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珍辉
湖南省涟源市双江学校 湖南 涟源 417100)
摘要:科技飞速发展并得以普及,时代正处在高速发展当中。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的脚步也在逐步前进。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中,网络联校课堂相继出现,更好地体现了信息化时代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展现更多的便利。因此,在当前,小学学校也应该大力推动网络联校课堂的优化,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展现出来。
关键词:集体智慧;网络联校课堂;优化
前言:在现阶段,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型、信息型社会当中,传统模式下的知识共享早已无法满足当前人们对于知识的需求。在新的时期下,就应该结合教育的特点以及人们的实际需求,对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在学校中构建网络联校课堂,最大化地实现资源的共享,为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这对于学校课堂资源的丰富、教学能力的提高都是非常关键的。
一、完善硬件设备,优化网络联校
在网络联校课堂构建的过程中,首先就应该对硬件设备进行完善,为网络联校的优化提供基本的保障[1]。在对硬件设备进行完善的过程中,学校应该秉持着实用性、够用性的原则,使得硬件设备可以对网络联校课堂的构建起到一个支持的作用。
1.可以对班班通进行配置。设备在购进时的价格相比来说是较低的,可以在校园内部满足好网络联校当中德育课、研讨课、示范课的课程开展的需求,最大化地资源节约,使得网络联校课堂的构建效果变得更好。2.假如学校在网络联校课堂构建中的资金比较充裕的情况下,在硬件购进的过程中也应该秉持着原则,如互动课堂和主讲课堂应该达到标准课堂的指标;实行“傻瓜式”操作,应该尽量让网络联校课堂在构建的过程中做到一键上课、操作简单、遥控式切换;教研信息化、移动化。教研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可以对APP当中的程序进行运用,时时刻刻开展教研点评;实行监督和管理的全面化,将网络联校课堂构建效果放置在教师的考核标准当中,使得教师重视,让网络联校课堂的构建效果变得更好。
二、实现资源共享,优化网络联校
在小学教育当中,网络联校课堂构建的主要目的就是缩短学校间的差距,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起到一个促进的作用。因此,网络联校课堂在构建的过程中也应该将资源的共享作为核心,应该对新课改大力地进行推动,实现教研经验之间有效的联系,使得学校之间可以借助网络联校的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的共享,使得各个地区的教育质量都可以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发展。
例如,小学学校在对网络联校课堂进行构建的过程中,应该对本校当前的实际情况充分的进行考虑[2]。在学校中建立一支开拓创新、扎实肯干的研究队伍,对于网络联校课堂的构建开展密切的分析和交流。在网络联校模式下,不同学校当中的教师应该互相借鉴、互相分享、互相评课,实现教学资源方面的共享和融合。这样,教师可以做到博采众长,获取到更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同学校的教师都可以对区域的限制进行积极地打破。此外,在网络联校课堂构建的过程中,也可以让校际中的名师展现引领作用,对教育新秀进行培养,使得联片教育得到实现,对我国教育的均衡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三、缩短教育差距,优化网络联校
网络联校的出现使得各个学校教师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3]。对于学校之间,资源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可以实现资源的更优质的运用。这样就可以使得学校间单一的教研模式得到积极地打破,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使得教育差距得到有效的缩减,使得教育的发展变得更加均衡。
例如,从当前的实际情况上看,城乡教育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无论是在师资力量、教育资源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而在网络联校课堂构建的过程中,农村教师就可以借助平台更好的实现和城市教师的互动,实现诸多优质教育资源、教研经验的共享。网络联校课堂的构建,对于农村教育的发展将会产生非常大的作用促进作用。
四、构建网络平台,优化网络联校
为了使得网络联校课堂得到优化,也应该对网络平台积极的进行构建,为网络联校课堂的构建提供保障。
例如,要在网络联校课堂中对远程互动教学系统进行构建,其中包含专递课堂、课堂教学、教学评估、微视频等各种各样的模块和资源,使得学校教育都可以借助互联网对优质的网络联校课堂进行构建,使得课堂构建的价值和优势得到最大化的展现。
结论:总之,在当前的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小学学校倡导网络联校课堂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大力地突破课内资源的限制,使得课程教学的开展获取到更多的资源,使得课程教学获取到多元的保障。在此过程中,主要可以从完善硬件设备、实现资源共享、缩短教育差距、构建网络平台等方面使得网络联校得到优化,使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得到达成。
参考文献:
[1]武美华. 点亮山区孩子的梦想——浏阳市浏阳河小学网络联校实践纪实[J]. 湖南教育(A版),2021,(02):32-34.
[2]叶俊. 专递课堂的实践探索——以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小学为例[J]. 湖南教育(C版),2020,(12):42-43.
[3]杜建军. 信息化视域下的网络联校发展研究——以湖南省石门县为例[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0,(09):86-87.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重点课题“农村中小学网络联校建设与应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HNETR18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