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雪梅
四川省西昌市高草初级中学 615000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岁月传承至今,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义,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瑰宝,值得我们学习、传承并弘扬。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落实,时代对语文课堂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所以,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课堂中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改革举措,也是提升语文课堂质量,适应时代需求的关键措施。本文就初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意义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提出了一系列应当采取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够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意义;有效策略
一、引言
文化是一个民族繁衍不息、发展繁荣的重要推动力,也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软实力之一。但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中小学生越来越缺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长期下去,这种现象一定会影响到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从现在的教学科目来看,语文中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弘扬传统文化最合适的载体。所以,我们应当深入落实好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课堂中的工作,从而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和弘扬传统文化,促进语文课堂的发展与改革。
二、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意义
(一)有助于补充语文课堂教学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教师过度重视考试的地位,开展应试教育,而忽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以考试为指向进行教学安排,将教学内容也限制在了语文教材中,不能更灵活多样地进行语文教学。但是,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就会有效地改善这一现象,能够更好地补充课堂教学。不仅可以促使教师以更恰当的视角看待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还能够帮助教师丰富课堂内容,更好地提升学习的自主性。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初中生的语文素养包括语言、思维、文化与审美四个方面,传统的语文课堂将教学重点更多地放在了语言这一方面,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思维、文化和审美的培养。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课堂中则很好地填补了这一缺失,更有效地满足了培养学生思维、文化和审美的要求。在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之上,还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理解与运用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从而全面地提升了语文能力。
(三)有助于实现民族文化传承
语文课堂是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重要战略基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课堂中,不仅响应了国家文化战略的要求,也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内容,促进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让他们发自内心地认可并学习传统文化,从而真正实现文化自信。
三、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有效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做好传统文化的拓展工作
初中语文教材是进行语文教学的总抓手,其中很多内容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所以,教师在落实传统文化的渗透工作时,首要任务就是应当对语文教材进行深入地挖掘,以教材中的内容为出发点,做好传统文化的拓展工作,丰富课堂内容。
例如,在学习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时,教师可以利用好多媒体技术,向学生详细介绍杜甫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和作品特色,从而帮助学生更完整、更全面地了解杜甫,对于学生理解他的作品也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一方面,教师可以向学生分享杜甫其他的诗歌作品,如《望岳》、“三吏三别”等,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写作风格,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家国主义情怀,从而帮助学生培养爱国情怀,树立远大志向。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讲解杜甫所处年代的时代特点和基本背景,向学生介绍同时代其他诗人的主要写作风格。通过由点及面地深入讲解,学生会对杜甫所处的盛唐向晚唐转折的历史时期有更深刻的感悟,也能够帮助学生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历史素养。
(二)高效利用课堂,做好传统文化的感知工作
1.诵读教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文章都具有鲜明的节奏特点,朗朗上口,是诵读教学的最佳素材。在诵读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体验作者在诗歌中蕴含的情感,能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内在含义和深刻思想。例如,学生在诵读李白的《行路难》时,会直观地感受到作者乘风破浪的豪情壮志。通过诵读,学生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会更加深刻。
2.情景教学。将语文学习内容以情景的方式展现出来,能够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的情景,给学生更强烈的视觉体验和感官冲击,帮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景中提升对语文和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时,教师可以将诗歌中的意象和情境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现出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点。
3.合作教学。语文教学中的很多内容都需要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讨论,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观点,从而帮助学生提高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所以,在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课堂中时,教师也应当发挥合作教学的重要性。例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时,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情怀一直广受赞赏,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一观点进行讨论,表达自己的认识与理解。
4.比较教学。语文教学中的很多内容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教师可以将它们汇总到一起进行比较,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一方面,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感受其诗风的变化;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对不同诗人就同一意象作品的写作进行比较,感受不同诗人的特点。
(三)开展实践教学,做好第二课堂的建设工作
为了更好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课堂中,除了要重视课堂教学,还应当做好第二课堂的建设。教师应当着力开展多样化的语文实践活动,例如飞花令、课前小课堂等,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好网上平台,组织学生进行线上学习、线上答题等,并不定期上传课堂教学的补充内容,分享讲座、纪录片和书单等,从各个角度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融合。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课堂上,不仅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也是新时期下语文学科发展建设的必然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应当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更好地链接古今,建立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课堂。从而,将学生培养成为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传承者和弘扬者。
参考文献:
[1]李花芝. 论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 学周刊,2019(07):108.
[2]李应平. 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 学周刊,2019(29):55.
[3]崔广宇. 探析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 学周刊,2020(11):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