发生了更多转变,教学工作开展要遵守小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规律,为学生营造能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的环境与机会,帮助学生能够正确的认知自我,培养其自信心,提升学习能力。教师通过具备生活化理念,能够为学生建立出熟悉的生活环境,加强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点的认知,提升教学质量。
一、生活化理念的积极影响
1.增长学习兴趣
        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具备形象思维,如果能够在教学当中应用此理念,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转变学习态度,吸引其学习注意力,让其意识到知识和生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1]。数学课堂具有实践性特点,因此教师可以布置学习任务,有效提升其积极性。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此方式更加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2.降低学习难度
        相比其他的课堂知识学习来说,数学学习是无法依靠死记硬背来理解的,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接触到的数学知识难度也会越来越大,仅凭教师的口述学生无法全面理解[2]。而教师受到实践影响,不可能同一个知识点进行反复多次讲解。想要解决学习难度大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模式,让学生在参与生活实践的过程中,一边娱乐一边学习,这种方式相比单纯的理论知识说教更有效果,无形当中降低了数学知识学习难度,提升数学知识点的学习效率。
3.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课堂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当前学生虽然已经理解了数学的学习法则和计算方式,但是却不会利用这些知识点来解决生活问题。因此利用此模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来提升知识应用能力。
二、生活化理念的运用
1.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激发学习兴趣,能够有效提升学习行为开展的自觉性、积极性,有效提升学习效果[3]。数学理论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和抽象,因此教师可以把教材当中的问题编织出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情绪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实现探究和创新。
        例如讲解分数知识点内容时,教师为学生营造出了生活化情境:一天,妈妈把3块饼拿给小朋友们分吃,大儿子给了一块。二儿子希望得到两块,于是妈妈便把其中的一块饼分成八份,给二儿子两块。三儿子说想要三块,妈妈便把另外一块分成12份,给了三儿子其中3块。学生们被生动的画面及有趣的情节感染了,深深吸引住其注意力,接下来教师询问学生:“你们知道哪个儿子分得多吗?妈妈这样分公平吗?”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首先产生学习兴趣,在接下来通过自己自行操作和思考,也可以跟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共同来验证问题答案,自主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样学生们学习注意力更加集中,并且具备比较强烈的求知欲望,有效提升学习质量。
2.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穿插生活元素
        学生们如果具备常识性内容,能够让所学知识转变成生活技能,就可以更好地提升其学习能力。教师可以把生活元素融合到其中,以把抽象知识形象化,理解起来也更加简单[4]。例如在学习乘法交换律的时候,可以设计出生活画面。

选择四名学生在讲台上横排站立,一共可以站三排。根据看到的人,从近到远或者是从左到右进行观察,并列出乘法算式。有的学生列式是4×3 ,另一名学生列式为3×4。教师可以让其进行观察,通过分析总共多少个人来思考算式不同但结果相同的原因。通过生活当中展示的场景,帮助学生进行更加生动的,自主掌握乘法交换律的内容,也就是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其实在生活当中,数学知识点无处不在,只要教师能够提前做好精准的备课,熟悉生活事物当中数学元素的存在,通过实践活动,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比如让学生数一数操场上有多少个人?跳绳的有多少人?打篮球的有多少人?或者是让学生自己拿上卷尺来实地量一量操场的实际长宽。可见生活中元素在知识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知识点,并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3.课后练习生活化
        课后练习是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知识点的巩固掌握环节,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能够对下一节课知识点的学习进行预习。在课后练习当中采用此理念,能够让学生顺利地,把掌握和学习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及探究能力,让其能够初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例如学习《面积》内容时,教师为学生们布置作业:回家量一量自己家里客厅,得出长和宽,然后尝试对客厅面积进行求解。然后量一量地板砖,得出长和宽,计算地板砖面积,最后估算一下自己客厅里铺地板砖,得出需多少块的结论。如果1块砖是50块钱,一共需花费多少钱?趣味性强的课后实践活动,既便于考验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程度,也能够让其将自己所学知识点用到实践中,解决生活问题,提升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4.利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调动起自己已经具备的生活技能,引导其将所学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体会所学知识的实践价值[5]。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有责任把社会生活实践和课本知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来主动观察理解,分析数学知识学习规律,也能够为生活实践起到指导作用,感受到数学知识学习的魅力。
        例如在学习《千克、克、吨》时,教师在上一节课结束之后,就为学生们布置的学习任务,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每一个小组在课堂学习之前准备1千克的物品,并让组长做好详细的记录。小组寻找到了1千克的洗衣粉,有的小组找到了两袋500克的食用盐,两袋盐加起来共是1千克。让学生用手试一试,感受一下物品如果有1kg的话,应该有多重。学生们大部分都认为1千克感觉非常重,一只手都快拿不动了。通过学生自己亲手试一试,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千克的概念。教师让学生们思考一下一吨等于1000千克,尝试联想一下一吨到底有多重。通过用手感受1千克物品的重量,学生们立刻对一吨中产生了更加直接的感受。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点的认知,还能够把学习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让学生形成生活经验,认识到知识的有趣,激发自身兴趣,进一步开展学习。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在小学数学中引入生活元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建立生活化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雷建清.连接生活,返璞归真——新课程理念下对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的思考[J].教师,2017(21):34.
[2]徐静.生活处处有数学——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5):161.
[3]刘敬.让数学走进生活——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考试周刊,2019(82):90-91.
[4]代红,高治萍.以STEAM理念辅助小学数学教学——以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拓展应用为例[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9,36(Z1):102-103.
[5]施碧宇.弘扬行知教育理念 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的体会[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8(05):29.
收件地址: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市罗州街道怡心五路30号,收件人:李小萍,联系电话:153826737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