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新灵
南宁市荣和实验学校,广西 南宁 530000)
摘要:广西地处我国南方地区,居住着多个少数民族,其本土文化底蕴浓厚,在本土音乐上的造诣有其独具特色的魅力。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摇篮,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以及普通中小学都亟需向广西本土音乐引入,这对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基于此,本文将以广西南宁市江南区的平话山歌为例,通过对广西原生态的本土音乐进行分析,将其引入校园,服务于音乐教学,为中华民族的音乐传承助力。
关键词:广西本土音乐;平话山歌;合唱;广西南宁
前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日渐开放的思想进步,人们对于一些本土的产物关注度明显不如以前,这就使得本土音乐特色逐渐褪去,淡化在人们的生活中。作为孕育祖国花朵的摇篮,校园既可以成为本土音乐传承的载体,也映衬出新旧交替下的历史背景变迁。基于此,研究广西地区的本土音乐走进校园的路径,对于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有着深远的意义。
1.广西本土音乐在校园合唱中的教育现状
目前来看,广西地区的本土音乐,以其独特的底蕴,受到广泛的关注,其加入教育事业的队伍,走进校园,传承交流是迟早的事。在互联网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音乐传承已不再满足于口传心授,网络流传、校园传唱都开拓了文化音乐走进校园的新征程,然而,广西的本土音乐对比其它音乐,在知识与风格上的认知缺少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其进入校园的道路并没有想象中的畅通无阻。
1.1广西本土音乐缺少重视,传承之路举步维艰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门大开,东方民族音乐逐渐与西方声乐结合,迸发出不一样的音乐火花。与之带来的还有人们青睐于以西方声乐为代表的“学院派”美声,对于本土民歌的“草根派”文化缺乏重视,忽视其存在的价值。以广西南宁市江南区的平话山歌为例,本身其乐种适合于在辽阔的山野田间歌唱,而现代都市的人们更满足于在音乐厅欣赏,以平话山歌为代表的广西本土音乐,其发展的舞台与生存空间逐渐缩小,传承之路举步维艰。
1.2民歌传承者淡漠,传承之路受阻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更适应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许多年轻人热衷时尚潮流,对于本土的音乐文化很难静下心来揣摩与欣赏,除了专门从事民歌行业的文化工作者,几乎很少有人能够关注到民歌的存在。加之老一辈的民歌歌唱家日益淡出人们视野,退出舞台,传承之路困难重重,传承民歌的使命无人接手,出现断层现象。因此,有机会将广西本土民歌带进校园,或许能够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另辟一条道路。
2.广西平话山歌的音乐特色
“平话山歌 ”主要流传于广西南宁市的周边郊区,本文所提及的是位于江南区的平话山歌。平话山歌中往往大量运用了写景起兴、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例如赋比兴、双关语登,歌唱者通过情景交融等通俗易懂的表现手法,将丰富的情感寄托于吟唱的山歌中。
2.1赋比兴手法的表达
“赋”的基本特点就是通俗易懂,我们可以从中直接清楚感受到歌唱者要表达的情感;“比”就是比喻,假设,钱钟书说 :“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根本 ,是文学辞藻的特色。” 在广西的平话山歌里 ,歌唱者经常会通过比喻手法来为歌词润色,使得歌曲中的人物或故事更加栩栩如生,演绎出不一样的音乐色彩;“兴”则是平话山歌中歌唱者创作的技巧,在南宁的平话山歌里,很多起兴句基本上是托物纪事,借景抒情,激发联想,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常识道理来烘托一定的感情以达到一定的表达目的。
2.2双关语的音乐特色
“双关语”,就是说歌唱者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目的,运用了双关修辞方式构成的话语融入歌词中,其称之为“双关语”。
双关一般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谐音双关就是利用歌词中语音的相同或者相近发音,去表达同样具有多种含义的另一个歌词;语义双关则是对歌词中的词语或句子中存在的多义性含义,将他们放置在特定语境中形成双关,从而使得听者能够感受到歌唱者所要表达的两层不同含义。例如:
狂风吹火火更旺,大浪翻流石更坚。
灯草种在石子上 ,共舅同行心更坚。
“共舅同行心更坚” 的 “同行”字面上是说一起行走,一同走,同时也有另一层含义,其暗指出了女子追随男子的坚定信念,表达出妹对舅的一番情意始终不渝。
3.广西本土音乐进入校园合唱的途径
3.1创新教学模式,凸显音乐教育审美功能
不同于古板的声乐教学,广西极具地方特色的本土音乐,本身就足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基于此,我们可以创新教学模式,在音乐合唱教学中加入简易的民间乐器,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乐器进行学习,由此培养他们对于音乐不同的审美价值,也能够激发学生在本土音乐学习中的二次创作,使得广西本土音乐,特别平话山歌在校园音乐合唱教学中得到较好的传承与发展。
3.2充分利用当地音乐资源,有效传承当地本土音乐文化
除了在课堂上的音乐熏陶,学校也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这一载体,通过校园广播每日播放当地民族音乐的曲目,营造出浓厚的民歌氛围,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此外,也可以在学校的宣传栏,或者是班级教室的墙壁上张贴一些带有民族风习俗的文学资料,引导学生围观学习,增强民歌在校园中流传的氛围,提高学生对民歌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例如对于南宁平话山歌的传承,可以通过大量的赋比兴手法,展现平话山歌的音乐特色,南 宁平话山歌很多都是采用了赋的手法,如:
第一鸡啼煮早饭 ,煮到如今至熟齐。
赶牛上岭朝朝去 ,耿大郎儿冇有妻。
学校宣传栏上的资料可以以图配词,将歌曲中表达的意思通过图片诠释出来,通过情景结合的手法,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从而为后期学习中奠定扎实的情感基础。
3.3 重视本土音乐文化课堂教学, 创新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民族音乐的学习,除了课堂上的民歌演唱、欣赏与基础知识的学习外,户外的实践活动、歌唱比赛、下乡采风等也是学习中的一部分。因此,对于本土音乐文化的课堂教学固然要重视,也要在其基础上创造创新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丰富学生的民歌知识与能力,传播本土民歌—“平话山歌”的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学校在进行音乐教育与传承的过程中,务必要注意结合广西地区的少数民族发展特色,结合不同民族中的传统音乐风格,去进行针对性的传承与教学,积累出适合民族的独特经验。传承与发展民族音乐,一定程度上能够协调解决广西地区部分学校相对落后的音乐教学现状,通过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与品位,将广西地区的平话山歌发扬出去,在中华传统音乐之路上开辟出新的一片天地。
参考文献:
[1]龚红梅.广西本土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的传承策略研究[J].音乐时空.2015(02):22.
[2]赵敏.胡佳慧.潘大廉.广西南宁平话山歌的修辞艺术探析[J].商业文化.2014(0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