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莲
陕西西安交大阳光中学 陕西西安 710043
摘要:核心素养的提出是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对人才提出的新的要求,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下对于各个学科教学提出的新的教学目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重要的场所,所以教师更需要充分利用好语文课堂教学,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帮助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渗透传统文化思想。本文就初中语文实施传统文化途径开展探索。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传统文化
新课改背景下倡导要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同时还应该注重落实人文教育,挖掘语文学科中蕴含的文化元素,也就是在落实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能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则,注重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引入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借助传统文化丰富学生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精神情操,从而达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效果。本文就初中语文实施传统文化途径开展探究。
一、立足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语文课文化含量
为了能够在初中三年有效的实现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提升,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最重要的还是要通过课堂教学落实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语文课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思想,让学生可以正确的理解并且运用语文知识,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学生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阅读教学,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通过阅读增加学生的文化储备,这样往往可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重点朗读一些经典的传统文化作品,借助多种诵读的方式丰富教学的内容,让阅读更具有目的性和层次性,其实就是要引导学生去品读关键字词句,有效的培养学生语感,让学生对传统文本中的内容进行品味、赏析,尤其是一些经典的古诗词要让学生体会其语言的精妙之处。而且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结合教材中的单元主题,适当的增加文化含量,比如可以加入伟人的故事或者生活,引入一些古诗词文化等等。最后就是落实一些语文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来丰富课堂内容,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借助这些不同的方式才能有效的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中,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二、注重开发挖掘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新课标中要求语文的学习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够积极吸取民族文化中的智慧,可以关心当代的生活,尊重多样的文化。其实在各个地区都蕴含着非常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这其中包含了自然的,也有社会和人文的等等,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课程资源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有效的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课堂的学习中,从而开拓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除了单纯的学习课本的知识外,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去了解一些课外的知识。比如坚持让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培养学生民族文化的基因,可以利用每天早读的时间鼓励学生去阅读一些国学经典作品,使得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力量。除此以外教师也可以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提升学生学习情趣。在教学中可以落实主题教学或者读写结合的教学,突出重难点,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补充,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情趣。比如在学习部编版初中语文《苏州园林》时,教师可以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一定的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加入一些我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和蕴含的文化元素和思想,让学生进一步借助建筑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加强课型研究,传统文化渗透和听说读写进行整合
教师需要根据语文教学的内容和目标还有方法来确定课型,进一步落实语文实践教学,把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也可以帮助教师树立大语文观。教师对于教学的任务有了全面的认识之后,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性的落实教学活动。
比如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开设拓展性阅读课程,比如每周安排一定固定的自读活动,让学生带来一些好的杂志或者名著,在课堂阅读,以此丰富学生阅读量,给到学生进行阅读交流的机会。其次要针对性开展写作指导课程。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可以更好的感悟生活,实现读和写的结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指导。而且也要利用好教材中口语交际这个版块的内容,带领学生开展一些口语交际的实践活动。比如学习部编版初中语文《身边的文化遗产》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组展开文化遗产的探寻工作,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制作课件,搜集资料,然后分组在课堂中进行展示介绍,通过这样的方式全面的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信息搜集整理的能力,开拓学生眼界,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了解文化遗产渗透传统文化,实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四、倡导重读经典,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
目前在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还存在着严重缺失的情况。语文教学需要回归民族化,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和意识去提升自己的民族精神和责任意识。如果语文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缺乏一定的感情,没有传统文化的艺术修养和一定的根基,那么自然也无法很好的把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美的东西传递和诠释出来。所以要从教师入手鼓励教师重读经典,进行不断的学习,有效的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这样才能确保将传统文化更好的渗透到语文课堂的教学中,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
五、优化校园环境,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熏染
为了能够让学生沐浴在传统文化的阳光下,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学校一定要加强本校的文化建设,能够积极为学生营造一个传统文化氛围,使得学生的环境中能够浸润传统文化的光辉。学校的文化是学校通过校园的环境好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元素,其中包含了学校的物质、制度还有精神文化等等内容,这些都可以作为落实传统文化教育重要的资源。在学校的走廊或者教室可以张贴一些名人画像或者名言警句、古诗文和对联等等,也可以成立专门的图书角或者鼓励学生办海报,让学生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借助这样的方式可以进一步辅助语文教学,能够让语文课堂也同样浸润在传统文化中,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引起一定的影响。
六、借助教材资源,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语文教材本身就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资源,在语文教材中也选编了很多优秀的经典文本,这些文本都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教师在进行相关内容传授的时候,可以重点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文化精髓,进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文本背景知识,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比如在学习《醉翁亭记》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深刻含义。除此以外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的诵读,在诵读中可以有效的升华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民族精神。例如在学习《出师表》时,可以让学生在诵读的时候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使得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忠义的情感。最后就是引导学生借助文本体会语言意境,感受文化魅力。通过这样的引导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如今的语文教学都需要围绕着学生的核心素养展开,那么同时也要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结合教材,落实拓展活动,实现传统文化渗透。
参考文献:
[1]王美萍.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策略探究[J].课外语文(下),2020,(7):85-86.
[2]蓝坤.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探究[J].语文课内外,2019,(12):69.doi:10.3969/j.issn.1672-1896.2019.12.069.
[3]王斌.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策略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9,(7):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