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赵之谦碑帖观看古法与创新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8期   作者:刘澳
[导读] 书法是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形式,书法作为精神文明的一部分
        刘澳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省,130000
        摘要:书法是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形式,书法作为精神文明的一部分,与物质文明有着紧密的联系,不同时代的书法艺术特征各有不同。颜真卿是“书体沿革时期”和“风格流变时期”的重要分界。清末民初碑派书法是主流的书法形式,同时,人们也十分重视搜访、鉴藏碑刻拓本活动,取缔科举制度后,不同书法流派充分展现了自己的个性,同时也从最新发现的古代书迹当中吸收了大量的精髓。
        关键词:清代;碑帖融合;古法;创新
        中国书法从甲骨文发展到草书、隶书、行书、楷书等不同的书体一方面体现了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展现了社会的变化。不同时代的书法艺术具有不同的特征,同时,书法的特点也从侧面反映了时代的精神风貌。晋朝重视韵味,唐代重视笔法,宋代重视意境,元明重视形态,因此,不同时期的字体在传承与创新之中,构成了璀璨的书法艺术。
        
        清代在书法史上是中兴的一代,书法金石学快速发展,促进了碑学流派的迅速发展。新的取法对象形成了全新的审美理念和审美追求,对于书法的技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产生了新的领悟,书法创作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受此影响,碑派书法家数量明显增多。书法的继承、创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每况愈下的宋朝书法局势。赵之谦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赵之谦在真书、草书、隶书和篆书等方面均有不小的造诣,他以独到的眼光抓住北碑造像中雄强霸气的特征,以追求北碑造像中的活泼和气势,并将所得运用于篆书和隶书,因此,赵之谦在晚清书坛显得标新立异,形成了极富当代气息的书风,为碑派书法打造了独特的风韵格调。
        清代的碑学复古有其历史原因。清朝初期,大批明朝士大夫加入刚刚建朝的清朝政权。他们一方面展现了汉族文人的形象,同时也是文化和艺术传统的拥有者与传播者。在清代前期,董氏书风受到大众的推崇和模仿,一方面受到了皇帝个人爱好和提倡的影响,另一方面,董其昌的书法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传入民间后,形成了强大的民间基础,促进了其书法风格的普及,这也是其盛行一时的重要原因。康熙之后,充满活力的风格逐渐消失于大众视野。清代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文字狱禁锢了大批文人的思想,文学学者时常由于一句话或两首诗,被视为叛国罪以致遭受株连九族,满门抄斩的残忍恶行。迫使大批学者为了免受灾苦,涉足于小学等领域。由于对古文字的浓厚兴趣,掀起了一股古书法的热潮。自清中期,相较于正统的帖学书风,碑刻文字的质朴特点十分凸出。由于碑刻文字鲜明的艺术特点使得书法家对篆隶书和楷书甚是喜爱,这种喜爱程度并不亚于对阁帖书法的热爱。碑学的兴起,正是以雄厚高古来弥补了阁帖书风的不足,正如康有为所言:“碑学之兴,乘帖学之坏,亦因金石学之大盛也。所以碑学以复古的形式,展现了振兴的发展趋势。”
        清代的碑派书家,将视野停留在碑刻上,其与发展早期受阁帖的影响有关,准确把握碑帖适应度使其能够结合创作理念灵活地加入不同的元素。后世所称的碑派书家中,多数是碑帖皆长的书家,只是他们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由于写草书取法篆、隶、魏碑方法,横向字势和点画的布局紧凑,所以,书写不可如草书跌宕起伏,其章法结构主要依靠行与竖之间的结构呼应,偶尔有呼应关系。由于以篆隶魏碑法书写行草书,横向的字势及点画的严实,因此运笔的方式不如通草书般流畅自如,所以其章法通常需要依靠字与字之间的结构呼应,偶有连带。结构呼应以字形、字势的对比承接为主。相反,若使用平衡的结字方法,如康有为的书法中,字势基本平衡,无法体现独特的章法和意境。婉通作为点画使转的关键,笔法在取之于篆的同时也取之于帖学。现阶段,石刻更加关注笔法的变化,线条或中间部分仅仅体现结束时两端的变化,书写时顺势而过,不会停留较长时间。赵之谦所作之书圆转线条殷实有力,从不虚过,中间部分两点颇多,而两端变化不明显,但仔细观察和研究不难发现,动作的丰富性与过程的完整性俱在。字的外部轮廓比较柔和圆润,无仓促随意之感,除此之外,书法作品中,少见曲折回环。

