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8期   作者:林长根
[导读] 新课改在我国的不断深入,“满堂灌”、“填鸭式”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于快速发展的教育行业。
        林长根
        福建省清流县实验中学
        摘要:新课改在我国的不断深入,“满堂灌”、“填鸭式”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于快速发展的教育行业。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通过教师合理设置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提升学习兴趣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本文阐述了问题教学法的概念,并重点分析了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用分析;策略
        阅读是阅读者依据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对文章进行重新建构,获得自我感受和体验的过程。初中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不足,缺乏科学的阅读方法,因此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与指导,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一、问题教学法概述
        问题教学法要求教师掌握教学的重点、难点,用提问题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并引发同学们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积极的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探索知识中的奥秘。通过问题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解决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通过长期努力,对提高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有积极的作用。
        二、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提出目标,自主阅读
        问题教学法是基于提问题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教学活动,围绕问题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入阅读思考。问题的解决要依赖于学生的自主阅读,问题提出的初衷也是为了让学生学会阅读和分析。
        (1)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往往是从头看到尾,走马观花,对教材的理解不透彻,在合作探究环节中,大多数学生都无话可谈,对问题的解决也缺乏有效性。因此,教师要首先提出目标,一般包括生字词、教材内容、重点词句等项目,对学生的自我阅读进行方向性指引,使学生明确阅读过程中的不同层次要求,知道教材中需要理解、认知、掌握、解决的问题分别是什么。教师要培养学生利用字典等工具书自学生字词,尤其是七年级,学生的文字基础薄弱,教师应运用练习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生字词的巩固。在此基础上查阅相关资料熟悉作者和创作的背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教材内容时进行分析,对文章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初步的概况,在阅读时遇到重点或者精彩的段落要进行精读,加深自主阅读的效果。
        (2)实施问题教学法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阅读的过程中由无疑而生疑,在深入思考的过程中自主释疑,或者带着问题听课、探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引导,例如:这篇文章属于什么文体?和以往学过的文章有什么异同点?这类文章有什么共性?你读了有什么感想?文章风格有什么特点?经过一定阶段的训练,学生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思考问题习惯和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例如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自主阅读前,明确目标:①预习生字词(在朗读过程中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注意音形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品味勾划文中清新、优美的语言。③构思自己热爱大自然的情怀。④这是什么样的文体?在这大好的春光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在充分掌握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师通过合理的创设教学情境,有技巧的发问,能够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1)把握好提问的“度”,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理解水平,同时必须符合教学内容,要具有一定思考空间,避免直接回答的问题。
        (2)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按照内容分为几种类型:①目的性提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应用。②复习性提问:通过师生互动帮助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系统和深化。③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本质和作者意图进行深入探究和思考,这也是最常见和有效的提问方式。

④激励性提问:利用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⑤诊断性提问:提出问题考察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达到怎样的程度,做出调整和改进。
        (3)对问题的设置要层层深入,注意梯度。要将问题按照教材内容、逻辑结构设置合理顺序,预设学生的回答,想好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争议,做好应对方案。
        例如:人教版初中语文《紫藤萝瀑布》中,教师可以进行目的性提问:文章内容是写紫藤萝,作者仅仅就为紫藤萝而写紫藤萝吗?是否借紫藤萝表达某种情感?复习性提问:这种表现手法在诗词写作中常用,你能说说吗?启发性提问:作者为什么把紫藤萝描绘得这样热烈?激励性提问:你能否结合作者的心境和经历,谈谈紫藤萝引起了作者情感上哪些变化?以上问题的设置创设了适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跟住作者的情绪和脉络,对作者的的情感进行了体验,注重了问题的难易程度,同时兼顾了问题顺序的层次性。
        3.小组合作,分析问题
        教师提出课堂问题后,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阅读分析,得出初步结论后,进入小组合作探究阶段。小组合作探究能够使学生的不同思维和意见得到充分展示,互相借鉴和启发,经过辩论和争辩的过程,提高学生对教材的深入理解,思维得到不同角度和层面的开发。学生可以通过交流的平台,将自主阅读的收获与体验与同学分享,提升学生对自主探究环节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合作意识。
        (1)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交流
        首先教师要提出合理问题,要高于自主阅读的难度,往往要涉及到教材的中心思想或者开放性答案,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多角度开发。教师提出问题后要指导学生围绕课文发表见解,最终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加深对教材的感悟和理解。例如,人教版初中语文《在山的那一边》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 ① 两段诗中的“山”与“海”各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② 作者借助“山”与“海”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教师要预设到学生可能疑惑的问题:①“铁青着脸”怎样理解?②“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如何理解?④ 为什么说“枯干的心灵”?教师要在学生合作讨论的同时,适时点拨,指引学生读懂诗歌的表面语言和本质内涵,进而围绕人生进行感悟和体验,得出了结论: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人生理想和目标。
        (2)学生探究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要对学生合作探究的共性问题与重难点进行归纳总结,对合作探究进程全盘掌控。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适度穿插朗读,做到朗读和理解的良性促进与统一。为学生归纳诗句的手法特点,例如“铁青着脸”是诗人常用的拟人手法,看似描写山的颜色,实际阐释人物内心的伤心难过,可以让学生以难过的感情基调进行诵读。同时注意读写结合,让学生用拟人手法写两个句子,巩固课堂成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影响了课堂的深度和层次,教师平时要注重积累和学习,努力增强从师素质,拓展知识面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总结教学经验,提高对课堂的洞察力及掌控能力,充分发挥教学机智。
        4.拓展应用,阅读后巩固
        初中语文阅读课教学,在合作探究基础上,还有继续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阅读素养。教师可以采取问题与其他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对课文进行拓展和巩固。
        (1)读写结合法
        读写结合能快速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堂或课下仿写、缩写、扩写、续写、写读后感等,教师的问题要设置精当,结合课堂阅读文章,从某个情节或者人物、景色等方面指导学生,避免泛泛而谈,要围绕阅读教学问题进行感悟书写。例如:《春》、《故都的秋》等教学后,教师可以设置课后作业,结合自己的某一段时期内的心得体会,描写四季的景色。《在山的那一边》教学后,教师可以设问:课文运用了象征手法,你能否找到生活中其他的象征寓意进行仿写。
        (2)实践活动
        课后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增加阅读时获得的感受和体验,例如《春》的教学后,教师可以预设好特点的问题,带着目标任务在合适的时间带领学生进行野外郊游,对景物、天气进行观察。
        总之,通过实践经验总结出,问题教学法的应用,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阅读热情,加深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情交流与课堂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同时拓宽了思维,为以后语文阅读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有利于语文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