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培育学生创新才能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8期   作者: 高晓杰
[导读] 探究式学习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课题。
        高晓杰
        温宿县第五中学      843100邮编
        摘要: 探究式学习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课题。通过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分析,探讨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与如何培育学生的创新才能。
        关键词:语文研究性;学习;培育学生;创新才能
        引言
        人类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自身潜能的发挥。人类最宝贵的潜能就是创造。“创新是国家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教育部长陈至立表示,未来的社会,人才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技术,还要有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特别是开拓创新的精神。
        1研究性学习法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文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言个性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和文化的美;其次,要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发展自己的优秀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因此,我们知道,语文教学是一个既具有明确的规范性,又具有高度灵活性和丰富性的教学过程,在学习知识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投入程度的高低,是衡量学习成败的重要标准。因此,积极引导、渗透、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也就成为当今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以质疑的态度面对知识,面对学习,开拓思维,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层层深入地抓知识,层层分析综合,层层探究论证,层层丰富思想,层层发展个性,使语文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积极的研究过程,不断提高。
        2加强过程管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们认为,在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是自我意识、勤勉、实事求是、锲而不舍、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训练后天获得的。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学生们经常以很高的热情宣布他们的研究项目。当他们在进行标准化研究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他们就会怪这个,怪那个。主要原因是缺乏毅力、迎难而上的学习精神。为此,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
        3强化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创造的基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创新的核心。以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的实践能力,造就了一批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特殊人才的创新能力,即杰出科学家的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新颖的、独特的、前所未有的。二是要有创造力,实现自我突破。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全新的个体。
        4精简化的微型模式
        该模式的构成成分比较灵活,可以是在特定情况下提出问题,单独或合作对问题进行分析,形成结论和交流结果三个部分,也可以有选择地加入过程、资源、评价等要素。这种模式使用时间短,一般2~3个课时即可完成,比较适合目前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和体系,可以进入常规课堂。

这一模式以有意义的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以具体的目标为导向,对现有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对于语文学科,研究形式鲜有采用实验形式,更多的是在框定范围内进行文本的本体论研究。其中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重视预习。预习能有效地帮助预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习的惰性和盲目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众所周知,高中学生课业压力很大,课余时间语文基本沾不到边,所以建议如果没有足够的自信心,预习时可以适当利用课堂时间。古代的云:磨刀不误砍柴工,很有道理。第二,注意问题要有很大的开放性,一定要有层次。使学生有话要说,有点可以深挖,独立研究,各抒己见。可由学生自选问题后进行集体讨论,或由学生互相提问,或由老师布置给学生。第三,要注意把握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实质,要把课程设计围绕问题展开,不要把课文研究通盘考虑,以免陷入授导型课程的窠臼。
        5延伸性的专题研究
        延伸性专题研究,是一个更接近于真正的“研究”的学习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确定研究方向,收集资料,分析问题,指导方法,描述过程,总结交流,建议评价等要素。这个过程耗时较长,除了问题层次较深外,还需要学生自己广泛收集筛选资料。这种研究性学习不可能完全在课堂上完成,学习空间从封闭的课堂扩展到开放的多元的社会,使学生有更多的途径和渠道获得知识。但是这一形态需要网络、图书馆等外部条件的支持,甚至社会各个层面的支持。因此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中,不可能完全取代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学习。就研究内容而言,语文学科专题研究可分为工具性知识专题研究和人文学科专题研究两大类。前一类为“日常生活语病及其分析”主题,后一类为“鲁迅小说人物描写”主题。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课题研究的可行性。适合选材开口小,时间短,便于掌握材料,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和能力的小课题。其次,要避免评价的学术化。无论是从目的、特征还是从对象上来说,研究性学习毕竟不同于科学研究或学术研究,在评价时更应注重过程和经验。
        6营造开放性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 老师应该给学生活动空间和思考时间,让学生走进生活,走向社会。运用理想生活与现实状况之间的矛盾,在充分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激发学生的疑问,使他们进入积极主动的思考状态,从而产生强烈的创新探索欲望。只要学生有了创新意识,他们就能自觉地将周围生活中遇到的不便或新鲜新颖的问题融入自己的思考和研究之中。
        其次, 创造开放氛围,既要拓展学生活动的时空,又要注重营造自由、和谐、民主的创新氛围,并贯穿于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个性,充分肯定课题组的工作,鼓励课题组的同学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多方面地进行交流。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自然得到了培养。
        结束语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研究性学习,要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转变教师在学习活动中的角色,坚持培养学生的研究习惯和研究兴趣,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学生成长的学习技能和生存技能来开展,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多元思维和创新思维,在课堂内外多角度、多手段地开展操作性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育才有持续发展的后劲。
        参考文献:
        [1]邓涛.新课程与教师素质发展[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2]孙春成.语文研究性学习:学与教的融合策略[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