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梅玉,李志刚
百色学院体育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摘要:文章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当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耙梳,建议从特色课程设置、实验实训平台建设、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实操实习内容重置、教学实践考核评价体系重构等几方面架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The Trinity Of Theory, Practice And Practice Of Social Sports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And Explor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Abstract:Throug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this paper comb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social sports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specialty. It is suggested to construct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social sports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specialty from the aspects of characteristic curriculum set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xperimental training platform,the reset of practical practice(practice and internship)content in and out of class,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practice examina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key word:Three-in-one;Practice Teaching;Personnel Training
课题资助:百色学院校级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休闲时代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课题编号:2019JG36;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一般项目A类:《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体育专业实验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实践》,课题编号:2019JGA299。
前言
《教育部关于公布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显示,新一轮撤销的386个本科专业中,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占到6个,这为部分开设有此专业的高校敲响了警钟,专业能否续招的重要原因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就其专业特性来说,注重的是培养社会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对毕业生的实践技能和实操水平要求较高,因此,实践教学内容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作用显著,实践教学成果好坏直接决定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纵览全国,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较之其他体育专业想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若想此专业获得较好发展,必须建立新的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社会体育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 传统教学模式分析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但部分高校现有课程中的教学目标及方法落后于社会体育发展的脚步,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并无实质性差异,教学内容上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操实践环节,且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衔接不紧密,缺乏连续性、系统性。传统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程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加之课后缺乏校内实操及校外实践机会,这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忽略了对学生主体性和探究性的考量[1]。
2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内容设置千篇一律,缺乏自身专业特点
调查发现,部分高校尤其是综合性高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环节安排基本是借鉴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体系制定的,课程体系和体育教育专业基本一致[2] 。课程设置通常是在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等已有课程基础上进行重构组合而成,导致课程设置的内容往往是此类专业现有课程的一个“拼盘”。没有结合当前休闲体育、娱乐体育、康复体育的实际需求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实操课程。
2.2 实验实训课程环境受限,实践方式单一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设的实验实训课程多涉及运动解剖、运动生理、运动心理、保健康复/推拿、运动损伤、户外拓展、健身健美、团操等,此类课程均设置有不同学时的实验实训内容,但受限于实验条件,学生所掌握的实验实训内容简单,无法胜任实际岗位需求。现有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除专业校内见习、校外实习内容外,也开展了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课堂进商业健身房让教学实践单位的一线教练授课、进社区组织社区体育活动,但总体来说,方式单一,且时间较短,难以满足毕业生就业前的能力需求,严重影响了学生毕业后的求职选择。学生希望通过实验实训课程掌握必备职业求生技能,希望通过实践教学,了解户外、健身健美市场、当前就业现状,更希望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而目前实验实训课程环境受限,实践方式单一,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2.3 校内外实践环节融合不够,脱离服务对象、服务环境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进行扶持。而涉及国民体质监测、文明病慢性病干预指导、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赛事策划、户外运动拓展、体旅融合等与社会民众关注密切的实践内容,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教学设置里面,要么空白,要么涉及不足,这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专业素质及其职业准备密切相关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明显缺失,难以适应市场对社会体育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现实要求。
2.4 实践教学评价及考核标准不健全
研究发现,部分高校,尤其是新型应用型高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列入教学计划的实验、实训、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比重、比例并不低,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在数据上都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但从结果来看,该专业实践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除了前文提及的实验教学内容简单陈旧、实训实践教学平台单一、教学模式更新缓慢外,实践教学评价与考核形式、考核要求简单也不容忽视,部分高校采取实习前的“通关考核”,考核不合格的学生不给予实习,但实际情况是不合格的人数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并非学生实际能力所能达到,而是在考核标准方面存在把控不严的现象,考核标准量化不够,缺乏对专业技能培养效果的检测,也缺乏对实践实训教学环节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评价考核,学生不够重视,造成最终实验实训教学缩水,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走形式,毕业论文(设计)要求降低,严重影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生整体培养质量[3]。
3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理论-实操-实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3.1课程模块的强化与完善,突显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性
根据社会体育行业需求标准和规范顶层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优化培养实践能力的相关课程,诸如户外运动能力指导模块课程、健身房服务能力模块课程等,这些课程通过运用“课堂理论教学、讲座、分享会、专业见习、实习、定岗、假期健身俱乐部兼职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课程设置与体育教育专业要有明显的区分度,同时避免纯理论教学,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与实践的课时分配合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比列得当,并适时增加选修课时,重点围绕户外和健身两个方向来进行教学实践。同时,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修订、教学大纲设计、校本教材编撰、实务性课程等内容都要结合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做到真正的校企合作。
3.2实验实训教学的优化与改革
实验实训课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强化和验证,属于与理论配套的实践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验实训课程内容设计相对较为简单,实验实训条件受限,实验实训内容与实际需要脱节,缺乏综合性与创造性。针对以上问题,应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的实验实训分为两种类型,即基础类实验和综合类实操训练。如运动解剖学中涉及到的人体器官的基本构造、运动生理学中人体安静或者运动时的心率动脉血压测试等等,这些基础性实验作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必备的人体机能及运动科学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现从基本理论到基本技能的过渡。综合性实训则类似于保健推拿课程中的手法实操训练以及同学之间相互开具的运动处方,实现从基本技能到综合应用的转变。通过基础实验与综合性实训来强化理论,使教学保持连续性和持续性[3]。在实验实训中还应穿插创新创业项目、实训竞赛、体育市场案例分析等真实情景。
3.3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出发,合理建构校内外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
从学生求职谋生的角度将职业技能培养贯穿到每个学期,每学期,侧重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逐步提高本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形成“课内、
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从“课程单项实践教学—健身教练职业实训培训—外出观摩学习优秀健身教练职业技能展示—健身教练职业技能考核比赛—商业健身房/健身俱乐部见习—社区俱乐部兼职专业实习等内容,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依据,以学校对人才培养规格、质量需求为核心而构建的体育“职业技能实践”教学模式[4]。在实践教学安排上,第一、二学期,除了校内授课外,可聘请有丰富代课经验的健身房、俱乐部健身教练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一名合格的专业教练所必需具备的职业技能和素养;第三、四学期,可安排部分实践课程到健身房、俱乐部授课,并在次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专业见习;第五-八学期,安排学生到社区、健身房、户外实习基地进行兼职代课,熟悉健身指导的基本流程,参与实际的健身指导工作,强化职业技能,将社会体育指导
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功能与服务社会功能结合起来。
3.4构建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能力综合性评价体系
目前来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相对单一,基本是终结式的中期检查,且多时学校、实践单位单项评价,这样的评价模式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学生综合发展,评价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且多维度,可以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主客观相结合,用人单位、学校、学生互评的形式,注重可操作性和可控性,既要检测结果也要重视实践过程。围绕教师的教学能力,用人单位指导老师的指导能力,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多维度综合评价。
4结语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适应社会休闲化发展的应用型社会体育人才,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必备的相关理论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从事社会体育领域健身指导、户外运动策划与组织,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及群众性赛事活动的组织、咨询、康复保健等能力,人才培养必须体现应用型这一终极目标,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实践教学在内容、时间安排、评价方式等方面必须具备实效,避免实践实训环节与用人单位需求脱轨,切实提高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蔡存军,王平.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全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11(22):134-136
[2]曲洪刚.职业素质培养下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 职业技术教育,2015,23(23):45-47.
[3]周 伟,周 静.新形势下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与探索[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7,33(3):123-126.
[4]冯振伟.职业教育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以郑州轻工业学院为例[J].体育世界,2014,8: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