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乡土自然之门的钥匙        ——二十四节气之于农村科学教学的一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8期   作者:吕继全
[导读]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吕继全
        惠州市南坛小学    
                          
        摘要: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科版三四年级科学各有一个单元是二十四节气的内容,充分利用二十四节气的知识为农村科学教学服务,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    农村科学教学

        二十四节气的制定根据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确定[1]。北斗七星是北半球的重要星象,它在不断地循环运动。此时,北半球相应地域的自然状态也在不断地循环变化,因此成为古代人们判断节气变化的依据。二十四节气顺理成章地成为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正因如此,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天,开花植物以百花盛开的形式创造了新的生命历程”[2]这是教科版四年级第二单元课文的开场白,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跟课文的百花盛开的春天在时间上相吻合,春天在气象学的标准是日均气温为10℃-22℃,惠州的春天真正来临时间就在立春前后,说明二十四节气应对的时间跟惠州的自然实际情况比较相符。
        
惠州的农村小学,还有不少学生家庭在从事农业活动,并且学生对于大自然的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比城市更容易感受。二十四节气的内容刚好为农村小孩学习科学提供一个了解农事、感受自然的绝好契机。农村的科学教学该如何把握二十四节气内容跟农村的乡土农事和自然变化相契合,使之无缝融合?结合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和二十四节气知识,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天文
        城里的天空由于空气污染的原因,能看到星星绝对不如远离城市的乡村多,在农村晴朗的夜空可以轻易观察到一年四季北斗七星斗柄的运动情况。让学生对照二十四节气中斗柄的指向,判断现在的季节应该指哪里?连续观察一年时间,学生会总结出原来本地的四季变化,不仅可以通过植物、动物的变化体现,还可以通过观察北斗七星斗柄的朝向来辨别现在是哪个季节。北斗七星的内容在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在星空中》的两篇课文有详细介绍。学生观察到夏季斗柄朝南,我让学生推断冬季朝什么方向?春季朝东,秋季呢?一旦通过观察北斗七星印证他们自己的推断,学生立刻有满满的成就感。我本人实地长时间观察过偏远农村的星空,在农村至少可以用眼睛观察到-5等级的星星,而在城市顶多-3等级,可以观察到的星星至少是城市的三倍以上(以惠州市区为例)。
        学到《太阳的影子》这篇课文时,我让每个学生在上课时间到操场动手测量太阳的影子,在家中的院子用不同时段观察太阳影子长度和方向变化,从而掌握太阳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和方向的变化规律,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同时间,太阳影子的长度和方向变化都不一样?”;“你认为一年中影子最短的时间应该是什么时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己带着问题阅读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有效拓展学生视野。农村的学生几乎每家都有院子,这是城里大多数学生不可企及的条件,当然要充分使用。
二、农事活动
        二十四节气最重要的作用是指导农事活动。我在偏远农村学校上课的时候,每到清明之前,都会提问:“为什么清明前后种植瓜果和豆类最合适?”学生的答案:清明前后的气温升高,非常合适种子萌发。除了气温之外,还有什么条件有利于种子萌发?经过启发,学生会想到:“清明时节雨纷纷”,综合学生答案,又总结了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学生会发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二十四节气谚语非常合适指导农事活动。

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在清明前后帮助家里种南瓜、丝瓜、水瓜、香瓜、节瓜、花生、黄豆这些农作物,观察并记录这些农作物的生长状况,用手机或相机拍摄瓜果生长各个阶段的相片,总结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生长特点。学生通过观察记录这些瓜果蔬菜的生长情况,对其到什么时间生长到什么程度都了如指掌,掌握了相关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生长季节,对于学生学习植物有诸多好处。另一句出名的谚语:“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雷打惊蛰后,低地好种豆。”[3]立春不久之后就是惊蛰,惊蛰的意思为自然的生物经过一个冬天的蛰伏,开始生长,随着气温升高,雨水增多,植物和动物都渐渐从睡眠状态中苏醒,进入生长期,说明春天真正到来。惊蛰之后,我布置孩子们们观察昆虫、观察植物的萌发;惊蛰之前,植物和动物都没进入活跃期。谷雨开始,降水会明显增加,雨热同步,对于农作物的生长非常有好处,假如清明期间没有将农作物种下去,到了谷雨,农作物就不能充分利用雨热同步的好处,生长速度会大为减慢。春天过后,到了立夏,说明夏季来临,立夏不久就是小满,小满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河里的水开始满了,另一层是有些农作物开始灌浆,小满。小满之后是芒种,芒种之后种植有芒的植物,成活率很低。这时我让学生调查一下,有没有村民在芒种之后才种水稻?芒种之后是夏至,夏至对于学生而言,最大的感受是荔枝大量成熟的时候,这时吃桂味荔枝正当时。清明到夏至这段时间是农作物在一年中生长速度最快的时间,只有在这段时间拼命生长,才不会错过农时,否则农作物的收成会大打折扣。我在农村教学中,每到一个节气都会提醒学生关注这个节气,干这个节气的农活,如此这般,久而久之,学生对二十四节气和农事的关系了然于胸。农事的活动规律,其实就是植物生长规律,掌握农事活动的规律,对植物生长规律自然而然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三、天气
        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天气》跟二十四节气的结合就非常紧密。课文中说:“天气,指的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及风等情况。”[4]二十四节气里的内容全部都有天气的成分,从地理的角度看天气,就是气温、降水和风这三个要素。农村的孩子比起城里的孩子,更容易感知天气的变化,好多小孩下雨都不打伞,晴天也没带帽子上学;相比城里的孩子用小汽车送到学校,农村一年级的孩子好多都是自己走路上学。冬至和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一年日照时间最短和最长的一天。农村的孩子在冬至一般穿着厚厚的冬衣,好多孩子鼻子还留着鼻涕(上学路上寒风凛冽,即使穿很多衣服也会流鼻涕。),这时,我让学生说说冬至的天气,农村孩子很容易总结出冬至的特点:冬至干燥寒冷,日照时间最短。跟冬至节气相反的夏至呢?孩子们马上说高温多雨,日照时间最长,正因如此,夏至农作物生长速度很快,小孩的长高速度也快。从立春开始,学生能感知到气温逐渐升高,预示着春天的到来,春天跟冬天的一大区别就是降水大幅增加,所以立春过后是雨水,有了雨水的滋润,加上气温慢慢升高,动植物渐渐苏醒,于是惊蛰到来了。从惊蛰到清明,从清明到谷雨,一直到夏至,整个过程都是气温和降水在增加的过程。正是如此,从立春到夏至,上半年都是植物生长最快的时间,过了夏至,植物的生长逐渐变缓甚至接近停滞。长时间的天气变化变化情况就是气候。学生用身体感知天气的变化,只要教会学生坚持记录每天的天气情况,总结一年的天气变化,本地过去一年的气候变化规律就很自然地呈现出来。在二十四节气节点描点,对比每个节气的气温、降水和风的数据,总结二十四节气的天气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综合分析整理能力,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非常有好处。
综合本文,在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充分利用二十四节气知识无疑是农村学生打开乡土自然的钥匙,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科学的情感都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漫谈二十四节气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2]科学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9年版
[3] 漫谈二十四节气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4]科学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9年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