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小提琴演奏技巧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8期   作者:李朝华
[导读] 小提琴在音乐领域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李朝华
        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  甘肃兰州  730030

        摘要: 小提琴在音乐领域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小提琴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练习方法,才能娴熟地掌握对小提琴音色的控制,完全发挥小提琴原本的魅力,表达出作曲家真实生动的情感。本文主要就提升小提琴演奏技巧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提琴;提升;演奏;技巧

一、扎实做好基本功的训练
        (一)注重左手技术训练
        左手手型是各基本功环节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应注意保持“四指一线”,即四个手指都是内侧按弦,而且要保持在琴弦的上方。有的学生拉曲子,碰到有四指的音就变慢,这主要是因为四指缩起来了,再按下去就会有多余的动作。因而一般在拉琴过程中要注意小指打开,即使在拉空弦时也要摆好手型,随时准备好落指。摆好手型后就要开始注意手指力量和独立性的锻炼。关于手指力量的训练,最重要的就是练习抬指,即摆好手型后,手指逐个做抬高再落下的练习。独立性和手指力量的训练是密切相连的,在练习手指力量的同时应注意其他手指,也要固定好手型,不可受按弦手指的牵连。
        在小提琴左手技术中,换把是很重要的一环。其作用主要是扩大音域,增强表现力。首先是换把时的手形。换把时一般需要整个左手在指板上移动,要求左手拇指轻贴在琴颈上,食指根部稍离开琴颈,仿佛没有托琴一样。只有做到了左手的放松和良好的换把手型,才能尽可能地给左手以自由,达到更轻松、更准确地换把。需要注意的是,换把时,小臂、腕和手要同时移动,且移动的方向应顺着琴颈的角度,不能偏离或碰撞琴颈。近距离的换把,如只移动一个把位,可以用腕部提前做好准备。一到四把位的换把,由小臂带动手腕和手指运动。五到七把位的换把,拇指需要随着把位的升高而逐渐移到琴颈的下方,肘部也须向右转。八把位以上肘部又需要往回转。
        (二)注重右手技术训练
        关于右手的基本功,有几个基本点需要注意。首先是运弓要确定好平面,琴弓要在规定好的琴弦平面上稳定地运行,不可碰到其他的弦上。然后是把弓拉直,即弓在指板与琴码的正中间且与琴码平行,这样的运弓才能发出饱满的声音。
        在換弦方面,需要记住两点。第一,一般情况下,换弦的角度要尽量小。第二,提前准备好换弦,不要产生突然的棱角动作。如果走的是角状路线,就必然有多余的路程。弓尾螺丝所走的角度越小,则多余的空间越大,空间大则说明在路上浪费的时间多,而有效的时间相对减少。正如我国著名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教授所述:“平面均匀要走好,欲换先往下弦靠;平稳过渡下条弦,天衣无缝艺更高。”
        (三)注重音准和节奏技术训练
        音准可以通过这几种方法加以训练。如拉一首曲目前,先把音用钢琴弹出来唱准,在头脑中建立音准的概念,唱准之后再用小提琴练习。在学琴初期,也可以贴胶布或指位贴来辅助学生找准音准。在少数几个位置贴上,胶布可以让学生有基本的手指位置作为参照,然后把其他音也找准。指位贴则清晰地标出了每个手指的位置和音名,从而更容易结合乐理来进行细致的分析。音准训练还可以适当地用校音器来对音准,因为教师只能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哪些地方不准,应该怎样改,但回到家中自己练习时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够达到要求,而通过校音器可以让音准问题比较大的学生在家里也能找到音准的参照,从而提高练习效率;但这个方法是因人而异的,而且涉及律制的问题。

此外,老师和学生一起演奏一些二重奏的曲目,也可以使学生在演奏二重奏的过程中能聆听到老师音准的标准,从而帮助学生提高音准。
        在节奏的训练上,也应该严格。一般在初学阶段,练习一首乐曲前可以先把节奏唱好,然后再用琴练习。之后用琴练习时可以使用节拍器辅助练习。用节拍器时建议调整为小拍子的模式,这样会使节奏训练更加精细和准确。慢速练习也很重要,可以最大程度地把握音准,慢即是快,要建设不要破坏。慢练是将练习时所遇到的问题,依简单至困难的顺序,呈现在脑海中,以传送到肌肉上。每当遇到困难技巧时,只有慢练才能做到认真分析,找到困难的根源。

                二、在演奏艺术中融合新媒体技术
        在小提琴演奏的过程中,加入新媒体技术手段,能够使小提琴演奏更具张力和表现力,从而给听众带来更好的听觉体验。具体来说,小提琴本身即具有不可忽略的穿透能力,属于高音乐器的一种,带给观众较强的情绪感染,而新媒体技术让小提琴演奏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一方面,在小提琴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往往会根据表演内容和情绪的变化来进行身体的律动,而新媒体技术的融入,尤其是多媒体影音技术的运用,能够有效放大小提琴演奏的表现力和情绪感染力,充分发挥小提琴演奏的优势,因此,对于小提琴演奏艺术来说,新媒体元素的融入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新媒体技术本身具有较多的可能性,其与小提琴演奏的结合,也让小提琴的艺术表现存在更多的可能性,比如,视频技术的结合能够同时满足观众的視觉和听觉体验,并且通过视觉的体现,有利于更好地带动观众进入情境,体会音乐中的情绪和魅力,多样化的结合和碰撞,让小提琴的演奏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和多彩,也让艺术发挥更加多元的魅力。
        总之,对于小提琴演奏来说,新媒体的运用存在较多的可能性和空间,不仅有利于小提琴演奏本身的发展和创新,在不断尝试和探索的过程中,也能够让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并且不断符合现代观众的欣赏结构变化和需求变化。需要注意的是,小提琴演奏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还需要切实考虑小提琴本身的特点和作品的内容需求,从作品和演奏效果出发,切莫盲目追求创新和多元素的融合,进而导致小提琴作品演绎出现偏差,盲目追求形式的变化而影响情感和内容的表达。
        
                三、在演奏艺术中通过表演提升感染力
        音乐本身并不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人们通过音乐这种形式来承载、表达内容和情感,才让音乐有了生命力和感染力。因此,对于音乐艺术来说,通过外在的形式来表达内在的情感,才是音乐的核心,小提琴演奏也是如此。在传统的小提琴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往往只是注重小提琴演奏的准确性,注重音乐结构的合理性,而在一定程度忽略了演奏的表现力。从音乐艺术的价值角度来说,不仅需要准确表达演奏作品的内容,还需要通过一系列表演来强化情感的外放,包括演奏者的神态、动作等,需要根据情绪和内容的变化而产生变化,通过演奏者自身的表演动作来感染观众,带领观众走进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世界中,真正将小提琴演奏变成情感的表达,通过视觉、听觉等多个纬度来引领观众的情绪和思想,最终在舞台上实现情感的共鸣。
        为了准确表达小提琴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演奏者首先需要深刻全面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背景,理解作品诞生的原因和表达的情感,真正将自身融入到作品中,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并进行感同身受的表达和传递,将自身的肢体动作、表情、气场等都与作品进行结合,最终提升作品整体的情感渲染力,让作品的呈现更加自然、真实,真正让小提琴演奏发挥其自身的艺术魅力。总而言之,对于小提琴演奏的艺术形式来说,注重演奏者自身的情感与作品情感的契合,注重演奏者的多样化表达方式,能够让作品更具备魅力和渲染力,这也是传统小提琴演奏的一种积极创新和探索,对于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也是未来值得人们深入探索和尝试的方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