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益婷
永嘉县乌牛仁溪第二小学 325103
【摘要】由于当前农村小学正面临着生源流失的严峻挑战,我校被迫映现“自然小班化”的现象。为了紧跟课程改革的大潮,以生为本,让农村学校的学生一样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校别具一格地将在语文课堂中运用的“作业超市”的理念引入到美术课堂中去。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够自主地选择作业难度,体验美术学习所带来的成功与喜悦。
【关键词】作业超市;学科整合;自主选择;多元化评价
美术作业作为美术课堂教学的一个核心环节,是检验学生课堂掌握程度的一杆标尺,对学生审美力、创造力、动手能力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随着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推行,其要求教师在课堂评价中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 以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
“作业超市”顾名思义,就是将不同难度的美术作业像商品一样陈列在货架上,让我们的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吃”的,并且能够“吃”得下的美术作业进行“消化”。这样一来,无论是美术绘画能力强的学生还是后进的学生,都能够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跳一跳,摘个桃”获得美术学习成功的体验。经过我校美术教师的积极思考、大胆尝试,美术“作业超市”就如火如荼地开张营业了,借此机会我来谈谈我们的几点经营策略。
一、丰富货架商品——精心设计作业
“作业超市”的理念在真正意义上改变了学生被动、窘迫的学习境况,重新将美术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在相同的美术课堂上,我们将固定的作业形式做一个外延,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创作形式,表现自己的美术作品。在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们开始从“老师要求我们怎么做”转变成为了“我自己想要怎么做”。正是教师的大胆放手换来了学生的自由成长,相信这也是学生逐渐喜欢上美术课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丰富“作业超市”的架上商品,体现商品多元性,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一)分层布置作业
在老式的美术课堂中统一的作业标准往往限制了学有余力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扼杀了后进生的作业积极性并使其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心理负担,将原本感受美的课堂变成了为了完成老师作业任务的课堂。这违背了美育的初衷,为了改变这种美术学习的窘态,我选用了分层布置作业的形式。在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差异水平,布置难易程度各异的作业,由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水平和内部需求,自主地去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为此我做了如下几点设计。
1.作业难度的分层设计
确定基础、发展、创新三级目标,冠之以“红孩子”、“黄孩子”、“蓝孩子”的称呼。在初步实施的过程中逐渐将学生加以分层,并要求其在美术课堂之上完成本级别目标。
红孩子:以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习为主。(要求完成本课重点)
黄孩子:以个性发展为主。(要求突破本课难点)
蓝孩子:以创新提高为主。(要求作品富有创意性)
2.作业量的分层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层次和学生的水平,我预设了几种不同的作业量以满足各类学生需求。鼓励绘画技巧领悟能力强、学习态度认真的学生向高层次目标发展,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在学生自主选择的情况下,当学生突破了自己现有的学习瓶颈完成在其水准之上的作业难度时,此时教师应适当给予量化的学分奖励。
在这样精准而富有层次的定位之下,学生作业目标更清晰了,作业动力也更足了。
(二)丰富表现形式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孩子自主地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业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作业质量。
以浙美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眼镜的设计》为例,学生有如下三种表现形式:
表现形式一:以泥塑的形式设计了一款富有创意的眼镜。
表现形式二:以绘画的形式解说了自己的设计理念
表现形式三:以乡间的落叶拼贴成了一副有趣的叶子眼镜。
学生用这些不同的媒材创意性地表现了相同地主题,不正是我们常说的殊途同归么。
(三)深化作品内涵
当孩子们的美术作品仅仅还是停留在美术课堂上时,是无法体现美术作品的内在“商品价值”的,只有让货架上的商品“活”起来,迎合了市场需求,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体现商品的内涵。
例一:我校三年级的学生在上《剪雪花》一课时,课后孩子们即将课堂上的美术作品进行加工改造,美化装饰了自己的教室给人以视觉上的独特享受。
例二:我校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将《剪纸纹样》和《剪纸人物》课上制作的美术作品进行整合,设置了“剪纸专题角”布置了班级走廊,让往来的学生都忍不住停下脚步来好好欣赏我国古代传统文化所带来的独特魅力。
相较之平时的美术作业,自然而然地有了更深刻的艺术内涵。这不正是当今教育所一力倡导的“教育人文性”、“教育面向社会”的最好佐证。
(四)跨学科整合
伴随着学科教学整合的实施,各学科之间不再是封闭、独立的个体,而成为了教学这个有机整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相互完善与补充。
例如在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中,其要求学生了解搜集中华传统文化的资料,并讨论展示活动成果。借此机会就可以将浙美版三年级上册美术《迎春祈福》、《中国结》等美术作业进行活学活用,有机结合语文课堂教学。
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性思维和综合性研究能力的开发与培养,更有利于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让美术作品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封闭式产品”,更成为了具有展示性的“开放式商品”,让学生的作业有了一席用武之地。
二、学生精心选购——自主拣选作业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在“作业超市”里学生就能够自主地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水平对作业进行筛选,最终得到最优化的美术作业类型,切实地提高教学作业时效性,并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当学生萌生了这种内部需求,教师只需要做好“引路人”的角色即可事半功倍。
三、美味分享时刻——合情品评作业
当货架上已经整齐罗列了各式丰富的“商品”后,美术“作业超市”就要开始营业了。为了体现作业的发展性功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发其对美术作业的思考,并加强家校联系我们确立了“多角色评价主体”——即我们采取教师评、学生自评、同学评、家长评和星卡评价相结合的作业评价方式。
得益于农村小学“自然小班化”的现象,我们班每个孩子都能够上台表达展示自己的作品。当学生完成作品进行展示栏展示的时候,教师要发放给学生代表不一样含义的五颗星星。红色代表“创意之星”,绿色代表“进步之星”,紫色代表“色彩之星”,黄色代表“造型之星”,而蓝色星星则用于自评。只要孩子能完整阐述自己的绘画理念与想法,就可以得到这颗代表自评的蓝色星星。当所有学生自评结束后,学生们就将手里剩余的其他各色星星黏贴在自己认为最棒的学生作品之上,并选一两幅客观地评一评,此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扬善抑恶,指出学生绘画努力的方向,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小班化教学的背景之下,开展美术“作业超市”的活动,不仅燃起了学生学习美术兴趣的火花,而且满足了学生美术创作的成就感,更发展了学生的审美与评价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曹中平,儿童游戏论[M]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
[2]王汉澜 ,教育评价学[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3]叶澜,陈玉棍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教育科一学出版社,2002.
[4]李玉兰,美术“作业超市”之我见[J]小教研究,2012.
[5]胡志丰,农村小班化教学作业评价的新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0.
[6]耿聪.美术学科教学的心理研究[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