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圆桌派(第四季)》看主持人语用身份建构的凸显策略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8期   作者:张馨仪
[导读] 语用身份论为研究主持人交际的过程、透视交际者在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和话题的策略性选择中的身份建构情况提供了理论支持
        张馨仪

        山东青岛 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
        [提要]语用身份论为研究主持人交际的过程、透视交际者在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和话题的策略性选择中的身份建构情况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文运用会话分析原则转写了《圆桌派(第四季)》的相关视频影像资料,通过语境、预设、会话含义、言语行为等语用学视角来分析主持人窦文涛具有施为资源属性的语用身份凸显策略,并在“语用平衡论”原则下作出语用动因分析,为进一步认识大众媒体语境下身份建构的交际需求提供实例。
        关键词:《圆桌派》 身份建构  语用施为属性  凸显策略
一 理论背景
        将语言使用者纳入语言分析是语用学研究的一大特色。[1](Yule,1996:4)会话动态建构意义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中,核心是交际者在交际语境中的关系,其存在于一个从极端非人的到高度人际的渐变区间上。因此彼德斯说:“从更深刻的意义而言,交流是与他人更有意义地分享时间而不是分享信息。”[2](John Durham Peters,2001)对交际互动质的关注期望是交际双方把彼此看做独一无二的个体而不考虑互动参与的人数以及是否经由媒介。但同时,语言的交际目的并不总是追求双方更好的理解,而是存在于多样的交际过程中权利斗争的动态身份呈现的区间当中。交际者的自身属性和社会关系是在这样的动态的语境和复杂的交际目标影响和驱动下建构、维持和改变的。
        2018年陈新仁发表的《语用身份论——如何用身份话语做事》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在语用学视角下开展的特定身份建构的五大资源路径,重点探讨语用身份与言语交际之间的内在关系,旨在建构语用身份的分析框架,探究语用身份对言语交际的解释力,在融合文化学与修辞学视角下进行适当拓展,从交际目标和语境制约双重角度解析交际者在具体语境下的所实现的身份选择与建构策略,为身份建构的类型和方式寻找功能性的动因,以及取得的交际效果和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语用学视角下身份研究的五大关键问题和主要路径,重点突出了身份研究的修辞路径以及交际身份中的的资源实质[3](陈新仁,2018),从而为语言顺应论提供了具体的、更具操作性的模块,增强了语言顺应论的解释力。
二 会话过程的微观结构描写
        从主持人的工作职责分类来说,《圆桌派》的主持人窦文涛当属于主导型的主持人。他既是制播流程的策划者,又是直面观众的呈现者,在会话中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是非强势的,表现为和谐共融、独树一帜的聊天风格。 为了更有效地分析会话过程,笔者参考《语用身份论》中陈新仁归纳的几种常见语用身份的施为策略及其相关的话语特征,从《圆桌派(第四季)》的29期节目中梳理出具有施为属性的典型语例,并用会话转写原则进行转写,来说明在语用平衡假设下主持人如何利用身份资源做出语用努力来达至特定语境下的行事需求。
        我们对会话的微观结构分析以话轮为基础,围绕“问(Q)”“答(A)”“述(S)”三类主要话轮和在针对这三类意义上的限定:紧随(F)、扩展(E)、确认(C)以及一种形式上的限定:插入(I)做结构标记。《圆桌派》已脱离传统的谈话类节目的典型,通过宽松的话题控制和灵活的信息呈现构建了一种风格性比较强的聊天节目,在结构上更加灵活,具有临场性,呈现了多种可能性,如可能出现嘉宾问主持人答的情况,也可以是纯粹嘉宾间的互动。大体来讲,以“问—答(Q—A)”结构为基础,多自由讨论,代表个人的观点性陈述(S)和支持反馈性质的话轮所占比重最大。由此,我们可以对零散的对话进行初步的形式化描写。
三 窦文涛语用身份建构的凸显策略
