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策略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8期   作者:胡毅
[导读] 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学生进行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胡毅
        广州市黄埔区长岭居小学
        摘要: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学生进行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教材基础知识时,还应重视学习者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使他们既具备语言构建及运用的能力,又同时具备文化的传承和理解、审美鉴赏和创造、思维发展和提升三方面的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本文就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教学方法及策略,进行了深入探究。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教学方法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运用语言时体现出的一种语言能力及品质,是学生学习语文时获取的语言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思维方法与品质整体呈现。它主要包含“语言构建和运用”“审美鉴赏和创造”“文化传承及和理解”“思维发展和提升”。这四者并不是并列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注重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帮助我们构建高效率语文课堂,大大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他们学习更加复杂的语文知识夯实根基,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因此,教师应对如何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展开深入研究。
        1 学生语言构建及运用能力培养的策略
        语言与思维方式密切相连,语言,是思维表达的工具,而思维,又属于内部语言,是语言表达的对象或内容。同时,对于各个民族来说,语言与思维方式都各具有其特点。因此,教学中,语言与思维方式的训练需要同时进行,两者相辅相成,在训练学生的语言中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在训练学生的思维时也要将语言训练融入其中,推进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
        语言构建及运用能力的培养是在学生日常学习实践中,通过写作训练、口语交流、阅读等方式完成的。因此,教师应充分掌握学生的特点及教材的内容,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为他们语言的构建以及运用能力的培养提供帮助。如:《守株待兔》这则文言文,学生学习该篇课文中需要涉及释题、课文朗读、课文的背诵、借助注释译句,概述课文内容,总结文章中心等。教师在制定课程目标时,应要求学生掌握注释当中重点词汇,能借助注释理解句意,概述课文内容并总结中心,将语言的构建及运用能力培养融入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同时,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也尤为重要。文中的耕者为什么要去“守株”?他是如何守的?守株的结果是什么?他为什么会成为宋国人的笑话呢?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引着学生利用自己语言概述文章内容,总结文章“不想努力,心存侥幸,希望得到意外收获的想法是错误”这一中心,从而使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得以锻炼。
        2 学生审美鉴赏及创造能力培养的策略
        在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时,应意识到“汉语言建构和运用”是“汉语言审美鉴赏和创造”的基础。审美理解具有朦胧多义的特点,虽然不能精确地用言语表达,但语文学科中却也必须用语言表述。对于语文学科审美理解来说,其实是较为复杂的,不能仅通过文学理论或概念进行分析和定义。语文教科书中的语言形式和内容复杂程度是随着学生年级上升而提高的,汉语言审美鉴赏及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习者的想象、创造及审美的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可以为他们未来学习语文知识奠定基础。
        语文教材中包括许多优秀的文章和作品,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活动加强学生审美实践的锻炼,实现学生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的目的:一是创造与鉴赏形象美。教师通过科学的引导,使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形象美,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审美形象。二是创造与鉴赏语言美。教师想要提升学生审美创造与鉴赏能力,可以从语言美作为着手,指导学习者用心去感悟语言中的美感,并通过理解语言美,提搞自身运用语言能力。三是创造与鉴赏意蕴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不断启发学习者思索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从而让学习者在审美过程感受到喜悦。四是要鉴赏与创造情感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把主体与审美的客体结合起来,使之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帮助他们塑造高尚的思想情感。《秋天的雨》从题目的字面来看,它是写秋季中的雨,但事实上文章的内容是写秋的景色。文中多处使用比喻、拟人,写出了秋的丰收,秋的欢乐,秋的美丽。讲课时,我们要引着学习者去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讲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积累优美句子,进行语言分析,感悟文中流露的情感,让他们感受秋天之美,感受文中的语言魅力,体会文章中含着的美感,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

此外,在引导学生赏析完文章后,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让他们运用课文中的词汇、课文的表达方法或修辞手法描绘出自己最喜欢的季节,使学生在运用语言表述时提升审美创造力。
        3 学生文化传承及理解能力的培养策略
        “汉语言建构和运用”是“汉语言文化传承和理解”的基础。文化的意义是包罗万象的。学者普遍认定文化主要有这三种意义:一是包含人们生活中所有物质及精神元素,二是指个人修养的理想,三是代表民族文明的典型模式。对于语文学科中对汉语言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的目标来说,应注重学生民族文化的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将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
        语文教学是对文化的理解、传承历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想要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及传承能力,必须要落实以下几点:一是将国际的视野与民族的情感充分糅合。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使其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文化发展,使学生以人类共同发展为理想。二是统一现代的价值取向和传统的价值观。教师在语文的教学中,应将传统文化作为基础,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间的联系,引导学习者重视我国传统文化,但也要预防他们对民族的文化过于自信,而抵触现代文化的行为。三是促使文化共性和文化个性间的协调发展,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习者将文化中的共性加以整合,但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文化个性,要让学生充分尊重文化个性,能够借鉴其他文化为丰富本国文化提供资源。为了让学生从小对中国传统文化耳濡目染,小学语文部编教材每一册书都提高了古诗文的比例,教师应重视教材中古诗文资源,让学习者在诗和词的鉴赏中去品词,去炼句,体会语言凝练美;品析诗与词中的意象,领略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并通过让学生诵读古诗词,加强对学生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让学生意识到汲取文化精髓的重要性。教材中还安排了一些既有地方特色、时代色彩、又有传统文化精神的优秀文章,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包含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了解、关注。如:教《北京的春节》时,可以通过视频资源,呈现老北京那里的人们过春节时的情景;也可以设置情景,让学生试着演绎;还可以让学生回想自己如何过春节的,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一脉相传。课后安排学生搜集传统节日的资料进行整合,介绍一个自己最感兴趣、最了解的一个传统节日。通过这些教学实践活动既提高了学习者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也唤醒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同时也锻炼了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4 学生思维发展及提升能力的培养策略
        语文中思维的提升、发展,同其它的学科是完全不一样的。例如:数学注重是逻辑思维,需要学习者坚持科学、严谨的态度,依据数学的逻辑得出结论。但语文的学习时,文学语言的逻辑思维与科学逻辑不同,语文课程需要一定的哲学思维,如辩证思维。
        语文教学实践,就是学生思维发展及提升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重视思维方法,二是注重思维方式,三是重视思维品质。作为核心素养,思维的发展及提升不是靠教师灌输知识得来的,要依赖问题情景,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出来的。只有学生主动学习,他们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如:学《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会让学生产生疑惑,天空怎么会比大树要低,为什么月亮会离人很近。他们无法体会古诗中蕴含的意境,因此也不能很好的理解这首诗。这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演示教学的方式,出示情景,引导他们观察和想象,帮助他们理解:因原野的空阔而产生天空比树木低的感觉,因为江清,水里月亮的影子会让人觉得月亮近在身前。这样便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5 结语
        总之,在贯彻课程改革指导思想的同时,要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是提高他们语文综合素质的主要方式。因此,教师需准确理解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在关系,重视这一素养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融入这一素养内容,针对学生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真正做好学习者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工作。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以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培养为基础,做好学生文化传承、思维品质的培养以及审美能力的提高,全面提升的语文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基于课外阅读基础上的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探究[J]. 胡秀丽.??中华少年 2019年04期
[2]基于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J]. 赵利萍.??新课程(上) 2018年12期
[3]核心素养大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 吴昕宇.??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9年02期
[4]小学语文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思路[J]. 颜双龙.??文理导航(下旬) 2019年02期
[5]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分层教学[J]. 喻越.??文学教育(下) 2019年02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