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亮
271400)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一中学
摘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地理知识学习的趣味性,还能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为其以后更好地学习与进行地理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地理;实践力
一、巩固地理知识基础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切实巩固地理知识基础,使其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相关的地理问题。为了巩固学生的地理知识基础,一方面,教师在授课中要为学生普及地理实践力相关知识,使其认识到地理实践力的重要性,自觉听讲,积极地动脑、动手,以高涨的热情参与教师布置的实践任务,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有目的地提升自身的地理实践力。另一方面,教师要对高中地理教材中与地理实践力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认真的汇总、梳理,在授课中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牢固记忆,如可以向学生展示相关的思维导图,以更好地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为学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做好铺垫。
例如,在讲解《等高线的判读》时,教师可为学生展示如图1所示的思维导图。
.png)
通过图1的思维导图,学生可清晰地看到,等高线的判读主要包括数值、疏密、弯曲、闭合四个部分。针对不同的判读内容,这一思维导图又列出相关的判断关键点,如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反之坡度越缓。在分析“通视问题”时,教师可指导学生绘制相关的地形剖面图,以帮助学生理解,使学生认识到:两点之间从高处到低处,等高线先密后疏,为凹坡,可通视;反之为凸坡,不可通视。
教师借助思维导图开展教学活动,可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基础知识,有效地避免了学习的枯燥感。在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后,教师可在合适的时间,在保障学生安全的情况下,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进行野外考察,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管窥典例中的地理实践力素养
为了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相关的地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获得更好的提升,除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外,教师还应注重讲解相关的典型例题,传授相关的解题经验和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素养。教师在典例运用上,一方面要保证例题质量。教师要结合自身教学经验,选择质量高、代表性较强的例题,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细致讲解,使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与理解所学知识,同时掌握相关的解题经验和方法,做到举一反三。另一方面,为保证例题讲解质量,教师在课堂上应注重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在激活高中地理课堂的同时,引导学生寻找解题的突破口,帮助学生树立解题的自信心,尤其当学生表现较好时,应及时给予表扬,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感。
在讲解《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时,教师可为学生讲解如下例题:
某科考队通过地质勘察,绘制某山地的地形剖面图,如图2所示。其中X区地表平坦,但Y区略有起伏。X区的玄武岩较厚,Y区的玄武岩较薄,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为( )
A.流水侵蚀 B.岩层褶皱 C.风沙侵蚀 D.岩层断裂
(2)X、Y区玄武岩出现差异的原因为( )
A.喷发物差异 B.冷凝环境差异 C.外力侵蚀差异 D.地壳运动差异
.png)
该例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内力作用给地表形态带来的影响,在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提升。在例题讲解中,为使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教师应注重给予学生启发,使其通过认真观察图中的内容,再现已学知识。X区各岩层海拔较Y区低,但两者的岩层沉积序列一致,可知其沉积环境也具有一致性的高度。X区岩层整体下沉,Y区整体上升;Y区海拔较X区高,且Y区起伏超过X区,受到更为强烈的外力侵蚀。综上可知,正确答案分别为(1)D;(2)C。
三、重视户外考察
开展户外考察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提升。为获得预期的户外考察效果,一方面,教师要围绕学生所学知识布置切实可行的考察任务,明确户外考察的目标。同时,为提高户外考察活动效率,保证学生圆满、顺利地完成考察任务,教师应注重设计合理的考察路线,既要保证路线的安全性,又要确保学生在考察中能够学到更多的地理知识,更好地弥补学生书本学习上的不足。另一方面,为保证考察质量和学生安全,教师可分批次组织学生进行考察,控制每批次参与考察的学生数量,每个批次应指派管理人员,还要引导和控制学生在每个区域的考察内容、考察时间等。
四、做好考察总结
广大山区具备得天独厚的户外考察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应认识到户外考察在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为了促进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更好地养成,教师既要结合每学期教学安排,积极开展户外考察活动,又要做好户外考察后的跟踪,鼓励学生做好总结,使学生每次户外考察都有所收获。一方面,在每次组织学生户外考察后,教师要安排专门的课时让学生分享户外考察成果,尤其要求学生必须认真解答考察方案中的问题,并将回答情况及时上交。教师要认真审阅每位学生的作品,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多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讲解,使学生在分析问题时考虑得更加全面。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户外考察时的感受、心得,认识到自己在户外考察中的不足,并通过交流考察经验,掌握更多的考察经验与技巧。
在进行上述户外考察活动后,教师应让参与考察的学生认真整理考察资料,在课堂上向未参与考察的学生进行汇报分享。其他参与考察的学生认真听讲,及时补充。一些学生只是口头表述,一些学生则在考察中绘制了相关的简图,及时进行了补充说明。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汇报中的表现,设置相关的奖品。如果学生的汇报条理清晰、内容全面,尤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分析考察中出现的问题,可以进行实物奖励,增强学生户外考察的荣誉感,号召其他学生向其学习。鼓励学生既要积极参与户外考察,又要积极动脑。另外,教师不仅要肯定学生在户外考察中取得的成绩,还应从整体上对户外考察情况进行评估,认真总结经验,积极与其他教师交流,尤其注重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学习户外考察技巧,对户外考察活动进行细节上的调整。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应做好相关文件内容的学习,透彻理解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在各教学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核心素养。其中,地理实践力在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又要为学生提供地理实践机会,使学生积累地理实践经验,提高地理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瑞红.分析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J].才智,2020(0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