赵之谦的作品一方面间接地吸收了帖的部分特征,同时保留了大量的碑刻元素。若要彰显赵之谦书法的自然天质,应适度改变隶楷用笔。有人认为赵之谦的篆、隶、楷书结字样式单一而有俗意,笔者认为,这种评价是不全面且不客观的。从行草书作品中可以看出,由于字形变化的特殊且其用笔无规则可循,因此,书法作品中充分体现了朴素而雅逸的气质,全面展现了赵之谦在行草书创作中眼力、修养、碑帖功底和创新能力。
        基于外在形式,赵之谦的碑帖融合一方面使线条更具张力,充分展现碑刻的浑实古质,另一方面也体现于字字之间,行行之间乃至整篇的章法上,其中的强烈对比耐人寻味。如在行草书中融入入篆隶拙的特点或在篆隶之中融入行草书灵动飘逸的特点,从而使整篇的气质更具有书体本身所不具备的特质。赵的碑帖融合与简单的写碑或单纯的写帖存在明显差异,赵作品中的融合更加复杂,他使用笔、结字等更加新颖独特的方式,一方面要具备书体自身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要吸收和展现其他书体的优点和特征。其在以往单一技法不可应用于碑帖融合时,能够更好地体现这种传统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赵之谦指引下的碑帖融合形式多样,虽然碑帖之间各以自身的审美取向相融合,但成功的案例中多坚持中和原则。碑帖融合的书体较多,部分书家并未掌握融合的要领,因而产生了认知误区,影响作品和谐,其与作者的眼力和技巧并未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有关。但其以丰富的姿态,使人耳目一新,自然也给人以其乐无穷之感。南北方的书风也因重碑轻帖有所差异,但笔者认为因此强调南北方的观点有失偏颇。“碑与帖,在方法、目的、工序等方面确实有区别,及唐以前行草不入碑确实是事实。”因此后世重碑、张扬大气书风也是因帖学之风日渐衰落所致。赵之谦在碑帖融合实践中的成功,拓展了展示书法艺术的舞台。一方面,赵之谦的书法中古法与创新是对唯碑主义折中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其也是对传统的调整和改良。此外,其也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探讨书法发展的积极意义,实践必须以传统的“道统”原则为指导,这也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在文人“复古”思想的大背景下,书法也表现出明显的“崇古”、“复古”特点。重视源流,重视师法和家法的前提下发展创新,创新而不失其旧需要以继承为基础不断发展。皎然在其《诗式》卷五:“复古通变体,条下云:所谓通于变也。”简而言之,重视摹拟和重视师古就是由摹拟而创新,由师古而自创一格。即皎然所说的“通变”。所以,复古不能滞于古的基础上求变,若只是反于古而不变通,则其无异于东施效颦。通变之下的复古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复古。如梁萧子显《南齐书文学列传》所言:“习玩为理,事久则读。在乎文章,弥患凡旧;若无新变,不能代雄。” 一味的拟古不变无法充分体现时代的特色,也无法雄视古今,只有做到古为今用,方可实现藉复古之名而行创新之实,做到“拟议以成其变化”。
        伊始,“崇古”、“复古”是中国艺术发展史中的重要思想,自孔子以来,“古”的思想即根植于人们的思维之中。顽固不化,过于重视仿古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也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只有充分吸收传统书法艺术的精髓,才能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彰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同时也可体现时代的发展。如魏晋南北朝的摹拟仿效之风,唐宋的古文运动等均体现了复古的思想。此外,儒学中提倡的注重六经,史学中的“以史为鉴”同样也体现了复古的思想。
        
        参考文献:
        [1] 刘恒《中国书法史 - 清代卷》
        [2]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 历书法论文选》第755 页
        [3] 赵之谦《章安杂说》第 4 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