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文化背景下的外来人口随迁子女对慈溪当地文化的融入教育探究 ——以崇寿镇相公殿小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8期   作者:胡小能
[导读] 慈溪,因海而生,历史悠久。因治南有
        胡小能
        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崇寿镇相公殿小学
慈溪,因海而生,历史悠久。因治南有溪,东汉董黯“母慈子孝”而得名。包容,始终是慈溪人的处事风格。作为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四方移民会聚,多重文化交融,造就了慈溪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培育出与人为善、与自然为善的淳朴民风,形成了慈溪包容友好的城市风格。慈溪以它独特的城市魅力吸引着各地人口前来经商甚至安家落户。
崇寿以它独有的地域文化容纳了比较多的外来人口子女。崇寿 镇相公殿小学就是这样一所学校。崇寿镇相公殿小学创办于1950年 春,其前身可追溯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相公殿士绅陆和升创办 的私塾学堂——公民小学,距今115年。目前我校现有17个教学班, 学生644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83人,分别来自白族、布依族、侗族、拉祜族、蒙古族、苗族、水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壮族等 11个少数民族。
        那么,如何在多民族背景下,让《寻美慈溪》这门课程在我校落地生根呢?学校立足本土,充分挖掘慈溪当地的特色,以期让本校学生对慈溪文化有一个很好的融入渗透。
        一、立足学校特色,先肯定各地文化
        近年来,学校根据流动人口子女少数民族学生多的特点,注重
提炼“rong(容?融?镕?荣)”文化核心,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通过“小手拉大手”,传播民族团结思想,肯定各地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不断创新工作措施和手段,使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真正做到聚人 气、接地气,此举正应和着《寻美慈溪》中的包容一单元,体现了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
        (一)班队课认可民族文化
        不同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不可多得的璀璨财富。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人民数年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包括精神
和物质两个方面的文明。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班队课之中,使学生从
受教育的课本之中了解到自己民族文化的精彩,培养其民族自信心与民族精神,使其具有对自己民族语言、文字、传统艺术以及其他许多
特色方面的认同,如,讲述民族神话故事,学习本民族的手工艺技能或利用电脑进行图片、视频展示,使学生们从小感受到自己本民族文化的独特。
(二)美术课绘出民族文化
在“民族”愈燃愈烈的今天,民族原色深深吸引着国内外设计师的眼球。利用民族元素进行设计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在教学中,我校美术老师有效将传统的民族文化与美术教学结合在一起,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让学生通过美术课了解少数?族文化,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教学资源,以期能够展现传统民族文化的意义。
        (三)音乐课唱出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歌曲是少数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既是少数民
族文化的结晶又是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在学习少数民族的
音乐文化时,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也能在一定
程度对我国的文化传承的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舞蹈课跳出民族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悠久,民间舞蹈不仅仅是一项娱乐活动,更是承载着传统文化和?族传统,在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傣族孔雀舞、蒙古草原舞、湘?土家族摆手舞、云南彝族铜鼓舞,这些民族舞蹈与民族文化传承至今,舞蹈已与当地文化相互融合,已经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
    (五)体育课练出民族文化
    我校积极开发丰富多彩的学生课外活动,注重将一些特色民族体育项目引入校园,增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目前,我校已将飞绣球、赶小猪、接袋、三人板鞋、滚铁环、扔沙包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体育课堂,由体育教师进行专门的知识和技巧讲解,让学生既懂的民族体育项目的由来,又掌握参与这些体育项目的规则、技巧,达到传承和发扬的目的。
        二、分派学生任务,践行崇寿多彩文化
班级学生共33人,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抱团行动,共分为3组,小组成员和家长代表一起分别去践行和搜寻崇寿当地多彩文化。
(一)践行慈孝爱国文化
作为慈溪市首批孝德教育实验学校,我校始终将孝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学校在认真分析民工子女群体特征、充分挖掘民工子女身上的亮点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孝德感恩教育活动:利
用妇女节、父亲节、母亲节、端午节、重阳节、感恩节等特殊日子,鼓励孩子们给长辈送一个温馨的祝福;以自己的进步给父母一个惊喜,每天帮家里做四件家务(打扫卫生、叠被、洗碗、洗衣物);关心长辈身体,时刻提醒父母注意健康等,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养成良好的孝德习惯。
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孝德之星”评比,将孝星事迹在网站、宣传窗等载体上进行宣传、表彰,以发挥身边榜样的激励示范作用,激 发学生学孝行孝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年来,不少教师和家长由衷感叹:“昔日目无尊长的‘小太阳’变得彬彬有礼了,任性自私的‘小皇帝’、‘小公主’变得乖巧懂事了。”孝文化影响着学校文化建设。师生主动成长,成名立业,努力践行孝 道,崇孝弘德蔚然成风。
