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娴碑体楷行书风格蠡探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8期   作者:由星 周忠涛
[导读] 萧娴是我国近代著名女书法家,其作品流传甚
        由星 周忠涛
        河北美术学院 河北省定州市 050700
        摘要:萧娴是我国近代著名女书法家,其作品流传甚多,尤其在晚年时期更是留下了不少经典作品。书风多浑厚质朴,带有金石气息,其行楷书更带有碑刻特色,行笔线条斑驳苍劲,结字带有碑刻趣味又有摩崖的写意味道,所以称她的楷行书为“碑体楷行书”。本文对萧娴的碑体楷行书作品进行分析,探寻萧娴作品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文章首先从萧娴的生平事迹出发,了解其生存环境,其次通过碑体楷行书作品分析笔法特征与结字特点,并通过分析萧娴的书法理论进一步解析她的书法艺术思想与作品特色,从而清晰的了解萧娴的书法艺术思想。最后思考萧娴的书法艺术理论对于当时社会以及当下书法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  萧娴;“碑体楷行书”;艺术特色

一、萧娴碑体楷行书的两个阶段
        萧娴的碑体楷行书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萧娴从无到有的一个进程,从她模仿父亲的书法,拜康有为为师,确定自身的书写方向,主攻“三石一盘”,在康有为门下刻苦学习碑学开始。在这期间章太炎曾夸赞萧娴,称她的作品“真如万岁枯藤”,夸赞萧娴不以媚俗。作品《南天一柱四言对联》可以看出萧娴行笔间灵动洒脱,但线条斑驳有力确如“枯藤”一般。这一阶段可以总结为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萧娴的书法艺术并没有特别重大的成就,但是这一阶段她就像是蛰伏在地下的幼蝉猴,默默的积蓄着力量等待着夏天的到来。在第一阶段后期,国家和平稳定,百业待兴一切都欣欣向荣,第一阶段后期萧娴终于又有了充足的时间去研习书法艺术,萧娴开始了用功补课,去补救以前荒废的技法课程,修复破损的字帖,搜集整理临摹碑帖和书法理论教材。但是由于经济问题萧娴没办法购买大量的宣纸临摹,故而只能在公园里练字,用水代替墨汁,用地面代替宣纸,钻研笔法预演创作。
        第二阶段萧娴有一个巨大的动作,那就是收弟子。萧娴将自己的书法艺术心得毫无保留的传承下去,而这一过程也是她自我复习的一个过程,萧娴认真准备课程教材,教学时就用最朴素的方法教授给弟子。萧娴总结了自己过去几十年的书法实践要领,她总结的“意、神、气”也就是她一生的艺术的实验的精粹,和她追求的艺术标准。
        这一阶段,萧娴开始参加群体书展,她的作品受到了书坛高度重视。这期间她的艺术水平开始有了新的突破,这期间的作品颇多,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萧娴的作品也大多是她这个时期写的。萧娴尤其喜爱京剧,而在萧娴那段时间京剧传统剧目也在逐渐恢复上演,萧娴就刚好通过京剧来滋补自己的艺术涵养。萧娴也在《庖丁论书》里写道:“我爱音乐,尤好京剧,每捉笔作书,总觉字形奋动,如舞台人物起舞,字内隐约有锣声鼓声,写到酣畅处才有这种体会。”
        在这期间,她也游名山大川,开始了在山川大河留下自己的脚印,感受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的韵致,如图正是萧娴在游览黄山之后所做,她用这些阔达情境去影响自己的书法艺术,在第二阶段萧娴的书法艺术特色终于完全形成。这一阶段萧娴对于书写有了新的感悟,如《黄山归来》这四个大字线条的斑驳感明显减少了很多也显得更加和谐,在这一阶段萧娴写得多,读得多,思考的多,带了弟子传承了自己的书法心得,也终于是完成了她这样一个文化女性被历史赋予的艺术任务。
二、萧娴书体上的三大特点
        萧娴的碑体楷行书最突出的特色部分就是“大”, 如同她其他艺术作品一样,是形式上的大,是字的体积和形状的大。萧娴在她的《庖丁论书》中这样写道:“我爱榜书,因爱大物,诸如我爱长江,汹涌无际;我爱长城,屏障万里。三年前还乡,雨中畅游黄果树,得观大瀑布,诚然悬河之势,纷披倾泻,畅游归来命笔,榜书总觉顺手。”
        榜书就是写在匾额上的大字,讲究的正是气势磅礴的大气象,而萧娴自小就临习《石门颂》、《石门铭》这类气势磅礴的摩崖刻石,所以早就为这擘窠大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萧娴自己说越大越好,但是大也是有限度的,在自己臂膀能挥动的范围内还是可以的。所以六尺整张书写一个字就是极限了,她写的单字《寿》就是在六尺整张上书写的。《善》、《美》、《真》同样是每字独占六尺整张。萧娴写字非常有气势,写大字也必须有气势。写大字的难度就在于结构,结构是需要平衡的,而这种平衡绝对不是机械的呆板的平衡,这是一种单纯的感觉,立足于造势与破势之间,形成一种视觉上的平衡感美感。萧娴的大字往往超越常规,而她追求的正是胆子“大”,有了这样的胆子“大”才敢放开手脚去书写大字。

