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强
阳江市阳东区雅韶镇笏朝小学,广东 阳江 529943
摘要:数学教学的低质量问题向来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师高度关注的问题,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师新时期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可遵循这些要求,对现行的数学教学方式进行科学的优化,以引导学生真正充当一个学习主体的角色,通过科学的数学学习方式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本文将依托人教版数学教材中的《圆柱的体积》一课,探讨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建构高质量数学课堂的若干教学方式,以提高数学教学应有的效果。
关键词:课程标准;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教学方式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的教与学活动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前者一般扮演的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等角色,而后者则扮演的是学习主体的角色。农村小学数学教师需在明确彼此角色作用的前提下,探究一些能够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新方式。同时,教师也需结合课堂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探索具有针对性的数学教学对策,让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真正获得有效的发展。
一、农村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的不良发展状况
(一)数学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水平并不高,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有的教师所呈现的数学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尚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学习兴趣低、积极性低、学习效果低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激化程度,不利于学生真正发挥自己的学习主人翁作用,主动从教学内容中获取益于自身成长的数学知识[1]。
(二)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缺乏有效理解
数学学科中有不少知识点具有明显的抽象性,有些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对这些知识的简化没有做到位,导致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发展得不够全面。在学生缺乏有效的方法突破学习障碍的情况下,学生的数学学习实效难以得到更高程度的提升。
(三)学生能够掌握的学习方式不够丰富
农村小学生所掌握的科学学习方式有限,不利于开拓更宽阔的数学学习空间。尤其是在数学教师尚未完全树立起多元教学观的情况下,小学生能够运用的数学学习方式不足以支撑学生展开更有深广度的数学学习。
二、打造农村小学数学高质量课堂的教学方式
笔者将根据人教版教材中《圆柱的体积》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立足农村小学数学的实际情况,探究打造高质量数学课堂的有效方式,具体可如下:
(一)通过实物展示,加深学生的概念学习效果
实物展示实际上是指教师将教学内容相关的实物展示在学生的眼前,使其对这一实物进行直观认知与理解的教学方式。“实物展示”在具有一定抽象性的数学概念教学中,可发挥不错的教学作用。尤其是在立体几何图形的概念教学中,实物展示教学方式可促使学生将直观认知与抽象思维相结合,使其对立体几何图形的概念知识进行有效的理解。教师在《圆柱的体积》这节课中,可通过实物展示的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圆柱”、“圆柱的体积”这两个数学概念。
首先,教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圆柱形实物(如圆柱形笔筒、圆柱形木块等等)放置在讲台上,让学生圆柱的外形及其特征。教师可鼓励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知识点归纳好,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圆柱”的概念内涵,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学习印象。其次,教师可在圆柱形笔筒中装上水,让学生对笔筒中的景象进行直观的观察与描述,然后尝试阐析“圆柱的体积”这一数学概念内涵。这一实物展示教学活动夯实了学生当前对新课知识的学习基础,为接下来的数学教学活动铺好了路。
(二)开展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
教师可组织课堂讨论活动,在课堂上营造一个良好的探究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一定程度的课堂讨论,对新课的数学知识进行更清晰的认知,可消除学生不必要的认知障碍,让学生接下来的探究学习更加顺畅,可节约学生不必要的学习时间,提高其探究学习效率[2]。教师可在这一教学环节设计有效的课堂问题,让学生初步围绕一些基础性的有效问题展开独立的思考,如:“若是圆柱体内部装满了水,那么你能想到哪些方法来求解它的体积呢?”这一问题被提出来后,不少学生开始测量圆柱体的高度及其底面的直径,只是在学生尚未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情况下,他们尝试将圆柱中的水倒进了一个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的容器中,然后运用这些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来求解这些水的体积。学生的这一做法体现了数学领域的转化思想,能够为学生推导出正确的圆柱体积公式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问题探究,组织学生参与动手操作活动
《圆柱的体积》这一课的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探究性,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突破抽象知识的学习障碍,还要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探究,从探究学习中深化自己的学习效果。而且这节课的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操作性,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到相应的动手操作活动中来,让学生一边动手操作,一边发挥自己的问题意识,自主提出一些有效的数学问题,并对数学问题进行科学的探究。
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独立的思考:“先前你们想到了将圆柱体的水倒出来,装到其他已知体积计算公式的容器中去计算它的具体体积,这一做法究竟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学生在这一提问下,开始制作一个泥塑的圆柱模型,然后沿着底面的半径及侧面的高,将它均等分割成若干部分,试图将其拼组成近似的长方体。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然后亲自动手,验证这一猜想。在这一环节,学生的探究欲望、动手欲望比较强,可驱动学生更自主地展开动手操作学习,并自主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而对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与解决。例如有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若是将圆柱体分割后,组拼成的近似长方体是否与先前装水的长方体是否具有相等的体积?又是否会和圆柱的体积相等呢?”在学生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尝试提出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猜想,然后在动手操作过程中验证自己的猜想。
在学生验证猜想的过程中,可继续提出更多的新问题,如:“圆柱体被切割拼组成近似的长方体后,哪个要素发生了变化?哪个要素没有发生变化?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高等组成部分和原来的圆柱体存在什么联系?若是学生要求解近似长方体的体积,那么它的体积与原来圆柱的体积之间存在什么密切关系?可以推导出什么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这些数学问题能够让学生处于较激烈的思维状态,可使其在问题探究学习过程中挖掘出更深层的数学知识。
在学生真正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可将其与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对两者进行对比,有利于学生在对比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加深自己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为学生将其运用到数学解题中奠定基础。
(四)加强巩固练习,适当开展数学解题教学活动
巩固练习是数学课堂中比较基础的教学内容,它的教学目的在于巩固学生在课堂中新学的数学知识,并使其适当地运用这些数学知识来进行解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例如教师可给出这样的课堂习题:“某建筑工地需要用到一根圆柱形木料,要求它的底面积达到75cm2,高为90cm,请问这一圆柱形木料的体积会是多少?”学生一般可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这一数学问题。教师要进一步促进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健康发展,还可设计其他的数学习题:“若是已知圆柱底面半径为r,它的高为h,那么该如何求解它的体积?若是已知圆柱体的底面周长为c和它的高为h,又该如何求解它的体积?”这些数学习题可以让学生完成随堂的巩固练习,使其在巩固所学新知识的过程中,还能提高自己的数学解题能力,让学生获得更佳的学习成效。
三、结束语
总之,农村小学数学教师要打造高质量的数学课堂,不仅要明确当前数学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还要通过实物展示、集中讨论、问题探究、巩固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学得更好。实践证明,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树立起多元化教学理念,建构一个具有现代化教学特色的高效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保障数学课堂的实际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毛草.浅析新课改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J].新课程,2020(18):156.
[2]杨全德.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J].新课程·上旬,2019(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