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燕燕
杭州市临安区青山初级中学 311305
【摘要】初中是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重要时期,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此阶段得到迅速发展。基于学材再建构的单元整合教学是提升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有效教学手段。从在类比中生长,在实践中完善,在探究中内化以上这三个角度来探索如何上好一堂基于学材“再建构”的初中语文单元整合课。
【关键词】初中语文;再建构;单元整合
建构主义将学习当做学习者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学材再建构由李庚南老师提出,是指师生根据学习任务,为实现学习效益最大化,对各种显性学材和隐性学材进行主动加工重构。单元整合与学材再建构具有共通性,都意味着对原有学习材料进行整合与加工,从而建立起更为完善且牢固的知识体系。再建构将零散的知识整合起来,将类似的现象规律化,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并从实践中获得真理,最后将真理内化于心,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以下,笔者意在通过教学实践,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单元整合教学为例,探索如何在初中语文单元整合教学课中进行学材的“再建构”。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所含课文篇目有《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以及《古代诗歌四首》。本组课文用优美灵动的语言描绘了美丽的自然图画,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情怀。本单元所设置的语文要素主要包括朗读与揣摩语言两个方面的内容,关于朗读以及发现美与感受美的教学目标在单篇的课文教学时便能很好地达成,故而单元整合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别样美、欣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并激发出学生对生活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在提炼中生长
初中语文课文的编排以单元为单位,每一单元的课文都具有符合单元主题的特质,这与群文阅读教学的设计理念不谋而合。则教师充分利用这一特征来进行单元整合教学设计,由浅入深,有难到易,引导学生在类比与提炼中发现某一类文本的学习规律。
课堂伊始,教师宣布本次课程的内容为单元整合课。教师于PPT上展示与本单元课文相关的图片,如是设疑:“本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很快便给出答案:“都写了大自然。”教师于是在黑板上写下“自然之美”四个字作为本单元整合教学课的主题。接下来,教师如是向学生提问:“本单元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共同特征?请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解答问题。”经讨论,学生得出以下答案:“优美生动;富有诗意;善用修辞;清新自然等。”在学生展示答案时,教师就学生所说出的特征进行提再问:“从哪里可以看出本单元语言具有这一特征?请举出具体的例子。”然后,教师就本单元课文在情感上的相同之处进行提问:“本单元在情感表达上具有什么共同点?”思考片刻以后,学生得出“都表达了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在表达手法上都善用融情于景。”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自然景物描写类文章在内容、语言以及情感上的类同之处进行总结与提炼,让学生发现与体会此类文章的创作规律。
二、在探究中完善
再建构既包括对显性学材的加工重构,也包括对隐性学材的加工重构,这就意味着教师在单元整合课上有必要引导学生挖掘出在单篇课文教学时所未学习的内容,或者根据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引出新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完成对理论性知识与技巧的落实,从而对原有知识框架进行补充与完善,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譬如,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本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都是大自然,但习作部分的主题不是‘热爱大自然,热爱写作’而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呢?”部分学生给出了答案:“尽管本单元课文都是在写景,但并非纯粹的状物或者说明文,是蕴含了作者的情感的。”“大自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的衣食住行或多或少地都与大自然有一定关系。”“热爱生活的人一般都会热爱大自然吧。”教师于是对学生答案的合理之处进行肯定,并请学生找出课文中富有生活气息的句子。又例如在学习《春》这一课时,教师于黑板上板书“春之美”,而后如是创设游戏情境:以“春”或“花”字为令,完成游戏飞花令,电子白板上显示哪一位学生的名字,便由哪一位学生作答,如是便以一种趣味性方式挖掘出和春有关的古诗词素材。再例如梳理完毕以后三篇散文的相关内容后,教师为学生补充阅读老舍的《秋》和鲁迅的《雪》,让学生依据之前提炼与总结的写景类文章的创作规律对这两篇文章的内容、语言以及情感进行赏析,这是一个在实践中检验并运用真理的过程。
三、在实践中内化
学生能通过实践将知识内化成解决新问题的策略方法,才能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价值。写作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综合体现,与此同时,写作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则教师给予学生创造美的机会,让学生在习作中运用和内容安排、语言组织以及情感表达相关的知识,从而完成语文知识的内化。
由于本单元的习作主题为“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则教师在单元整合教学中为学生安排以“大自然”为主题的课堂小练笔活动,以习作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练笔活动开始前,教师先引导学生对本单元课文的写作技巧进行回顾:“本单元课文在写景方面都有哪些特征或者长处呢?”学生给出的答案有:“详略得当;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描写;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适当引用古诗文增添文采;多层次、多角度描写等;融情于景。”接下来,教师提示学生学习课文中优秀的写景方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来。其中一位学生是这样描绘自己家乡的小河的:“家乡的小河无名,但她哺育的每一位村民都有自己的姓名。秋冬之时,河流只清清浅浅地留着,站在高高的木板桥上也能望见河底的泥沙;到了春季,春水上涨,鱼儿活跃,便有蓑笠翁架着一叶小渔船在绿潭上撒网;夏季时,小河便是孩子们的天堂,尽管夏季的水流时而湍急,时而沉静,但她所带来的凉爽是每一个盛夏里的孩子都向往的。”这位学生从各个季节描述了家乡小河的情状,同时富有自然美与生活美,令人向往。
总而言之,基于学材“再建构”的单元整合教学课,可从在提炼中生长,在探究中完善以及在实践中内化以上这三个角度入手。其中,在提炼中生长对应规律的发现与把握;在探究中完善对应知识框架的补充与完善;在实践中内化则对应真理的检验与运用。再建构既是一个巩固提高的过程,也是一个创新上进的过程,有利于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与深度学习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苏剑生.初中语文“学材再建构”教学策略[J].教师博览,2020(30):21-22.
[2]应勇,陈剑峰.关于“初中语文学材再建构”的研讨[J].语文教学通讯,2020(Z2):36-37.
[3]李立飞.初中语文“学材再建构”探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12):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