(二)搜寻勤奋敬业文化
1.崇寿企业一之慈溪市艾肯电器有限公司
慈溪市艾肯电器有限公司创建于2009年,是一家集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家电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坐落于慈溪市崇寿镇工业区纬二东路99号。公司高层以及员工以其勤奋刻苦的品质共同携手,将产品远销产品远销欧、美、亚、非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2.崇寿企业二之慈溪市三洋电子有限公司
慈溪市三洋电子有限公司创建于2002年9月,专业从事智能燃
气表民用电机阀、工商业用电机阀和控制器外壳的集设计、生产、销 售和服务,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浙江制造”品字标企业和行业标杆企业。公司位于慈溪市崇寿镇纬一?路328号。公司秉承着勤奋刻苦的理念发展至今获得慈溪市科学进步二等奖、慈溪市成长潜力型企业、慈溪市“专精特新”企业等多项荣誉称号。
3.崇寿企业三之新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新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前身为“宁波新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于1993年,公司总部位于慈溪市崇寿镇永清南路8号,占地面积 13万平米。公司坚持“创新、开放、包容、务实”的发展理念,在传统行业上“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作为愿景目标,在新兴的医疗产业上,努力在5年左右时间内在2-3个医疗细分领域做到行业前三强作为 企业新增目标,以效益为主线,以信息化管控平台为基础,持续推进 “精细标准、精优作业、精准管理”工作,有效提升运营管理水平;贯 彻“做专做优打火机业务,做精做强喷雾器业务,做强做大医疗器械业务”的战略方针,稳增长,调结构,提效益,促发展。2020年公司 营业收入8.66亿元,增幅10.24%。
         当地三家企业文化无一不体现着勤奋敬业文化,孩子们在搜索
了相关的资料后,对当地的勤奋敬业文化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三、“融”文化背景下融入教育意义   
关注外来随迁子女的融入教育问题,有利于引起社会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为他们采取切实的措施提供依据,能够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环境,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健康地发展,这也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培养有较高素养的新慈溪人,具有十分紧迫而重要的意义。   
秉持教育公平理念,关注孩子健康心理和积极人生态度的培养; 更多关注孩子在融入城市生活中现实问题的解决;更多关注孩子良好 习惯的养成、健康审美情趣的陶冶;更多关注自我认识能力的提高、 自身天赋的挖掘与健康兴趣爱好的形成等。让学生开阔视野、缩短差 距,多和同学交往,获得成功的体验,适应慈溪学校教育、真正融入 城市生活、成为一个有素养有理想乐观向上的新慈溪人。这对城市的 建设和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四、建议
         1.思想上达成共识   
首先学校和教师在此问题上要达成共识。不仅要有更多的爱心付出,而且要真正在一定高度上认识此问题,即此事关乎城市的建设, 关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努力消除一些教师狭隘的区域歧视,要认识 到包容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有的基本素养,而人文关怀和个体尊 重则是一个文明的现代人应有的行为。如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不要一 味地埋怨,而应寻求更好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提高自身对外来务工子 弟教育的技能。
2、提高课程设置的合适性   
将“适切性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之中,坚持从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发与构建校本课程体系,努力做到基础型课程追求“适切”,拓展型课程崇尚“适宜”,夯实农民工同住子女文化底子,提升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1)语文课程教学中注重对农民工同住子女的普通话发音指导,加强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2)英语课程教学中适当降低难度,放慢进度,注重兴趣的激发,使农民工同住子女的学习热情大幅提高,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提高实际会话水平。
(3)开设“学说慈溪方言”课程,让外来务工子弟在该环境中学听学说慈溪话,了解慈溪文化,增强在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交际及环境适应能力,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   
3.以文化熏陶引领外来务工子弟   
用高雅的美的校园文化陶冶农民工同住子女的心灵和情操,培养 其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促进农民工同住子女心理融入。   
慈溪目前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当地具有很多高品质的文化资源,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和很多具有本地特征的建 筑群等,让这些学生在接受城市文化熏陶的同时,真正将自己融入这 个城市。在校园内可以结合主题班会和学校的各项主题活动有意识地在文 明礼仪、道德素养和自信自立方面进行渗透。通过这些主题活动让学 生素养和自信得到全面提升。   
4、与家长多沟通,争取更大范围的融合   
虽然与外来务工人员沟通与本地家长沟通有差异,但学校在这方 面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关乎学生的教育问题,也直接间接地影 响外来务工人员素养的提升。外来务工人员在进入到城市后,迫于生 计,确实少有机会进行学习和融入,一方面在参与这个城市的建设, 另一方面会表现出与城市文明的诸多不协调的行为。如果我们通过对 孩子的教育进而影响到家长,影响到外来务工人员这一群体,不失为 一条好的途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