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家远
富川瑶族自治县富阳镇初级中学 广西贺州 542700
摘要:著名数学教育家丁石孙教授说:“我们长期以来,不仅没有认识到数学的文化教育功能,甚至不了解数学是一种文化,这种状况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数学研究和数学教育。”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从改革理念到内容实施,都有较大的举措,特别是将“数学文化”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予以特别的重视。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文化
1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的背景
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第一次说明了数学文化的含义,并明确要求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要适应性地融入一定的数学文化。这样安排有一个重要的原因:20世纪初时期的数学曾处于一种脱离社会文化的孤立状态。数学极度形式化,使人错误地认为数学只是少数天才脑子里想象出来的,与实际生活毫无联系,其真理性无须实践的检验。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在西方的数学界有了“经验主义的复兴”。进入21世纪以后,数学文化继续深入发展,一个特别的体现是数学文化走进了中小学生的数学课堂,渗入到了日常的数学教学中。
2数学文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现状
目前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文化融入情况依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数学文化基础差。虽然当下初中生获取数学文化的途径更加多样,方式更加便捷,但初中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并没有显著提高。部分学生将数学文化知识看作无用的知识,对于课堂中出现的文化性内容,往往选择略过或无视。二是教师文化融入方向出现偏差。通过访问、问卷调查,笔者发现大部分的数学教师更多是将数学文化当作教学工具或教学材料,没有形成对数学文化开发利用的正确态度,不善于引导学生对数学文化做出具体解读。如在教学勾股定理知识时,一些教师会引入《周髀算经》中关于“赵爽弦图”的记载,但却不会向学生深入讲解,这样很难发挥数学文化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作用。
3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有效途径
3.1在教学中注重结合数学史
数学史是打开数学保险箱的钥匙,是展现数学文化的纽带,在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强的时候,可以运用激人奋进的数学史对学生进行鞭策,例如数学家华罗庚,幼年时因为负担不起学习和生活成本,多次辍学回家,但他凭借超人的毅力坚持了下来,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学习。到了18岁因为感染瘟疫卧床半年之久,虽然捡回来一条命,但是左腿却终身残疾,这些困难都没能把他打倒,虽然身体残疾了,但是还有健康的大脑和坚定的意志力,使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人物的坚定意念能够给学生带来榜样的力量,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同时给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目前我国初中教科书中数学史的呈现过于表面化,没有渗透到课程内容当中去。教科书中介绍关于数学史的内容都只是通过简单地文字叙述呈现在教科书内容的后面。这样就会导致数学史内容不能和课程内容很好地融汇一起,而是呈现出一种“捆绑”的状态,这样就违背了将数学史内容编排到教科书当中的初衷。以北师大版教科书为例,在《探索勾股定理》这一内容时,教科书的阅读材料中就简单地介绍了几种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这样呈现过于单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数学史内容与课程内容紧密地融汇在一起,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带领同学们一起去探究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比如让学生经历和感受赵爽的证法、刘徽的证法、伽菲尔德的证法等,而不是简单地阅读材料,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数学史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
3.2教学中突出数学的实践应用价值
数学实践应用价值方面的题目和知识点在初中数学中占据着非常核心的地位,需要学习和讲授的点比较多,例如数形结合、分类、函数等这些都是很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用价值的,但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进行引导和渗透。数形结合适用于许多数学问题的分析理解,通过图形把应用题的数量关系、逻辑关系一一呈现出来,能够更好的看清题目的本质,反过来图形的题目,通过列出代数的式子也能从独特的角度发现可行的解决方案,数字和图形是相辅相成的,在许多现实问题中,也存在这样的关系,图形更直观、方程更细致,他们分别代表了问题的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结合两个层面对问题进行描述和解决能够发现独特的更优解。在教学模式上,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究,结合数学的实际应用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借助信息化手段完善课堂,对于不便用语言描述的数学文化内容,利用微课、动画视频等形式进行呈现,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同时对于课上时间不充足的情况,也可以将视频在课下发给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这样扩展了课堂的时间,同时数学文化类的微课及动画也易于学生接受,避免了课下时间学生面对枯燥的学习资源产生的畏难情绪。在数学实践应用价值的讲解中,要充分运用网络,为数学文化的学习助力。在网络和通信高度发达的今天,虽然爆炸式、碎片化的信息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业余时间,但丰富的资源量和知识的易得性极大的拓展了学生的课外学习空间,因此利用好网络进行数学文化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在课堂上可以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查找和整理,完善学生的资料收集能力,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网络上有许多他人的关于数学文化的论点,但其正确性需要进行探究,这就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模式,批判的对待已有的结论。
3.3将学生熟悉的生活例子与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
创立与课堂联系紧密的现实情境需要长期的探索和积累,可以参照教材中的现实情境设定,也可以在生活中逐渐积累,一件事在脑海里徘徊久了,自然会增强自己对这些情境的敏感性。合适的情境好像会在不经意间跳出来,这些想法通常一闪而过,一旦获得就要记录下来,不让它消失在无形中。如果有许多可选情境,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不是贴近教师自己的生活,这就需要适当走进学生的业余时间,体验当前学生的生活现状,而学生是变化的,同样的年级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着一定的差别,因此积累起来的情境也需要进行更新,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的学生需求。龟兔赛跑的童话学生都比较熟悉,可以用在一次函数图形的复习上,在坐标系中分别用两条线的斜率表示二者的速度。但学生可能会提到兔子不会一直睡觉,这样故事就不一样了,通常都是出于叛逆心理和自我表现欲,使得在课堂中出现这种现象。如果经过适当的引导,就可以用在追击相遇问题的引入和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心理状况,适应学生的发展趋势,改变现实情境的应用场景,达到教学效果。注重培养学生将数学文化应用到学习生活中的能力,通过数学的实际情境展现数学在实践中的作用。将数学文化和数学知识充分渗透到现实情境中去,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常常被忽视的问题:比如工作的进程优化问题可以在日常先煮饭还是先洗菜的顺序里进行讨论,分类思想在知识点归类时进行运用等。结合现实情境,能够让数学文化易于接受,最终逐步走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被学生不自觉的进行运用,从而发挥数学文化对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作用。
4结束语
综上,让数学文化进入初中数学课堂是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也是当下数学教学改革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而要想顺利完成数学文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不仅需要数学教师形成正确的数学文化意识,提升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和数学文化素材运用能力,也需要学校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评价方式,为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惠红.浅谈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文化与教学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11(48).
[2]顾建华.基于数学文化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9,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