        与其他策略不同,凸显策略是根据话语选择与身份建构的直接相关性所作出的具体的话语选择策略,用以在话语中刻意提及相关的身份信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倾向于关注对我们有关联的事物[4],所以认知客体的凸显性并非完全客观的,认知主体(如交际中的说话人)会根据自己或双方认可的兴趣、需要、利益、价值观、信仰等能动地加以选择,通过语句组织的方式呈现给交际对方来帮助对方进行有关认知主体相关主观性的视角聚焦[3](陈新仁,2018)。吴珏曾探讨过新闻标题中主观性的一些主要表现,包括转述策略、语用预设策略、焦点凸显策略和隐喻策略[5](吴珏,2014),基于此笔者选取了主持人窦文涛在会话过程中相对有代表性的三种具体的话语内容的引导策略,分析主持人是怎样在语境中凸显主观性的视角聚焦来引导话题的深度和走向的。
1.焦点凸显策略
?例1:(会话结构:[S-FS])
T1窦文涛:没-对,你讲的特别-就是我为什么特别有感触,就是说(1.0)你知道崇拜和崇拜不太一样。>你比如书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就是我崇拜的一个人,当然,他的,就是最初可能是因为他的电影,他的文学,他的音乐吸引了我,我崇拜他。可是我崇拜他,我就(.)愿意他做他自己的样子,你明白吗。后来他也许出的有些音乐不合我的胃口,但是我的态度不是说去骂他,或者说你怎么变了,你怎么不是我们这一路了。我是会(.)好奇,我说一个我这么喜欢的人,他的改变不可能是偶然的,你知道吗。我会追踪他,想想他为什么会改变,然后尝试:跟上:他的步伐,你明白吧。跟着他一起走入这个(.)深处,对吧?哎呀,那个你-我觉得那才叫迷一个人,反正至少我[个人觉得是那样的。
T2张亚东:                           =[对对对,不能盲目的。
        就着嘉宾对话题的深入,主持人顺接着进行描述性总结,并凸显他就所期待的关键问题——受众是否能达到对“人格”层面的欣赏,这种认知的凸显性直接表达了对两位嘉宾的身份认同,T1中引入具体例子时使用并重读了大量第一人称视角的身份指示词“我们”、“我”来强调这种视角的划分,挖掘了对话层次的同时达成了良好的语用移情。[6](何自然2012:94)
例2(会话结构:[Q-A-IFA-CQ-CS]):
T1窦文涛:=对,你说这个啊,我确实觉得啊,就是说咱们这个合同啊,你说<怎么按怎么叫依法>?比方说他们跟我说有的签哈,那当然>你这个艺人违法犯罪<,这个影响了你的戏,这不用这没有争议。>因为违法犯罪是清晰的<,但是呢,它还有一条就是你道德风尚,那么(.)离婚算(.)不道德吗?那么或者说到时候谁来裁定你家庭发生的这个变故(.)叫作违反了我们合约里所说的(.)这个道德了?那么……
T2马未都:=人家没有说你不道德,只是说你(.)在我资本控制的这个时期内不能伤害我的资本,[是这事。
T3汪海林:       =[因为其他的上市公司对于这个法人,包括他主要管理层的这个婚姻状况,也是严格管控的。
T4窦文涛:(.)啊:以后明星签合约(.)不准离婚,对吧?
T5蒋方舟:不准公布离婚……
        例2的对话语境是两位嘉宾在大谈决定星婚公开背后的资本运作问题。窦文涛试图转而讨论更大的星婚分合热议背后仍然边界模糊的道德问题,所以在T1中窦文涛并未马上作出支持性反馈,结合下文的内容可知T1中出现的“对”和“确实”是一连串的模糊应答辞令,目的是为了赢得时间思考如何岔开话题,这是即兴节目中真实性的特点,一连串的模糊应答到第二个“你说”标记着新信息的出现,目的性很强。


2.语用预设策略
例3(会话结构:[Q-A-FQ-FA-IFS-FA]-[ES-CS-ES-CS-CS-FS-FQ-FQ-FS-FS-FS])
T1窦文涛:这个(.)你本来是这个公安大学的、犯罪心理学的(.)教授,但是我发现:无数的父母啊期待听到您说说怎么教育孩子?
T2李玫瑾:是是。
T3窦文涛:=天哪,哎,我攒了一大堆问题就问你。方舟,我都是从你们这岁数这听到的,但是我也有经验,哎,为什么有些中国父母(.)特别喜欢小时候跟孩子说,你不是我生的,你是垃圾堆里捡来的。弄得小孩子好嘛惶惑不安,然后这父母就>“哈哈哈哈你看他你看他这样”<。<哎,这玩意他为什么要这样?>
T4李玫瑾:=我那时候我还特别认真地问,到底是哪个垃圾箱?就当是把那几个楼下的垃圾箱啊就在想,是不是这个?还是这个?
T5窦文涛:我觉着(.)有些孩子(.)做了非常(.)恶劣的(.)解释。他就是说啊,他说这个父母亲小时候跟我说这个,他说他不知道我当时啊就信以为真呐我真的觉得自己-啊,那我是谁生的?然后他们几个大人就在那儿哈哈笑,他说这本质上是他的一种操纵欲,他就想就看你看看我这孩子,我让你哭就哭,我让你怕就怕,我让你笑就笑。
T6蒋方舟:=对-
T7马未都:=也不光是这个。我觉得他中国过去传统文化中他回避“性”这个问题,所以他没法去解释,说你捡的。
T8窦文涛:=哦也有可能。
T9李玫瑾:=我觉得马爷说这也对。
T10马未都:所以他有一个特别(.)经典的笑话就说这件事儿。他说一个孩子啊就是刚上小学,回来就突然问他爸爸一个问题,说爸爸我哪来的?他爸爸说你(.)你是我窗台上捡的呀。哦。说那(.)你哪来的?就说爸爸哪来的?说爸爸是这个(1.0)爷爷在农村草堆里捡的。说爷爷哪来的?爷爷也是捡来的。就这不说完了。然后呢,这孩子就给同学打电话说我们家呀特可怕,全是捡来的。[这说明什么问题?
