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分析和认识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8期   作者:李彩霞
[导读] 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和标准
        李彩霞
        大悟县礼山学校,湖北 大悟 432800

        摘要: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和标准。培养小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已经成为素质教育体制下的重要课题。下文首先对培养小学生应用题解决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分析,然后根据应用题教学现状提出了几点认识,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分析;认识
1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对小学生能力培养的意义
        在素质教育体制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应用题解决能力是数学课程的重点,也是难点。一方面,在数学课本内容的学习中,实际问题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同时也属于数学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另一方面,实际问题不仅出现在学习和考试中,也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小学数学考试中,应用题的答案直接影响最终的总分。因此,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重视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加强对学生回答应用问题能力的培养。
2小学生解答应用题时遇到的困难
        小学生在解决应用问题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对应用问题本身的理解。 由于他们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都很有限,所以在阅读数学应用题时容易出现问题,如理解不了题或理解错误等。小学生不能准确理解应用题,因此在解题时容易出错,解题思路也会不正确,最终结果就是整个应用题答错了。小学生不仅在理解实际问题上有困难,在构建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也有困难。小学生在分析和解读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就无法从最终的解决方案入手。数学应用题的阅读理解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件繁琐复杂的事情,所以在学习应用题的时候会感到厌烦,没有学习的兴趣。这也是应用题难答的原因之一,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最终数学成绩。另外,对于抽象概念的应用问题,理解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再加上操作更加困难,最后肯定有错误。这时候老师需要慢慢引导,认真教,让小学生不再害怕应用问题。
3小学生应用题教学认识
3.1老师重视与学生沟通、相处的方式
        小学生没有兴趣辅导是学不出实际问题的,兴趣是小学生最好的导师。如果小学生有学习兴趣,那么就有学习的动力。小学生如果对数学应用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就会主动学习。教学不仅是教师的责任,也是学生的合作。对于数学应用问题较差的小学生来说,老师的关心和帮助非常重要。在实际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回答实际问题的兴趣,不要过于关注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学习成绩,而应该关注学生在当前的学习中是否有困难的问题。老师需要给学生更多的理解和尊重,因为教学是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其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和老师之间建立信任、和谐的关系,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教师对于应用题的教学要多样化
        小学数学教师在讲授实际问题时,应注意教学的多样化。因为实际问题的教学基础来源于现实生活,但现实生活是千变万化的,所以在实际问题的教学中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方法。比如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基本不会想到用表格和图像来分析解决。因此,教师在应用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应客观对待图像和表格,合理使用,重点加强小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时期的教学方法明确规定了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避免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束缚新时期学生的学习思维。比如,在解决数学应用题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图片表,适当的给题添加图片,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丰富了教材,更好地满足了多元化教学。

但是,教师要特别注意的是,当同一类型的应用问题出现多次时,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为了避免这种事情,教师可以用不同的解题思路去解决同一个应用问题,最终激活学生学习应用问题的兴趣。最好使用一见即懂的解题思路,便于学生吸收消化,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3.3教师要培养学生数学能力与发散学生思维
        在学习数学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字能力是最重要的。通过提高学生的数值能力,学习数学就容易多了,减少了学生对数学应用问题的厌烦。在学习应用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速度制定教学计划。要加强每个小学生应用题的结构能力,也要培养发散思维,这与学习实际问题密切相关。比如在讲解A往游泳池放水B往游泳池放水的应用问题时,老师可以讲解其中一种解题方法,然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尝试交流讨论其他解题方法。我们可以先成立不同的小组,然后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以不同的想法进行讨论和相互碰撞,最终产生许多不同的解题方法。小学生在发现自己的不足时,可以借鉴其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借鉴自己好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来改善自己的不足。老师也可以引导小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分析数量关系时,教师应积极鼓励小学生讲述条件之间的关系,并表达他们对条件的理解。如果有时老师不方便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声说话,也可以对他们的书面作业做额外的安排,让他们把关系写在纸上,完成后交上来。教师可以利用休息时间完成批改,发现任何不足之处,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
3.4创设生活化情景的教学
        知识来源于生活,兴趣是与生俱来的老师。激发小学生以生活为主题的学习兴趣,对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水平和回答应用问题的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应用问题时,要考虑到自己所使用的材料,是学生最符合、最熟悉、最感兴趣、最能理解或最有经验的材料。如果是这样的话,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问题的亲切感很强,更容易理解问题的含义,最终增强了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比如教师在讲授应用问题的过程中,要更贴近生活。比如在讲解速度问题的时候,可以问学生从家里到学校需要多长时间。爸爸妈妈上班要多久?从家到学校有多远?爸爸妈妈的公司离家有多远?教师在讲解时间、距离、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后,可以指导小学生计算自己的日常步行速度、父母的步行速度等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激活小学生学习实际问题的兴趣。
3.5培养“问题结构能力”
        小学生在解决数学应用问题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大多是由于缺乏分析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即问题结构能力仍然不足。因此,小学生在分析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有必要找出问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分离问题的根源,把握问题之间最本质的关系。比如让小学生自己写申请题就是比较好的练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分层次教学生。实际问题中用到的知识点很多,大多是相互关联的。有时候一个知识点可以延伸多种题型,难易程度不同。小学生在答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最终会影响答案。所以教师在讲解实际问题时要考虑知识体系的难易程度,最好是由易到难的讲授,保证小学生能掌握相关知识点。
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的兴趣非常重要,培养的方法肯定不仅仅是以上这些。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清楚地了解情感因素,时刻关注小学生的心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学本身的潜在魅力,激活小学生学习实际问题的兴趣,最终成为真正的自主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康蕾珺.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6):173+175.
[2]王强.解读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教学方法[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0):169.
[3]谢清梅.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9):101,104.
[4]杨映专.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9(15):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