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应用题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8期   作者:高盛荣
[导读] 对于小学数学三年级学生来说,应用题是他们的学习难点
        高盛荣
        儋州市南丰镇中心学校 571700

        摘要:对于小学数学三年级学生来说,应用题是他们的学习难点,众多小学数学教师一直在探索高效的应用题教学策略,目的是提升应用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在应用题中,学生需要分析复杂的数量关系,对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本文研究了小学数学应用题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有效教学;

        三年级的应用题教学是一个拐点,从低年级的一般、简单应用题过渡到典型、特殊的复杂应用题。学生需要加深对应用题的认识,在平时总结和归纳应用题解题思路,结合自己已经掌握的技能和知识来把握解题方法,切实提升自身的应用题分析和解题能力。
1培养应用题审题能力
        读题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步骤。在拿到数学应用题之后,需要通读题干,产生对于题干的印象。然后,再次阅读题干,明确自己需要做什么,需要求哪个数。最后,精读体感,提取题干中的重要条件和信息,良好的读题习惯对于应用题解题来说比较关键。②画出关键词。读题干之后,学生对题目产生了初步理解和印象。为了明确解题思路,需要画出题目的关键词,这是解题的重要依据。比如,蔬菜水果店有1000kg的土豆,上午卖出去了234kg,剩下的土豆需要平均装在7个大箱子里面,求解每个箱子需要装多少土豆?在精读和通读题干之后,需要指导学生圈出“平均”、“剩下”和“卖出”关键词,明确土豆变少了、卖出去了,需要使用总数量减去卖出去的数量,然后利用除法算式计算每个箱子放多少土豆。平均是除法算式的重要标志,解题的时候使用总数量除以份数,就能获得每一份的数量。“速度、单价、面积、周长”等题目中,都可以使用这个数量关系,如果学生能熟练使用这些数量关系,可以直接带入数量关系,在平时要善于总结和归纳这种知识。
2关注学生的审题过程
        ①思考。在审题、圈出关键字之后,学生需要思考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抽象和具体的条件。例如,王师傅想要靠着围墙圈一块正方形的高粱地,宽度是16米,长度是26米,可以怎么圈地,一共需要多少米的篱笆?对于这个题目,要求学生经过阅读明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围绕长方形这个要点思考,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面积和周长计算方法,他们比较熟悉这类题目,可以结合长宽求出面积、周长或者进行逆运算。但是,这个题目有一定的特殊性,学生只需要求出三条边即可,一些粗心的学生可能错误求出了长方形菜地的周长,没有想到只需要求解三条边的长度。为了降低学生出错的几率,培养学生画图的习惯,在思考过程中,不仅考虑未知条件和已知条件,还需要善于利用画图的方式形象、直观理解题意,这样能提升解题的准确率。
        ②解题。思考之后就是解题了,三年级应用题中,有很多题目考察右括号的加减乘除运算。学生审题之后,需要列出算式进行计算。可以采用分布列算式的方法,首先列出加法,然后列出乘法。

或者首先列出除法,然后列出乘法。也可以采用列混合算式方法,在一条式子中整合两步以上的算式。对于需要首先计算加法的算式,指导学生注意加括号,避免错误计算。在平时,重点培养学生的笔算和口算能力,帮助学生提升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在计算之后进行重复检查。
3开展应用题巩固训练
        为了强化学生的记忆,需要重视应用题巩固训练,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加深对应用题解题方法的理解,在反复训练中加深印象。课后复习环节是开展巩固训练的有效时机,为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训练任务,适当提升应用题的难度,让学生应对挑战的同时,提升解题能力和意识。例如,在分析数量关系环节,学生需要进行逻辑思考,利用综合法和分析法提取数量关系。第一,综合法。结合应用题已知条件,利用学过的运算法则和知识,分析解题的步骤。有这么一个应用题:班级派出了一些学生参与武术比赛,男生女生各18人,如果在表面的时候需要站成4行方队,那么每行安排多少人?利用综合法来解决这道应用题,遵循这样的思路:已知男女生分别有多少人,可以求出一共有多少人。已知他们站成4行,能求出平均每行站多少人。第二,分析法。分析法和上述方法相反,需要从问题出发求解,分析为了求出答案需要哪些已知条件。如果题目中包含相关已知条件,那么能直接解决这个应用题,如果不包含相关的条件,需要首先求出这些条件。在解题中遵循这样的思路:如果想要求出答案,还需要什么条件呢?有这么一个例题:一本名著一共190页,小红看了70页,在接下来的5天内需要看完剩下的内容,平均每天需要看多少?如果使用分析法解决这个问题,那么遵循这样的思路:想要知道平均每天看多少,必须知道剩下需要看的页数,剩下需要看的页数未知,所以需要列式求出剩下的页数,列式过程中需要指导已经看了多少页,题目中已经给出了看了多少页。根据这样的思路解题,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4开展生活化应用题教学
        三年级应用题的题材和学生的生活距离比较近,学生往往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相关的案例。例如,教材中包括较多的购物问题,学生如果单独购物过,那么能快速理解“总价=单价×数量”的数量关系。在“混合运算”教学中,一些学生因为缺乏生活经验,在理解“需要找多少?应该付多少”的意思。对此,创设贴近生活的应用题情境,降低学生的理解和解题压力。例如,一个应用题本来是这样的:一个零件8元,那么用24元,王师傅能买多少零件呢?结合学生情况,合理改编题目,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今天大家上课表现的很优秀,老师打算用24元买糖果奖励你们,你们说能买多少包8元一包的糖果啊?这样的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内容也比较有趣,自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拉近了应用题和生活的距离,也让学生快速明确解题思路。
        三年级的应用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审题和解题方面会碰到难题。对于重点应用题类型,在课堂中穿插训练,要求学生独立、主动完成训练任务。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力。在课堂中,给予学生针对性点拨和指导,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掌握不同类型题目的解题思路。
参考文献:
[1]李志进.探究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微课应用的实践[J].基础教育论坛,2020(31):79-80.
[2]罗倩. 解答小学数学应用题关键在审题[N]. 黄冈日报,2020-11-01(003).
[3]张小玲.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微课的应用优势及实践[J].知识窗(教师版),2020(1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