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潇潇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陕西省西安市, 710061,
摘要:现代的教育改革在不断推进,国家关注文化课成绩的同时也开始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而在高中的美术鉴赏课中,美学价值突出表现为:色彩与线条等。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美术鉴赏能力,美术教师应该借助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来开创美术鉴赏教学的新思路,让抽象的美术鉴赏在学生面前展现得更直观、更具体。本文将针对思维导图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运用展开探究。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美术鉴赏;有效运用
引言:高中的美术鉴赏课,不仅是学习美术画画这么简单,既然称为“鉴赏”,便是需要学生仔细观察并动脑想,每一幅作品中包含的细节为自己带来的某种感受,以此来判断美术作品的优点与缺点。同时,美术鉴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丰富学生情感。将思维导图运用到美术鉴赏教学中,不仅可以呈现清晰的美术知识点逻辑,还能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
一、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应用思维导图的重要意义
美术的视觉冲击力较强,美术作品可以将最美好的事物展现出来。在美术鉴赏教学中,需要根据美术作品中具有的深厚艺术底蕴与文化精神来理解其中的线条与色彩,这也是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最重要的难点之一。
第一,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中的文化精神与内涵。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仅通过教材中的语言和文字来对美术作品进行描述,很多学生将难以理解抽象的美术作品,对于其中的美学价值更是难以掌握。但是利用思维导图来进行讲解,可以将传统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以图像的形式呈现出来,并帮助学生深入剖析美术作品中蕴涵的文化,有助于教师将美术作品进行清晰分层深入的讲解。
第二,可以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建立完善的审美体系。高中生处于成年的过渡时期,大部分高中生都具备了对美的认知与审美观念。而在当前经济发达的社会环境中,美与丑并存、视觉元素多种多样,容易导致学生的审美观混乱,出现鉴赏能力不健全的情况,因此不利于学生学好美术鉴赏课。如果将思维导图应用到美术鉴赏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完善审美体系。美术鉴赏的知识内容零散,教师虽然能够将基本的理论知识清晰讲解,但部分学生无法将知识串联在一起,因此无法形成完整的体系。而思维导图的融入,可以将美术鉴赏教学的内容建立起主线联系,不仅能够使学生快速掌握美术鉴赏的知识模块,还能够将学生的审美体系完整的建立起来。
第三,拓展思维方式,强化美术核心素养。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将相关知识完整的展现出来,在此过程中,学生只要紧跟教师的讲课节奏,长此以往便可以自主体会到美术鉴赏知识中的核心素养内容。同时,思维导图中的色彩与图形搭配也可以更直观的呈现,从而使学生能够判断和赏析美术学科的价值和意义,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进而来深度培养学生延伸美学领域,拓展美术思维,发挥创新精神。由此可见,利用思维导图教学,可以将学生的核心素养逐渐养成,由认识美术到赏析作品,再由拓展美学领域到实践创新,最终对美术文化形成深刻理解。除此之外,价值观念与思维模式是美术鉴赏教学中,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思维导图的运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树立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输送综合型人才[1]。
二、思维导图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一)运用“圆圈图”,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
美术鉴赏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便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掌握鉴赏的技巧,从而提高美术鉴赏能力。教师将思维导图引入到美术鉴赏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拓宽思考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散性思维的形成。教师可以利用图形的视觉感官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以“圆圈图”来讲,可以将美术课程的内容放在不同位置的圆圈中,明确每一个知识点间的联系,从而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在学习与建筑艺术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的特点,以多媒体视频的形式播放我国具有典型代表的古代宫殿建筑,如明清时期的故宫,教师可以将思维导图的要点绘制成几个“圆圈式”的鉴赏要点,以“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为中心主题,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思维导图中将每一个小点设置为超链接,比如图1中的结构特点,教师让学生针对此点进行讨论,当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点击结构特点,从超链接中学生可以直观的看到与结构相关的视频或者图片,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可以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出发,来鉴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相关内容,进而体会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
.png)
(二)运用“气泡图”,明确美术作品赏析思路
在高中的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视频、音频与图片,对美术作品进行详细讲解与赏析,从美术作品的时代背景开始挖掘,到作者的创作理念,再到最后的呈现形式,由此来深刻理解一篇美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与内涵。而气泡思维导图可以明确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思路,只有贯穿整个美术作品,才能使学生更深入的体会艺术情感,激发学生对美术鉴赏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来增强视觉神经的冲击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思维。例如,在学习与“古代中国画”相关的内容时,教师要将鉴赏目标明确,首先要了解在中国古代画像中的创作理念。与此同时,教师将“气泡图”的思维导图引入,如图2设置好各个气泡间的关系,让学生之间交流讨论并引发思考,由此过程来完成美术鉴赏课程。然后,教师要将思维导图中各个气泡间存在的联系讲清楚,以“古代中国画”为核心气泡,在气泡的分支中分布相关的时代、题材及风格等内容,从而既能够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又能直观清晰的将本节课内容呈现出来,明确鉴赏中知识点间的联系,从而更好的掌握鉴赏思路[2]。
.png)
(三)运用“双气泡图”,加强学生鉴赏能力
在高中的美术鉴赏课程中,有些课程内容是比较多的,代表作与代表风格较多的章节,教师可以采用“双气泡”形式的思维导图,逻辑清晰的将知识点进行联系与区分。以对比不同风格的方式来进行分析交流,可以使学生掌握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是通过不同国家在不同时代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从而拓宽学生眼界与鉴赏思路,进而能够提高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例如,在学习“传统与革新——从巴洛克风格到浪漫主义”时,教师要明确教学内容,首先,带领学生了解欧洲在当时的艺术流派与风格,通过了解欧洲美术流派的特点,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整理欧洲的历史发展背景,理清欧洲从资产阶级到发展过程中,对美术作品产生了哪些相关影响,由此学生才能清楚艺术流派风格不同的原因。如荷兰,是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因此在17世纪时,荷兰有相当一部分美术作品体现的都是市民的生活,如《吉普赛女郎》,而当时的佛兰德斯的艺术作品依旧是巴洛克风格,因此《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与前一幅艺术作品风格不同。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建立“双气泡图”思维导图,如图3将两种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形成对比,加强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png)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我国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的教师要想提高美术鉴赏的教学质量,就要结合思维导图来为学生提供清晰的教学讲解思路。教师要根据实际的美术鉴赏课内容来设计形式恰当的思维导图,灵活变通思维导图。运用不同形式的思维导图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明确鉴赏思路、加强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郭水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对可视化思维导图的有效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0(10):132-133.
[2]杨慧.思维导图在高一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实践探究[J].中学课程资源,2020(07):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