T11李玫瑾:                                                      [是偷来的吧?
T12蒋方舟:=小孩早就知道了,是吗?
T13马未都:就是说现在孩子的教育跟我们那个时候完全不一样,我们那个时候对性是完全不知道的。
T14窦文涛:这也是个解释。
T15马未都:=所以他回避这个问题。
T16蒋方舟:=我觉得还有一点,就在于你-我觉得中国家长:,至少我小时候父母很喜欢说那种,就是说我不要你了,那这个其实是跟你是我捡来的和我不要你了,他是同一套体系之下,因为你是我捡来的,所以我随时可以(.)把你送回(.)我捡你的那个垃圾堆。所以我觉得小孩是经常处于一种恐慌当中。
        窦文涛在本段对话中的语用身份建构多元而微妙,和三个嘉宾都构建了多元对立的身份立场,达成了非常和谐融洽的谈话场,同时也为后面很多值得讨论的焦点做了很好的铺垫,十分值得讨论。主持人首先将专家李玫瑾作为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的身份和本期主题子女教育做了幽默的联系,而不是生硬地罗列专家地社会身份,不仅积极地体现了对专家的身份认同,同时通过对专家的社会身份的幽默解读完成一次成功的语用移情,达成了的良好的人际互动。在制造对立观点——目前年轻人对这种中国传统教育手段的恶劣理解时,窦文涛介于自己当下中年人的社会身份,引出青年人的视角时是十分谨慎的,如使用了不定指的“有些”和含贬义的“恶劣”,但之前的一句“方舟,我都是从你们这岁数这听到的,但是我也有经验”就已经显示了自己过来人的身份,暗示自己接下来的发问立场。于是主持人接下进入了现代心理学的话语体系来有效地支撑着自己的发问,同时提醒蒋方舟的发言。
3.转述策略
例3
T1窦文涛:你知道就是(.)我说实话就是我看了一些我的感觉是什么啊?我理解了亚东原来跟我们讲的一个,就是说(.)没钱是个很大的问题。按说搞音乐不就是热爱嘛,对吗?可是就是为什么:你还是会感觉:-比如说我们平常看得多的是(.)外国那些MTV啊,什么Music Video那些东西哈。相比之下:你就觉得我们这种这个民间乐队啊,你看很多好像说他们(.)包括一百多个职业,这都是白天当程序员啊,周末去演出啊,演出挣得那个钱连来回交通费都不够,他是那:么一个状况。哎,你们当年发迹的时候,是不是(.)也挺多这事的?
        本例摘自第14期“乐迷:听音乐有鄙视链吗?”,是针对性很强的话题。虽然讨论的对象是广义的乐迷,但发言权一定在音乐圈内的人手中比较合适。因此主持人没有直接以圈外人的姿态询问,而是借同样在场的张亚东之口来过渡提问,从而使所建构的语用身份距离不会显得冒失唐突,亲切自然。
第4章 结 语
        笔者筛选了《圆桌派(第四季)》29期中具有施为属性的典型身份话语,参考陈新仁提出的语用身份建构的五大资源路径,分析了主持人窦文涛行事常用的三种身份凸显策略:焦点凸显策略、语用预设策略和转述策略。由于语料的局限性和目前理论认识的局限性,可以想见上述的归纳不可能穷尽主持人的交际艺术。另外笔者仅聚焦于主持人的言语凸显策略来分析聊天的谈话场难免片面单薄,具体的实操过程必然要比上述归纳复杂地多,尽管如此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从语用身份角度关注言语交际的解释力,在此领域的研究仍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Yule,G.: Pragmatic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2]?John Durham Peters ,Speaking into the Air—A History of the Idea of Communication,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1.
 [3]?陈新仁.语用身份论——如何用身份说话做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4]Sperber,D,&Wilison,D.:Relevance:Communicaation and Social Interection,London,Blackwell Pubulishers Co.,1986/1995.
[5] 吴珏.报纸新闻标题主观性话语策略的历时研究[J].新闻知识,2018(02):3-7.
[6]? 陈新仁.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研究——关键问题与主要路径[J].现代外语,2014,37(05):702-710、731.
[7]?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修订本)[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8]? 陈新仁.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研究——关键问题与主要路径[J].现代外语,2014,37(05):702-710、731.
 [8]?Drew,P.&J.Heritage.(eds.)Talk at Work: Interaction in Institutional Setting[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9] Antaki,C.&Widdicombe,S.: Identities in Talk,London,Sage,1998.
[10]Sperber,D,&Wilison,D.:Relevance:Communicaation and Social Interection,London,Blackwell Pubulishers Co.,1986/19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