                                                                                          
        萧娴的碑体楷行书第二大特点就是带有篆籀气息,这就形成了她书法艺术上的一大特色——“圆”。萧娴的“圆”源于作书时候捻管,她握笔的时候时常根据行笔时的笔势转动笔管,一般来说转动的幅度都不会很大,但会让笔下的线条变得更有层次更有内容。说到这就要提到他的老师康有为,康有为在作书时同样是有捻管的习惯,而康有为更加讲究行笔时的速度均匀和速度平稳,让书写在视觉上同样能达到一种和谐感。
        萧娴的“圆”同样是对《石门颂》、《石鼓文》的传承,把篆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线条也会更加古朴高雅。萧娴在临写《石门颂》时多以圆笔起,她大胆的在临写摩崖石刻《石门颂》时加入篆籀线条,使整体看起来更加饱满。《石门铭》起笔方圆兼备,而萧娴在临摹时同样是大胆使用圆笔,效果古朴。萧娴书写的《黄山归来》 ,在该作品中萧娴大胆实践,“归”字特别明显在捻管的同时又有提按变化,线条苍劲有力。
        第三是文化上的注重“书卷气”,她认为学书法不仅仅要练习写字,更应该去多读书,越多越广越是好。其实自古以来历代书家都是文辞歌赋样样精通,凡是能写出书法作品的人都能写出好文章,萧娴自幼也是熟读古文,对于辞赋也是有所成就。萧娴一生也多作诗文,或表达思乡情绪,或传递相思之情,亦或是在抗日战争期间表达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对于日寇卑劣行径的愤慨,再有抗日战争胜利抒发无限欢快之情。
        萧娴说:“一切学书者,不仅要工文学,也要游渚艺,否则,下笔每见枯窘。”她喜爱看京剧,她观看戏曲时十分仔细,认真观察人物的身段,把京剧艺术美好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自己的书法字形以及气韵上去,使得自己笔下的字更加栩栩如生。
        萧娴还有深度的学习,她对于书法艺术的深度不是单纯的停留在书面上的,她把书法艺术与生活相结合。
        萧娴是意味被赋予了无限智慧的人,她总能从生活中窥探到书法的气息,就像她作《庖丁论书》时提出这样的思想:庖丁是个厨师,是要做饭的,饭是要每天都做,一天不做一家人都要饿肚子了;而我们学习书法的人每天都要写字,长久不去书写难免会缺少精神食粮,这就是她作为一个家庭主妇的思考,但是她不仅仅局限的在表面思考,更会思考更深层次的东西:“我这庖丁,在中国舒坦一角,劳动有四分之三世纪,同书翰结下不解之缘,同庖厨也结下不解之缘,领会到作书于解牛同一机杼,学者须经历十年努力,读一读庄周关于庖丁解牛的哲理阐述,必有所悟。”她不仅是用劳动的手去洗菜做饭研磨写字更用脑子去思考研究感悟。
        在谈论到选碑选帖时,萧娴认为应当全凭个人爱好,就像是婚姻一样,男女双方都情同一合才好,并不是要单纯听从老师的“媒妁之言”就确定了碑帖对象,用婚姻和选碑帖对比,可以说是非常形象生动了。这些无不体现了萧娴对于书法艺术领悟的透彻。
        三、结论
        萧娴碑体楷行书既继承了康有为的“康体”书风又融合“三石一盘”为己所用,避开了康有为的大小错落,只书大字。学习康有为的同时能够跳出局限上寻古法,既有古朴之意又具磅礴大气,既有碑刻的斑驳感,行笔之间又有连带之意。是当今书家研习近代书法不可逾越的人物,萧娴在技法与思路上为我们打开了不一样的想法。萧娴的碑体楷行书既是对前人的传承,又有着自己本身独特的书法艺术思想,将篆籀气息引入自己的书法作品中,古意盎然。
        
        
        
        作者简介: 由星  女  河北省定州市  硕士研究生  河北美术学院  书法史与书法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