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亮
深圳市翠竹外国语实验学校 518001
【摘要】英语核心素养包括学科关键能力及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就是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必备品格包括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同课异构”是指同一课程同一内容,通过不同教师进行建构,个性化地解读教材,反映了不同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本文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对比和分析两节小学中年段英语阅读教学课例,旨在探讨如何优化小学英语阅读课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同课异构 教学设计 阅读教学
一、课例背景介绍
(一)课例内容
本课是上海教育出版社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7‘Hobbies’的Enjoy
a story部分,故事题目为Ben and Bob,讲述了一个懒惰的蝗虫Ben以及一个勤劳的蚂蚁Bob故事。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三年级两个班的学生。学生通过之前两年的
英语学习,能在季节语境中谈论天气和活动,具备观察图片并简单描述图片的能力,能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角色扮演,能在小组活动中交流合作,积极展示。两节课均为借班上课。
(三)授课教师描述
A教师为名师工作室的一名骨干教师,曾获得过市、区级教研活动奖项,多次执教区级公开课。B教师为一名大学刚毕业两年的新教师,教学经验不足,但是积极向上,虚心好学。
二、教学环节评析
(一)读前环节评析
读前环节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
的学习积极性,引出主题内容,激发学生旧知,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1、教学片段描述。课例A中,教师首先在PPT上呈现一年四季的图片,让学生谈论每个季节喜欢做的事情,用来复习学生已学的关于活动类的词汇,然后再通过两个谜语,引出故事的主人公蝗虫Ben和蚂蚁Bob,谜语中简单提到了这两种动物的外貌特点和生活习性,为接下来的故事阅读提供了相关背景知识。
课例B中,教师首先出现一张summer的图片,老师自己在图片中吃西瓜,问学生What do you like doing in summer?,然后再呈现一张山坡草地的图片,让学生找出图中的四种动物,ant,grasshopper,bee,butterfly,让学生回答What do insects like doing?,通过谈论昆虫的特点和习性,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
2、教学片段分析。
读前环节是阅读教学的启动环节,两位教师都紧扣主题,通过看图、猜谜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论与本课相关的内容。A教师提供了四个季节的图片,学生能谈论的内容相对更丰富更全面,而B教师只提供了一个季节的图片,忽略了其它三个季节,学生谈论的内容更窄,发挥的余地更小,课堂生成也就不够丰富。引出故事主人公的方法两位老师一个运用了文字,一个运用了图片,各有千秋,都能自然过渡到故事文本。
(二)读中环节评析
读中环节是阅读课最重要的一部分,学生要整体感知故事情境,
理解故事大意,梳理故事情节,还要通过读图、读文,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获取故事中的细节信息,推理出故事所隐含的道理。
1、教学片段描述。
课例A中,教师先播放整个故事音频,通过整体输入,让学生初步感知故事内容,并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有目的地提炼出关键信息,完成教师布置的两个任务,即找出故事的主人公并对图片排序。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观点陈述、推理判断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对故事人物特点、故事情节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在活动中对文本中的重点语言进行内化,做到能真正交流互动。
课例B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观看故事视频,进行整体输入,让学生回答Who do you like in the story? Why?谈论完后,开始进行细节阅读,逐图推进,五幅图中,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处理图1和图2,故事的核心内容部分图3至图5由于时间不够就匆匆而过,虽然也采用了创设情境、角色表演、小组讨论等活动,但是课堂时间分配不合理、活动指向目标不够准确、活动语言没有紧扣文本并基于文本,导致学生的输出过于分散,割裂了故事文本的整理性。
2、教学片段分析。
课例A中,教师对文本的重难点把握准确,每个场景对图片的处理很充分,让学生在图片中寻找信息,对文本中人物之间的对话也能富有情感地演绎出来,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通过读图,发挥想象和创意给人物添加个性化语言,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课例B中,教师对文本的重难点把握有点偏差,造成时间分配不
合理,故事核心部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探究,而且过多地设计了表演的活动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缺乏语言支撑和语言铺垫,在进行语言输出时会有一定的难度。阅读课上教师应该基于文本,依托文本,在充分处理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提升。
(三)读后环节评析
读后环节是阅读课教学的巩固、拓展和提升环节,通过对文本再
次梳理、故事主旨的提炼和主题意义的延伸,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和学科综合素养。
1、教学片段描述。
课例A中,教师再次播放故事完整视频,学生逐句进行跟读,全班再进行有感情的角色朗读,回归故事文本。接着,教师播放一段与主题相关的视频,呈现出一个与课本故事不一样的结尾,让学生讨论Why is Ben frozen even after Bob helped him?通过不同结尾引导学生思考,达到学科育人的目标。
课例B中,教师再次问学生Who do you like in the story?Why?与课中环节的第一个问题雷同,然后让学生根据书本故事的所有内容进行角色表演,学生表演完之后教师创设情境,来年春天,Ben和Bob对生活的态度会有什么变化,最后教师播放一段视频,视频中Ben and Bob are working together,以此告诉学生Study hard, play hard以及No pains, no gains的道理。
2、教学片段分析。
课例A中,读后活动具有关联性、逻辑性和递进性,体现了主题
统整、情感推进、活动递进的原则,学生通过对比不同的故事结尾,思考故事所折射的道理,育人环节没有采用喊口号的形式,自然生成。课例B中,教师设计的活动多样,与主题也有关联,但是缺乏递进性,育人环节有广告植入的痕迹,学生的思辨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三、同课异构阅读课建议与反思
开展同课异构活动的目标,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而提高教学效
果最终的受益者是学生,所以这是一种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于英语阅读课的同课异构,建议教师要基于文本、依托文本但不拘泥于文本,设计活动时要关注阅读课活动的针对性、逻辑性、递进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阅读文本、激发思维的同时享受英语阅读,激发出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真正做到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 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 余文森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达到“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人拥有两种思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