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策略初探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8期   作者:张嘉韵
[导读]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三个主管职能部门共同拟定并正式批准制
       张嘉韵
       广州市番禺区钟村中心小学510000

       【摘要】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三个主管职能部门共同拟定并正式批准制订《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通过劳动教育,增强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让他们认识到,我们的幸福生活就是依赖劳动来创造的这个原则,要为他们身心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在现代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探索渗透劳动知识的途径与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这也是当今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所需要承担的一项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使命。
       【关键词】小学语文 ;劳动教育; 方法策略
前言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劳动教育也被提升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即便如此,劳动教育还是逐渐地成为了小学教育的薄弱环节。如何消除学生对劳动理念的偏差,实现专业课程与劳动教育之间的交叉贯通,增强广大学生自主动手意识,就显得特别重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当保持一个“大语文观”的宽广胸怀,让我们的语文与其他专业学科尤其是劳动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拓展我们语文的内涵,这将会给我们的语文教育带来无穷的精彩。
1.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意义
1.1符合教育的社会性目标要求
       人的社会特质属性直接决定着人的劳动特质,从某种程度上讲,没有劳动就不会拥有整个人类社会,是劳动创造了集体、创造了社会、创造了世界。每一个中国的小学生在未来的时间里都会逐渐地成为这个社会的建设者与主体,如果他们缺少了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便会导致他们缺少创造自己美好生活的能力。因此,实施现代化的劳动教育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这也是我们实现共同进步的重要途径[1]。
1.2有利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这种教育的根本性作用是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技术水平,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磨炼学生的坚强意志、启迪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从而更好地培养和促进学生劳动品德、劳动能力、劳动精神等方面的各项素质得到改善和提升,为学生的健康快速成长打下扎实的基础。
1.3有利于创造劳动教育的社会环境
       将劳动知识教育渗透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使得劳动知识教育与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让我们的学生在劳动中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参与劳动,这样不但可以增长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能力,还可以使得学校、家长、学生三方都有更多机会一起参与到我们的劳动教育中,强化了劳动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消除了我们在劳动教育活动中的一些薄弱环节和一些不良现象,从而真正做到了人人都参与到劳动,人人都热衷于劳动,让大家共建美好家园[2]。
2.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基本方法
2.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在小学语文课本,以劳动为题材的文章有很多,一年级上册的口语交际就有《小兔运南瓜》等,这种风格和体裁的作品,向我们表达了劳动需要智慧,开动脑筋战胜困难,也向人们称赞劳动的光荣。在我们学习这篇语文课文时,教师们可以通过具体的情境朗读、品阅诗句、编演课本剧等等来激发学生们兴趣,在这种环境中使学生真正地明白幸福和愉悦主要源于劳动与创造,让学生们明白劳动人民的不容易,明白大家为社会所做出的贡献,这样学生们就会更好地珍惜劳动人民的宝贵劳动成果[3]。
       还有些课文则更加需要我们的语文老师细心地去品读,发掘文章其中的意义和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将实践劳动更好地深深融入到知识教育中。如:六年级上册的课文《竹节人》,通过自己制作传统玩具,在文学与艺术的想象中加工玩具,玩玩具,最后带来更大的快乐,老师们也可以选择琅琅上口的方式进行阅读,使得我们的学生能够真正地感受到劳动的快乐。

二年级下册的《千人糕》一课,通过“爸爸”的讲述令“孩子”明白了“一块平平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这一道理,揭示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的主题,学生就更能通过课文体会劳动的本质和内涵。
2.2在课外阅读中加强劳动教育
       众所周知,阅读能够浸润儿童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所以,一般语文老师都十分注重培养孩子们阅读课外文学作品。在开展课外读书活动中,教师的建议对学生的价值取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老师可以给孩子们推荐一些颂扬劳动,颂扬劳动人民精神的经典读物等。例如《三黑和土地》,或者《青山不老》等。使得学生们能认真地去阅读一些真实的、能够反映劳动题材的课外作品,摘抄这些作品当中的优秀片段[4]。在积累学习中成长。
2.3 将习作指导与劳动教育有效结合
       作文在小学语文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与阅读相辅相成,结合课本上描述中的某一篇文章,引导小朋友们撰写一篇属于他们自己的作文,由此带动他们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例如二年级上册的文章《田家四季歌》,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们了解一年四季农作物生长和农活劳动的知识,让大家懂得播种时间是春天,插秧时间是夏天,耕田时间是夏天,采桑时间是夏天,除草在春夏,割麦时间是初夏,打谷时间是秋天,积肥就是冬天。而《田家四季歌》也描绘出了农家人的艰苦辛勤,以及他们收获的喜悦。我们也可以组织进行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引导每个学生仔细地各自父母一天的劳动,如有从事特殊专业工作一天的劳动(比如警察、医生、清洁工、农民等),而我们的学生也可以和家长一起参加家长的工作,亲自感受家长劳动的辛劳,然后写一篇活动后的感受,学生讲述自己亲身参与的劳动经历。通过这样的活动方式,激发学生对于劳动的思考,让我们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够通过这样的途径建立正确的劳动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2.4语文实践活动融入劳动教育
       通过邀请劳动模范向学生们介绍他们的劳动经历,让学生在课堂上对他们的劳动经历进行学习和思考,最后再让同学们去学习他们自己热爱劳动的精神和品质。比如:假期我们还可以选择去社区参与各种有关公益性的活动(比如我们去公园时可以帮忙收集废品和捡拾垃圾)。在此次活动完成后,老师指导学生们把各自的工作内容都记录下来。等到作文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们撰写关于劳动的故事。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们切身感受劳动的愉悦,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精神。
       劳动,给小学生们带来的不仅是劳动技能的提高,而劳动理论及实践经验也丰富了小学生的写作知识和素材,使得我们的小学生写作文不再是一场毫无根源的“死水”,只有我们坚持不懈地对其进行培养,而这将转化成源源不断的活水,滋润学生们写作的肥沃土壤。我们相信我们的培养定能使孩子们的学习土壤中成长出小小的幼苗,开出鲜艳的小小花朵,结出美丽的果实[5]。
       可以举行一些戏曲或话剧表演,由课堂上教师亲自精心地挑选组织出一些能够充分反映劳动光荣和赞扬劳动精神的戏曲话剧,指导每一位学生对各自的台词进行排练,在对这些台词的排练中,学生很容易地把自己已经融入到农民、工人、劳动者等身份中,切实地去认识和感受劳动人民的喜悦。这种话剧表演不仅可以丰富学生们的业余时间,也使得学生们对劳动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可以组织学生们参观劳动基地,指导他们写一份关于劳动学习的小文章,也可以让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去采访一些劳动榜样、先进典型,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可以促进小学生更加坚定地在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
3.小结
       总而言之,人类生存的演变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劳动是一切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基础,少年儿童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主要来自于劳动。所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绝对不能忽视少年儿童在劳动中的健康成长,应该在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地渗透着劳动知识的传授,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茂祥,王茂华指导. 基于实践导引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 2020(2):18-23.
[2]王宏伟.劳动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20, No.717(12):250-250.
[3]章麒. 劳动创造美——小学美术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理念初探[C]// 新教育时代教育学术成果汇编. 2019:P.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