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应以生活为本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8期   作者:彭娟
[导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
         彭娟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城中幼儿园共青分园  215300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后现代主义课程专家多尔指出:适应复杂多变的21世纪的需要,应构建一种具有开放性、整合性、变革性的新课程体系。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 发展过程;课程发展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不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
         《纲要》为幼儿园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而多尔的观点则为我们对幼儿园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使我们对幼儿园课程有了新的理解。当个体降临人世,他(她)就开始了生活。对年幼的个体来说,生活是笼统的,不分化的,生活是完整的、多姿多彩的,生活又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自然融合了健康、 语言、科学、艺术和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儿童在生活中吸取身体和心理成长的一切必需因素。没有生活就没有幼儿的生存和发展。离开了生活的所谓学习,对幼儿来说不是最有效的,有时甚至是有害的。良好的幼儿教育应是充分利用 幼儿生活的价值,和幼儿周围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让幼儿 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扩散,迁移和巩固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教育就是生活的教育。在教育史上,国外的卢梭、 杜威,我国的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等都非常注重生活的教育价值。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认为教育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是一种行动的方式。陈鹤琴先生曾说:“还原孩子生活的本来面目,给孩子生活原貌,让他在生活学习。”从孩子的生活入手,在孩子身边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无疑是课程生活化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回想我们的童年:路边的小水坑、草地上的蟋蟀、窗外的雨滴、雨后天空灿烂的彩虹、街上来往匆忙的行人……无一不是伙伴们好奇的焦点,兴奋的来源。在那里,有童年数 不清的奇思妙想,脱下鞋袜,光脚跳进泥坑,体验一下皮肤触水、触泥的感觉;穿上雨衣,聆听雨的声音,体验雨打在身上的感觉,观察雨落地时所造成的奇特效果……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更多地带领孩子们走出“围墙”,使他们融入自然,融入社会。在进行到关于感官内容的主题时,我们带领小朋友们聆听自然,接近自然,到“橘子洲头”进行秋游。那天,孩子们带着准备好的东西,早早地来到了幼儿园,唯恐自己被落下。孩子们背着“行囊”俨然一股“旅游家”的风范。
         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本身应该使幼儿产生自发的兴趣,而不是经常由教师引发幼儿的兴趣,更不是无视幼儿否有兴趣。

而要让幼儿对课程产生兴趣,关键在于教师的观念,在于对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呈现。良好的课程资源必然能使幼儿自发地产生探究和感受的兴趣。让幼儿主动投入应 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原则。在实践中,有的教师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滥用奖赏,以为奖赏能换来幼儿的投入,其实不然。西方学者雷坡曾指出,假如我们奖赏儿童去做他们本来就很感兴趣的事,儿童反而会失去兴趣。也就是说,奖赏会减低儿童自发地从事某种活动的意愿。也就是所谓“画蛇添足效应”。幼儿有兴趣不是幼儿表面上的笑容,不是幼儿告诉成人是否高兴,而是其主动、积极、持续的投入,是幼儿面对适度的问题情境的兴奋,是幼儿处于良好的智力状态之中。生活是整体的,我们无法将生活真正的分门别类,生活就是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相关联的综合性活动。生活总是与人们发展的许多层面紧密相关。
         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不但积极支持和维护幼儿的探究,而且还认同幼儿指向不同方向的探究。生活的多样性和幼儿生活背景的多样性决定了幼儿对生活关注的差异性。在幼儿对生活探究的过程中,应该允许幼儿反映自己的认识、能力和爱好,鼓励幼儿不断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现象,努力通过自己的观察、感受寻找问题的答案。因此,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应该是注重幼儿的个别需和个别差异的课程。在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中,注重为幼儿提供有助于幼儿探究的“生 活实习场”,让幼儿面对现实的情境和问题。生活是一种实践、一种参与,也是一种体验。课程可以追随幼儿的生活和经验。凡是幼儿需要的、感兴趣的,尤其是随时随地在其生活、学习过程中产生和发现的,又是他们急于想知道或解决的问题,应被及时地纳入到课程和活动中 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的经验受到了真正的重视,幼儿的学习与他们的真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活动的主题是幼儿所喜欢、感兴趣的时候,幼儿就会调动全部的智慧去 研究、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并有效地去同化外部世界,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如主题《可爱的动物》就是从小朋友中来的,在主题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和小朋友一起了解了动物,谈论了动物,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也使小朋友更加喜欢动物, 乐意去探索、发现动物的奥秘.在主题中,根据小朋友的兴 趣所在,引导小朋友了解了许多关于动物的知识,如关于动物洗澡的知识,关于动物各种尾巴的功能的认识……在层层推进的活动中,小朋友对小动物的兴趣更加浓厚,由此也引申了小朋友对许多活动的兴趣:他们纷纷从家里带来了《十万个为什么》的书,相互交流各自的知识,有空的时候,总是你说一个谜语,我说一个谜语……主题活动虽然暂时结束了,但小朋友们的探索的兴趣还在不断地延续着。
         当今社会已越来越向着社会化、多元化发展,不管是课程的生活化还是游戏化,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背景。陈鹤琴先生很早就提出“大自然是活的教材”的教育观念,《纲要》也明确指出要“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我们在努力使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同时,积极尝试与家庭、社区合作,充分利用周围的有利环境,整合多方面的课程资源。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游戏是快乐的学习,社会是课程的资源。我们应该让教育回归生活,把游戏还给孩子,这是我们课程改革与实践中获得的实实在在的感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