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征兵
厦门外国语学校石狮分校 福建石狮 362799
【摘要】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经典,大多文质兼美,承载着丰富的道德礼仪文化和高尚的人文精神。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要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适时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文学形象的长期熏染下内涵养德行而外遵乎礼仪,促进学生文明礼仪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礼仪素养
语文教学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课堂艺术。在文学经典的长期熏陶下,中学生收获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也悄然进行着人文精神的重塑、德育素养的重构。语文教学在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方面正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一、渗透德育教育,重塑学生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并非是赤裸裸的思想说教。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经典,大多文质兼美,承载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思想,教师可以借助这些课文适时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和行为习惯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接受到思想政治的教育。”[1]
1、构建高尚的人格精神。包括(1)同情他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培养学生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 。(2)讲究诚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3)换位思考: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其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善于反省:荀子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5)坚韧意志:“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6)仁爱精神:“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培养得体的行为举止。包括:(1)尊长爱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谦恭有礼,当仁不让:“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3)光明磊落:“吾善养吾浩然之气”。(4)见义勇为:《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课文中鲁达与史进、李忠在潘家酒楼喝酒时见义勇为,帮助落魄的金氏父女回东京,后又拳打地方豪强镇关西。(5)果敢坚决:“言必信,行必果”。
(6)有错就改:“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过而不改,是谓过矣”。(7)不卑不亢:《陈太丘与友期》课文中写友人至,在太丘儿子面前怒骂其父“非人哉”,元方即反唇相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行止不卑不亢,应对从容。
二、重视仪礼教育,提升学生仪礼素养
学生文明礼仪观念“非由外铄我也”,也不是靠学校与老师严苛的检查,而是通过语文课堂长期的礼仪文化熏染使之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原则,并让学生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自觉表现出来。
1、课文赏析,深入品味。《鸿门宴》中为护卫刘邦,“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乍看樊哙行为粗鲁,但从闯帐后其“西向立”、“哙拜谢,起,立而饮之”等一系列的言谈举止,可以看出樊哙在项王面前又极合乎礼数,并非单纯一介武夫。刘邦“起如厕”,在樊哙的怂恿下终不辞而别,但为表明自己的“谢罪”之心,仍托付张良以一双白璧献项王,以一双玉斗献亚父,并非因为急于逃脱而忘记礼数。
2、课文诵读,旁引经典。《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学生在诵读课文中对诚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可联系《论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对诚信的精辟阐释,让孩子内心生出诚信的种子。
有些课文教师还可以组织分角色朗读,要求各角色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还原文中动人的人物形象。如《孔雀东南飞》“兰芝话别,自遣回家”中刘兰芝与阿母、小姑、丈夫的对话可以深刻领悟她外柔内刚的性格和尊亲孝长、不卑不亢的可贵品质。
3、交流探讨,生活拓展。语文课堂教师要设置有一定争议的问题,激发学生课堂交流的热情。如语文版七年级课文《小巷深处》,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如果你的清洁工或农民工父母找到你的班级给你送衣物,在同学们众目睽睽之下你会尴尬吗,会逃避吗,你会怎么做?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经历谈谈看法,将语文课堂向现实生活延伸拓展,让学生懂得现实生活中遇到此类问题应遵循的基本仪礼。
4、情景表演,寓教于乐。让中学生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然后在课堂进行表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教师可将“负荆请罪”一节让学生改编并表演,在动人的场景中让学生明白有错就改的道理,并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真正贯彻。
【参考文献】
[1]张志爱.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J]. 科技文汇,2014(08)总第287期:186,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