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新样态 --“ 以《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为例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8期   作者:耿乐恒
[导读] 教育信息化2.0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于2018年4月13日正式提出
        耿乐恒
        广东省梅州市平远中学

        摘要:教育信息化2.0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于2018年4月13日正式提出,是教育信息化1.0的升级。【1】其目标就是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开启智能时代教育。【2】这就对我们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准备一堂课,如何上好一堂课,如何做好课后作业布置及教学反思也就必须要有相应的新的手段和方法。在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一核心理念的影响下,我觉得信息化2.0下的一堂课不仅仅是新的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或者说是辅助教学工具的升级扩展,它更应该要嵌入到教育学习系统当中去,也就是要让信息化成为课堂日常的一部分,比如大数据平台的应用,人人通的普及,真正让“三通两平台”落到实处。进而让信息化教学这一理念成为常态化理念,使我们的技术应用能力转向提升信息文化能力,使高中历史课堂呈现出新样态。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2.0 三通两平台 信息化教学常态化 信息文化 新样态

        在国家不遗余力的推动完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适应课改的要求,如何去教育成了每一位教师都需深思的问题。继2014年国家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文化之后,2018年又提出了教育信息化2.0的新要求,这两项概念的提出也给每个老师的教育指明了方向。教育无外乎两个字,“教”和“育”,“教”之一字更多的表现在外在的教学方法,“育”之一字则更多的体现在学生内在文化的培养,内在文化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是自古以来每个老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但外在的教学手段的变更则可以立刻拿起来应用。因此教育信息化2.0的推广和利用刻不容缓,而这一概念的提出和推广普及也让我对当下的教学手段有了新的审视和反思,恰逢公开课的进行,我便进行了尝试,而良好的反响也让我对教学信息化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在上这一课程之前,我其实已经经历了两次相关的培训,相关的文件政策也有所了解,比如八项任务的推广,三通两平台的构建,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而我也是第一次接触到人人通这一软件,第一次进入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刚开始我还以为这个只是走个形式而已,但当我准备公开课课件到处找新的构思和课件的时候我又想到了这一平台,然后在找资料的同时也发现这个平台的便利和优点。
        教育最怕的就是闭门造车,关起门来觉得自己很行,或者是吃老本,常年用老的一套东西来教学生,我们历史学科更是明白这一道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恰恰就是由于闭关锁国。但是又苦于没有好的平台及时的去了解新的动态和概念,一些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往往在某些学校实行而其他地区也是只有耳闻,一些精品课件模拟题想下载往往又要很多钱,而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在这个平台里面各个学校的新的学术思想,教育方法都可以看到,一些精品课件,训练题等大家都毫无保留的互相分享,而一些一线教师最深刻,最直观的教育心得体会等也都可以在每个人的空间去看到。
        于是在上本节公开课前,我不仅在这一平台找到了许多要找的资料,更是和一些曾经上过本节课的教师以空间留言的方式进行的教学探讨。

比如在进行教学立意的构建的时候,有个其他学校的老师就提出,在本课导入方面最好可以通过回顾古代科技文化的方式来进行,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复习之前所学,同时还可以引出问题,是什么造成了我国近代的落后挨打,进而再导出本课所授内容建国后的科技文化发展,这样不仅上下衔接顺畅,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艰难和提升科技水平,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寓教于学,一举两得。
        在之后的授课环节我也尝试采用新的方式,比如人人通互动课堂等,而我在使用这一助手的过程中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反馈,同时也发现这一助手的应用还可以更好的回避传统信息化教学的误区并可以更好的使得教学信息做到常态化,将信息化这一概念融入教学日常,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的提升教师及学生的信息文化能力,最终达到教育教学双丰收。
        而新的授课方式也打破了我的固有认知,之前传统的认知教学信息化就是所谓的用课件,用投影或者也有使用教学小助手等类似的工具,但往往会走入一个误区,就是把这些东西当成是替代传统板书的一个工具,仍然是采用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记为辅的教学方式,其中的转换不过是由写字变成了课件,也就是所谓的新瓶装酒酒,换汤不换药。而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还会主张教师的惰性,也就是所谓的上课不过是弄个课件,放放课件,甚至连板书都不用去写,该说的也不去说,从头教到尾,一直不下讲台,这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直接的隔膜,使得教学效果越来越差。
        但是在信息化互动课堂下,教师必须要走下讲台,走入学生中去,比如我在设计课件中有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的环节,如果是以往的教学就只会放手让学生去进行讨论,而好一些的情况下教师会走下去走一走看看学生讨论的怎么样,然后在讨论结束后让学生来进行回答。中间学生讨论过程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新思路往往也不了解,有些学生也会借讨论的过程闲聊两句,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新的教学助手的直播功能恰恰解决了这一问题,我在授课过程中开启直播后走到了两个小组中间,让这两个小组的讨论过程呈现在大家面前,在直播的情况下,两个小组讨论明显认真了许多,而两个小组讨论过程中的出现的困惑和新的想法也都直观的展现了出来。
        除此之外,直播功能的存在还解决了长久以来学生在回答提问时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有些学生比较内向,往往在回答的时候不敢大声说话,往往老师听的费劲,学生自己也尴尬,同时还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而在本课教学的过程中,我选了几个平时比较内向的学生来提问并开启了直播功能,同时我也在她们旁边鼓励她们要勇敢回答。当发现自己被展现在大屏幕前的时候,那几个学生也明显自信了一些,虽然会有紧张,但是明显不是平时随便支支吾吾几句应付了事的态度,而在这次上课之后她们几个也从内向逐渐向外向转变,人也开朗了许多,而这也是我们在新的信息化2.0教学下所想取得的最终目的——育人。
        当然课堂互动助手的功能并不仅仅局限于此,比如课堂随拍功能可以让学生的作业更加清晰的展现在大家面前,有时候教师的教案也可以随手拍下展示出来,想比于之前的投影仪不仅更加方便快捷,也更清晰,还不受光线的影响,也不仅局限于讲台上展示,只要手持手机,随处都可以拍照,从而使教学更加便捷化,日常化,最终让信息化融入教学日常。
        但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影响,最终的要的是通过这节课,通过互动助手的使用使学生明白了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自己可以随时随地的通过直播,作业拍照等去参与到课堂的教学当中去,课堂不再是只有教师的讲课,也有自己的思考讨论和反思。而在这样不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最终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并不是仅仅是课堂的倾听者,也是课堂的参与者和主人,最终使得课堂活起来,呈现出新样态。而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也不再是仅仅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者,更是信息课堂的参与者,并在不断的参与过程中将信息化教学常态化,提升自身信息获得信息能力,增强信息协作能力,最终提高自身信息文化能力,在教育信息2.0的智能教学时代掌握信息,适应信息,融合信息,最终实现教育技术观和思维类型观的信息化转变,用信息化去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
参考文献:
[1]湖南省人民政府网[引用日期2020-10-3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引用日期2018-04-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