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巧玲
河源市龙川县卓峰学校,广东 河源 517300
摘要: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过程中,小学音乐功不可没。作为学校课程体系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国家课程都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功效。本文首先解析了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基于兴趣提升导向,提出了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策略,以期为广大小学音乐教师提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兴趣;小学音乐;校本课程;课程开发
?
??随着小学教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和深入开展,小学音乐的重要性日渐突出。但是,由于长期缺乏重视,使得小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小学音乐教学有效性不高。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渐成为了现阶段小学音乐课程教育改革的重点项目。所以,以兴趣提升为主导开发小学音乐校本课程,是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培养小学音乐素养的要求,更是推进小学音乐课程改革和发展的保障。
?
一、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小学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需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主要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需求和兴趣需求,便于激发小学生音乐艺术潜能,推动小学生的音乐个性发展。所以,小学音乐校本开发的首要原则是“以生为本”[1]。
其次,小学音乐校本课程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主要用于解决本校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补充本校音乐教学的不足,即满足“以校为本”原则。
第三,校本课程、国家课程以及地方课程都用于培养学生,实现课程价值。校本课程主要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相互协调实现教育目标。但是,校本课程不能替代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所以,小学音乐课程开发需要满足互补性原则。
第四,针对性原则。校本课程区别于特色课程,是符合本校实际情况和本校教学特色的,这也是校本课程的内涵。所以,在实际进行小学音乐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应当注重针对性原则,体现本校师生的特性,而不是照搬其他学校的做法。
第五,可行性原则。究其本质而言,小学音乐校本课程是由学校主导小学音乐教师负责的自主开发,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活动形式、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存在差异。所以,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应当注重选择性、自主性、灵活性、自愿性,同时以激发小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为主,确保可以符合本校学校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学生学习[3]。这样,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小学音乐校本才具有可行性,实现教育目标。
??
三、基于兴趣提升的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一)深入挖掘校本课程资源
基于兴趣提升的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首先需要深入挖掘校本课程资源,且校本课程资源中有符合本校学生兴趣喜好的内容。所以,在实际进行校本开发的过程中,小学音乐教师可以以学校实际情况入手,通过实地调研、网络信息搜集、学校发展历史整理、地方文献查阅等方式,整理符合本校小学音乐校本开发的资源[3]。同时,把握本校学生对音乐形式、音乐器材、音乐风格的掌握情况和喜好情况。
比如,通过本校学生音乐艺术喜好状况调研发现,“民谣”属于大部分小学生喜欢的内容。
基于此,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在挖掘校本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找寻与本校所处地域有关的“民谣”或者“民歌”内容,明确“民谣”或者“民歌”的表现手法、演绎器乐、发音技巧等内容。另一方面,教师还需要了解学校所处区域的民族音乐文化、民族音乐发展、民族音乐变迁、民族音乐表现形式、民族音乐活动组织形式。这样,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才能符合“以校为本”的原则,校本课程资源符合本校特色,完全贴近本校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注意力,进而提升校本课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二)科学合理选择课程内容
为遵循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互补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以兴趣为主导的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还需要立足于新课程改革中关于对小学生音乐素养和音乐艺术能力培养的要求。所以,小学音乐教师在校本音乐课程开发过程中应当以课程改革中的要求为核心,基于挖掘出的课程资源,科学合理选择课程内容。
同样以“民谣”和“民歌”为例,小学音乐教师根据“兴趣激发”“初步认知”“音乐体验”“深入学习”的思路,将校本课程划分为四个板块。第一板块“兴趣激发”,教师可以尝试在大课间播放“民谣”歌曲或者“民歌”歌曲,让学生通过生活化场景进行发现,并激发学生兴趣;第二板块“初步认知”,教师需要以“民谣”或者“民歌”的表现手法、演绎器乐、发音技巧等内容揭示出这种音乐艺术的审美形式,让学生对“民谣”或者“民歌”有初步认知。第三板块“音乐体验”,可以以校园“民歌”演唱活动为主要内容,让学生在演唱活动中更进一步进行体验。第四部分“深入学习”,重点是民族音乐文化、民族音乐发展、民族音乐变迁、民族音乐表现形式、民族音乐活动组织形式等较为理论性的内容。
(三)基于兴趣编写校本教材
基于兴趣编写小学音乐校本教材是践行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针对性原则
和“以生为本”原则的策略。教师在编写校本教材过程中,应当按照所选课程内容为基准点,将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和音乐素养培养作为目标,合理进行校本教材编写。具体而言,教师在编写过程中应当以“音乐问题”为核心,通过音乐问题或者音乐主题设置,引发小学生的注意,让小学生产生兴趣。其次,校本课程中需要适当性加入一些图片,让小学生通过观看图片,感受音乐形式的生动有趣。最后,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为目标,在主题呈现和内容编排上展现出三维教学目标。
?
结束语:
基于兴趣提升视角的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推动了小学素质教育的落实,也凸显了小学的办学特色和学校实际情况。此外,以激发小学生兴趣为目的的校本课程,也让小学生个性得到发展,教师专业素养得到促进,是完善小学音乐课程结构的必经之路。所以,小学音乐教师应当在明确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原则的基础上,以兴趣提升为导向,深入挖掘课程资源、合理选择课程内容、科学编写校本教材,确保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能够顺利推进,促进小学音乐教育课程改革。
?
参考文献:
[1]郭炎孙.弘扬传统文化 传承戏剧精粹——小学“戏曲进校园”音乐校本课程初探[J].戏剧之家,2021(11):43-44.
[2]曹泽男,王琼.探微基于多学科融合下小学低年级音乐学科校本课程开发——以河北省张家口市某乡村小学为例[J].艺术评鉴,2021(04):94-96.
[3]郑艳云.论校本课程教学中小学低段音乐欣赏的体态律动应用与实践[J].北方音乐,2020(17):101-102.
注:本文为河源市2020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hy2000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