撷取乡土文化瑰宝——试论乡土美术资源与美术教学的融合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8期   作者:邓宇
[导读] 中国乡土文化是传统的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灿烂文化中的瑰宝
        邓宇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范大学艺术学校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

        【摘要】中国乡土文化是传统的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灿烂文化中的瑰宝,是一种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传承形式之一,其促进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与现代文化不同的是,乡土文化往往蕴含着精彩丰富的当地风土人情、民间传统手艺、自然人文景色等吸引人的因素。在美术教育过程中,灵活地将乡土文化与美术教育融合,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乡土资源   美术教学   
         美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的感悟,每幅作品的背后都有它实实在在的原型。美术教学虽不是美术创作,但它们也有相似之处,既要以课程标准为核心,也要教来源于我们生活中的美术。
        一、乡土美术概念
        乡土是一个文化学概念,是指一个人出生或长期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包括这一地方的自然地理、社会人文等等。乡土文化是本地各种文化的总称,例如本地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地名演变、历史变迁、社会发展、民间艺术、著名风俗、名人轶事、民俗和语言文化。
        美术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广义的美术则凡与造型和色彩有关的因素都可以是美术的范畴,而狭义的美术则是指绘画、雕塑、装饰设计等。可见,乡土美术一词包含了社会学与文化学的综合含义,是一个看似简很单实则很复杂的一个复合型的概念。从狭义上来说,乡土美术就应该是指乡土中的美术成分,比如民间绘画,民间图案装饰,民族服装,民间雕刻等等,这类乡土素材是广大劳动群众集体创造的结晶,它反映了某一乡土族群的精神特征和对自然和社会的思考和认知方式,是民族、族群的精神、思想和审美的共同结晶。它蕴含着社会学、民俗学、民族学、艺术学、历史学、考古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文化因素,因此有很高的综合学术价值。广义上说,乡土美术则是指乡土中的美术成分,而美术成分则不仅仅只包括以上所说的内容,也包括了乡土文化中含有造型和色彩的一切因素,例如砍柴用的刀,耕田用的犁,甚至遮风避雨用的斗笠蓑衣等等,也包括一定的造型因素,这些造型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生活经验而得到的最合适的造型,同样蕴含着社会学、民俗学、民族学、艺术学、历史学、考古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文化因素,同样有很高的综合学术价值,融合了实用功能和审美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乡土美术教育目标
        利用乡土美术教育,展示地方文化教育的功能,研究和积累地方文化材料,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家乡和国家的热爱。通过发展乡土美术教育,适当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根据学生、学校和地区的特点选择,适应和再生教育内容,灵活利用当地自然文化资源和校本课程积极发展和加强艺术教育,与当地自然和文化特色的联系。
        三、利用乡土美术资源扩展美术教材的策略
         1、开发乡土资源美术特色课程进行教学
         要更好地把乡土资源用于美术教学,教师和学生可共同对本地的乡土资源进行搜集。建立起乡土资源美术教学的特色课程,或者学校组织美术教师进行乡土资源美术教学校本课程的开发,这样就能使教师有系统地、有计划地运用乡土资源对学生进行美术课的教学,就能更好地发挥乡土资源的美术教学功能。可用于美术教学的乡土资源非常丰富,在进行线画、素描、淡彩画、结构画的教学时,可运用的乡土资源有:花朵、树木、瓜果和农作物、动物。用于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时,可让学生到学校周边的田野、池塘、树林等地方欣赏美景;进行立体塑造教学时,可运用泥土、各种瓜果、树叶、鹅卵石等;进行美术手工课的教学时,可运用各种纸张、印染的花布、毛线、麻绳等资源。利用这些乡土资源可辅助教师开展美术课多种课型的教学。
         2、把乡土资源与美术教材整合进行教学
         要较好地利用乡土资源进行美术教学,需要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来选择资源,同时要注重保持教材主要教学内容的情况下,把资源与教材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如:对于传拓这一领域的研究,学校教师先结队拜访请当地的艺术家学习掌握传拓的理论和技法,将艺术家讲到的知识进行专业性的细化、重编,让其成为适应课堂教学的形式,在此基础上通过查阅当地历史资料,丰富教材内容,并在课堂上进行相关的实践操作,最终形成适合学校使用地方教材。在传拓这一部分,教师们研究展示一堂公开课《屋檐上的光华---瓦当》,这一课堂中集书法、建筑、传统纹样、拓印等知识于一体,从视觉、听觉和触觉三个维度让学生认识“瓦当”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动手实践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过程,教师利用这一特点,充分让学生体验拓印的乐趣,认识传拓的纹样及背后的故事,借此激励学生对于身边的传拓艺术进行深入了解,并让学生在课下留意身边的刻碑艺术品,学会感受和体会乡土艺术的魅力。
         由于每个学生对家乡的自然资源、民间资源等都比较熟悉,将其用于美术教学,既能发挥乡土资源的价值,又能较好地传承当地的传统文化,实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教学目标。
         3、建立特色工作坊,将本土特色艺术融入教学实践
         乡村的美术教学过程中由于现实条件的制约,无法完成很多实际性的美术作业,而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本身地域文化底蕴的优势,建立专属当地的特色工坊并安排教师进行特色教学。染色剪纸和草绳编织作为平度的特色的乡土艺术形式,在实验学校建立了特色工作坊,每周有固定时间进行社团活动。这些艺术形式的材料简单易得,更容易实践,能有效使美术教学能融入实际生活,而不会将美育教育流于表面。除此之外,学生动手进行实际操作,教师也可以在假期布置相关家庭作业来进行研学,增强学生对家乡的地域文化的了解。
         四、乡土美术教育意义
         乡土美术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是很综合的,除了具有知识上的意义,还具有很综合的德育、美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操。
         乡土美术教育首先是乡土教育,乡土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意识。有了对家乡的爱,就会有建设家乡的责任意识,才有建设家乡的根本动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对族群文化的尊重,从而促进学生对民族团结的深刻意识,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与族群和谐。
         2、有利于培养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传统文化很多是通过口口相传得以保存的,而它们大量存在于民间,有的已经融入民间的乡土文化中,体现在乡土美术上,通过学习乡土美术,更能够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从根源上了解美术作为一种文化成分的内涵,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及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从而培养学生的传承文化传统的责任意识。
         3、有利于丰富教学内涵。
         把乡土美术内容引入课堂,其实是引入一种文化内涵,也使教学更贴近艺术的真实本身。
         总之,要将开发乡土资源与美术课程建构、教师专业化成长相结合,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操作方式,并适时地进行反思和评价,通过鼓励教师综合利用环境中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具有乡土特色的美术课程资源,避免对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流于形式,扬长避短,突出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特色的美术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中等师范学校美术教学大纲编写组,《中等师范学校美术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2(15)
         [2]中等师范学校美术教学大纲编写组,《中等师范学校美术教材》(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95(42——48,45——49,43——49)
        [3]吕军.如何开展校本特色的美术实效性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9(39):2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