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英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第一中学 山东淄博 256100
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与传统教材相比,无论是教学内容、课程结构,还是逻辑体系和最新研究成果,都有了许多变化和创新,这些给教师的日常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新问题,唯有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努力寻找新思路,注重学生的参与度,才能强化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本文从善用历史地图、巧用教材史料、采用学术观点三个方面做了初步探索。
一、手到心到善用历史地图,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近年高考命题充分体现了素养立意,注重对时空观念的考查,2020年山东卷有18分是考查地图的。新教材顺势而为,其特点之一就是地图涵盖面广,使用频率高,《中外史纲要》(上)(下)共有52课,只有12课没有地图,其中9课有3幅,3课是4幅, 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大有益处。“与文字相比,地图在反映事物所处空间状态方面有着更简明、更直观的特征,因而学者郑樵在《通志·图谱略》中也发出了‘即图而求易’‘即书而求难’的感叹”。[1]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用眼睛看清地图,还要让学生动手去画,让枯燥干涩的历史语言转换成活灵活现的“真实”场景,让学生在特定的空间框架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从而对历史有更准确的理解。
首先,利用好单一地图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整体时空观念。比如,讲完《中外史纲要》(下)一、二单元时,学生人手一份五大文明、四大帝国、四洲文明的空白地图,让学生重温上古和中古时期的人类文明,让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文明鲜活起来,通过空间的观察视角进一步认知世界,让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互动起来,形成空间下的历史大视野。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形成中外关联的意识,并且启发学生对不同文明进行分析、综合、比较,作出合理的论述。让学生运用投影仪自主展示绘制成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实效性大大增强。
其次,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展示出历史动态的持续发展过程。人类最初的文明,基本独立发展;古代文明各自的扩展使不同文明地区相互连接起来,促进了大帝国的兴起,文明之间的交往不断加强,相互影响不断扩大;到全球航路的开辟,这种联系有了新的突破,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在“五大文明、四大帝国、四洲文明”这张图的基础上,让学生再绘制出航海路线,体验驾着多桅帆船乘风破浪环球世界的感觉。以此类推,可以将全球航路开辟的路线图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图融合到一起,让学生在空间变化中感受历史的不断演进,厘清历史发展的逻辑体系。
二、精选精确巧用教材史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并且强调“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史料实证是其它素养达成的必要途径,必须高度重视。何成刚主张:“任何一节历史课都离不开史料教学这一重要环节,史料教学运用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1]在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培养不在于史料的量,而在于史料的精选与精用。[2]?
新教材的另一亮点就是辅助部分设计的多元化,增加了史料阅读、历史纵横、学思之窗、问题探究、学习拓展等多种形式,这些给教学带来了较强的实用性和选择性。精选其中的一部分恰当运用到课堂学习中,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例如,《中外史纲要》(下)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最后一段,介绍了罗马与汉朝交往的情况,关于这一问题,可以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第13页“问题探究”栏目选取的《后汉书·西域传》对大秦的记载,“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
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缴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引导通过历史文献分析得出双方交流的概况,从而印证了教材结论:两汉之际,汉朝和罗马缺乏官方的直接往来,但通过丝绸之路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此外,通过最后一句话,让学生了解:作者认为汉桓帝(132—167年)时罗马所遣使者很有可能是商人冒充,那些物品并非罗马帝国特产,对相关传闻表示了怀疑,进而引导学生去伪存真。
三、选好选准采用学术观点,提高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的态度、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同时还指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试中,新情境可以有多种类型……学术情境,指历史学术研究中的问题,如历史学家对某一历史问题有多种看法等。”徐奉先曾指出,“历史科的试题情境是学科前沿与社会生活的融合,是学科性和专业特色的高度体现,是教育功能和测量功能的高度统一。”[4]因此,教学中选准并采用一些学术观点,既是扩展学生视野、增强教学开放性的需要,也是检测和评价学生核心素养水平的需要。
在学习《中外史纲要》(下)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第二目“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时,我选取了几种关于“西欧城市起因问题”的学术观点,学术界的百家争鸣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而且提高了学生在新情境下历史解释的能力。
材料一:陈兆璋先生认为城市由逃亡奴隶的聚居点发展而来,城市是作为封建主的对立物而存在的。
材料二:沈定平先生认为,城市是由封建主建立的,并为其服务的,不应夸大城市对封建生产关系解体所起的积极作用。
材料三:比利时史学家亨利·皮雷纳将“城堡论”“与“市场论”相结合,认为城市是商人围绕设防地点——城镇和城堡——的聚居地,即“商业起源论”。
材料四:马克垚认为西欧中古城市的产生并不拘于一种途径,而是多种途径。城市不是封建领主的统治的对立物,而是封建社会的有机成分。
材料五:杨宁一先生认为,西欧城市的勃兴有着多种原因。……一些原本用来防御敌人侵害的领主城堡逐渐成了居民经济与社会活动中心。许多具有自由身份的人或企图摆脱农奴主统治的农民移居到城堡周围从事手工业、商业活动,使城堡具有了“市”的功能。还有的城市是围绕修道院和教堂发展起来的……西欧的商人同东方已经有经常的贸易往来,他们沿商路建了许多新的居民点,逐渐地发展为城镇。
评析材料中关于西欧城市起因问题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虽然是开放性题目,但是必须引导学生自主地形成辩证、理性、客观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与方法,认识到西欧城市的兴起是多元素、多视角的问题,既有经济因素,也有政治因素,还有人口增长、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
面对新高考、新教材、新情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需要引领学生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探寻历史真相,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大力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教学只有进一步改进教学理念、学习方式和评价手段,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
【注释】
?[1]邢晓凤:《历史地图与历史教学》,《历史教学》2001年第07期,第45—47页。
?[2]何成刚等《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6页。
?[3]饶凯丽、张巧军:《基于浙西南革命史的史料实证素养培养》,《中学历史教学》,2021年第01期,第35页.
?[4]徐奉先《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历史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中国考试》,2019年第12期,第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