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8期   作者:仇艺洁
[导读] “同课异构”通过由不同的教师执教同一节课
        仇艺洁
        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  广西  钦州  535000)
        [摘要]“同课异构”通过由不同的教师执教同一节课,彰显不同的教学风格,拓展教师的教学思维,实现资源共享,改进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新课程标准下重视学生对资料的分析总结能力及图表解读能力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这节课有许多的图文需学生正确解读,以此进行“同课异构”,通过不同教师的的设计,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听课教师评论、建议,上课教师的课后反思,总结得出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同课异构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课堂教学
        一、教学过程
        教师甲的教学设计如下:先动画展示“问题探讨”中人工的无蛋白质的脂双层对不同分子的通透性过程,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问题——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哪些?由此引入新课。接着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导学生自学并讨论,总结出跨膜运输方式的种类及特点,并列表比较它们的异同点,学习小组相互提问,完善知识点。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影响运输方式的因素有哪些?并设置小组活动,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坐标图)。部分教案如下:
(一)导入
[问题探讨]呈现教材P70图解,讨论以下问题:
1、什么样的分子能通过脂双层?什么样的分子则不能通过?
2、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但是小肠上皮细胞却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如何解释?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引导:综上所述,不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所不同,所需要的条件也不同,那么有哪些跨膜运输方式呢?由此引入新课。
(二)过程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0-72页,找出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几种?分别有什么特点?并举例子 。

   
2、呈现图片,要求学生识别每张图代表的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
             
3.思考与讨论 (学生回答)
(1)比较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的异同点。
(2)比较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异同点。
(3)主动运输对生物生命活动有什么意义?
 4.教师:再次呈现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表格,提出问题:影响不同运输方式速度的因素分别是什么?
学生分析:

5、学生活动:构建不同因素影响物质跨膜方式的数学模型
        教师乙则是通过设计问题温故知新,结合物理学习的扩散运动引出水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自由扩散,通过播放动画,再结合一系列问题: 葡萄糖进出红细胞的方式是什么?Ca2+、Mg2+进出细胞的方式是什么?这几种运输方式的不同点是什么?一步步引导学生总结出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完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表格。接下来让学生总结影响物质跨膜方式的因素,并以并集和交集的方式呈现出来(如下图),
        
        
                                                   
                  
        
                                  
        






另外以曲线图做补充说明:
        ⑴自由扩散运输速率与浓度差之间的关系曲线图:
                         
      
        二、教学点评及反思
        教师甲采用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总结知识点,再点评完善,善于设计学生活动,尽可能让学生思考,动手画图,攻破难点,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设计环节严谨、指向性强,教学思路清晰,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了本节知识。但在学生构建不同因素影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曲线模型时,教师的引导尚欠缺。
        教师乙的设计中,结合动画、图片,采用“问题导学”法,让学生充分讨论物质运输方式的特点,提问几种运输方式的异同点,适当给予学生肯定、表扬, 整个过程循序渐进,让学生自己参与到课堂中来,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整个课堂氛围非常活跃。并且课堂上能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多角度解读知识点,实现学科间的融汇贯通,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有帮助。但教学设计比较单一,引入比较传统,不够新颖,而且组织学生讨论的问题比较简单,不够深入。
        同时,本次同课异构活动,也引发了我们对新课程下生物课堂教学的一些思考:
        1.在课堂上应适当设计学生活动。高中生物内容有些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可以以问题导学法进行教学,教师讲解为主,一问一答,层层深入,抽丝剥茧,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但对于文字描述较多或者较简单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自行阅读,总结知识点,并以表格或概念图归纳知识点。课上可以抽出一两个较难的知识点让学生展开讨论,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但也避免放任学生无针对性的讨论,需教师恰如其分地引导,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学习,让学生即不觉得枯燥,又能有效地掌握知识。
        2.对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明确。教学中重难点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和深度。提问的目标指向要明确,能有效避免学生的回答漫无边际。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业务学习中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在平时的工作中加强学情的研究。
        3.充分利用多媒体。由于教学条件或时间的限制,无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实验,或者是较抽象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视频、图片等呈现给学生能有效弥补这方面的空白,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
        相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不用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政策,“同课异构”这种教学为教师提供了相互切磋,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的机会。本文只是就“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这一节课进行“同课异构”课堂研究,总结出目前比较适合本校的教学方法,基于课堂的创生性,在以后的教学道路上还需不断检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海文.浅论高中生物同课异构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5,(239)
[2]杨亚玲.物质跨膜运输方式.重庆市育才中学校 ,2017-07-01
[3]李戈.浅谈高中生物同课异构新思路教学[J].新课程(中旬),2013,(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