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阳
天津美术学院 300141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拥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增强民族自信心、加强民族凝聚力与深化社会核心主义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建设的中流砥柱,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更是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高校要在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的基础上,构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质思政教育课堂,为培养出高素质的传统文化传承者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华文化;传承;路径
引言:现阶段各大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路就是展开课程理论化的教学,但缺少实践的理论性教学无法调动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与积极性。因此,高校一定要转变原有的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方式,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中要将理想信念的教育放在授课的核心位置,以此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在此基础上,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培育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机地结合,最终落实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立德树人”的课程核心之中。
一、高校思政教育加强中华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
当今时代,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更加完善,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念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所接受,再加之近些年来计算机技术以及各大网络媒体手段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使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不再受到时间以及空间地域的限制,使其交流更加的密切,中华传统文化也因此突破了以往的传播限制,开始面向世界,因此,中华文化符号已经走向世界,影响着更多的人,中华传统文化的地位也得到日益的提升。
在中华文化享受网络信息时代带来契机的同时,世界各地区的文化也同样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时代红利。因此,在中华传统文化面向世界的同时也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由于外来文化中的文化价值观以及价值体现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面对更加新奇的外来文化,容易导致年强人缺乏辨别能力而受到不良外来文化的侵染,从而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深入传承与推广,这带来的影响是非常不利的。高等院校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领地,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其中对于青年学生的教育更是重中之重,部分青年在校学生由于知识面和社会经验尚浅等因素很难对外来文化中的优良与糟粕进行正确的分辨,这就直接导致了部分学生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出现道德冷漠、盲目崇尚自由等问题,种种问题逐渐背离了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开展的初心。此外,外来文化中的消费观以及成长观都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价值观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学生在此种观念的影响下,若无法正确理解外来文化的各种价值观念,很容易迷失在自我的浅层认知之中,进而出现“拜金、实用以及例己”主义,而种种问题的出现很可能是由于学生自身理解上的错误所导致,其在认识外来文化时没有正确的解读其内在含义,认知仅仅停留在了字面。如此就会致使学生既缺乏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契机也无法吸收外来文化的可取之处。种种问题的出现不仅在极大程度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进行了阻碍,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展造成了极大的阻力。因此,各大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展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重视程度,与此同时,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高校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
2.1、学生崇洋现象严重,缺乏文化自觉
在线下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以及各大社交媒体软件的快速普及的大背景下,外来文化快速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尤其以学生为主,学生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思想在不断的与时俱进,其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相较于成年人要快很多。但是由于学生尚且涉世未深,对于这些外来文化缺乏足够的判断力与定力,就致使其在接受外来文化的时候不懂得取其精华的道理,往往是什么流行、新鲜就学习什么,这就直接导致了大部分学生出现了严重的崇洋心理,总会觉得外来的事物是时尚的,热潮的,盲目的追风使其在追求新鲜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文化自觉,文化自觉地丧尸使其完全意识不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益处与重要性。
2.2、方式不当,教育缺乏足够的影响力
高校的大学生虽然年龄已步入成人阶段,但仍旧是没有经历过社会的历练,无法正确地认清现实,这就致使大学生在迷乱的社会环境中很容易迷失自我。大学生受骗等问题在各大高校层出不穷,种种问题的出现都迫使各大高校不得不重视起对于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与价值引领。而高校的思政教育与价值引领的基本方式就是依靠教师的单向讲述与各大案例的展示为主,教育方式缺乏新意,学生由于处于被动地接受状态,“大水漫灌”式的授课方式很难让学生找到上课积极性,并不会真正的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由此可见,恰当的传教方式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十分重要。
以上两大问题仅是问题之中的片面,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阻碍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
三、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3.1、开展思政教育,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对学生传统文化涵养的教育必须放在突出位置。首先要通过师德师风的政策制度、培训制度和教学综合评价反馈制度确定授课教师是否拥有完备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授课基础与人文素养。高校的各级领导和教师就要对中华传统文化拥有一个正确的、全面性的认识,高校教师在真正认识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来开展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教育传播课程才能更好地向学生讲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使学生转变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提升其文化自觉性与文化认同感。除此之外,在网络信息时代,高校在开展通识课程的同时,还要结合综合利用现下的网络信息技术来加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信息载体丰富等特点,将课程知识转化成网络图文和短视频更能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
3.2、丰富活动内容,拓宽对传统文化的实践途径
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还需要设置相应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行动力。可以通过观看优质历史纪录片、民俗文化体验、历史遗址实践教学等形式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沉浸式的教学体验来提高对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可以建立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实践基地等活动来丰富传统文化传承的活动内容,让学生在文化教育基地担任义务讲解员,提升人文素养,积淀传统文化知识。
3.3、活跃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情感
高校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成长环境,通过校园公告宣传栏、电子屏持续播放展示弘扬传统文化海报和公益广告,在校园公共区域制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招贴,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提供便利,利用校园“两微一端”持续推送传统文化相关文章和视频,根据自己的实际办学情况来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加强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结束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根基,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通过文化融入课堂、现场实践教学、网络媒体传播、校园文化建设的多角度去践行和探索当代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J].课程教育研究,2020(32):19-20.
[2]赫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20.
[3]张建强.传承关公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微探[J].智库时代,2019(51):88-89.
[4]王燕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邮寄地址;天津市,河北区,天纬路4号,天津美术学院,王金阳收 13920350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