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8期   作者:高正林
[导读] 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其所学知识更倾向于生活
        高正林
        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毛俊学校 邮编425800
        摘要: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其所学知识更倾向于生活化,能够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在学好小学数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在数学上有更深的造诣。小学数学教师应紧跟新课改的改革步伐,充分优化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基础。本文就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提高培养学生数学在生活与学习中的应用能力而展开探讨。
        关键字:小学;五年级数学;培养;应用能力
        前言
        小学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启蒙阶段,在小学时期打好学生的数学基础,有利于学生未来人生道路的发展。数学是一门理性学科,所学的知识更加接近生活。如果能学习好数学,在生活当中能够解决很多难题。因此说老师要顺应时代,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添加一些新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学习道路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1加强训练,培养习惯
        学生学习计算方法的过程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所以,教师切不可过于急切,让学生在一朝一夕中养成一种高效的计算能力。而是要通过不断地引导与培养,以及大量的训练等方式,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地让学生对计算、数字等内容产生兴趣,从而形成一种潜意识,在面对一个数字或者一道题目的时候,学生会下意识地做出正确的判断。
        例如:教师在进行五年级人教版教材中"小数乘法"教学的时候,便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本的知识训练自身的计算能力。如,教师可以在讲解课堂知识的过程中给学生设计一道题目为“0.579×5.8+0.42×5.79”,然后让学生对该题目进行计算。在学生计算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强调式子中计算的先后顺序,当学生得到明确的提示之后,通过认真地计算方可得出最后结果。另外,该题目还可以体现出小数乘法中的各种重难点问题,如不满1的小数、大于1的小数、乘法中含有加减法的计算步骤等等。当学生对该题目进行思考的时候,会结合教师给出的计算方法展开计算,如:把0.579扩大10倍,把5.8缩小10倍,此时它们的乘积是不变的。再依照同理计算后半部分,最后按照"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要求对其进行相加。教师以此为法对学生进行计算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还可以让学生养成一种遵守计算规则的良好学习习惯。
        2选取合适练习题,创新教学方式
        在对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情境下,要求教师对学生们的应用练习题要慎重选择,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选定。在质量上要选择贴近现实生活背景的练习题,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们在练习的过程中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在数量上也不宜过多,避免因为繁重的作业负担而引发的学生们的厌恶心理,最终适得其反。练习过的题目还要引导学生们自主整理归纳,对其中的错误方法和解题思路进行修改,帮助不同的学生们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循循善诱,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们还应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关心学生们的身心发展,不光要做学生们的良师,还要努力成为学生们的益友,帮助学生们的数学学习沾染生活中的轻松气息,使学习这件原本枯燥的事情变得生动有趣。
        3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拥有一个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解数学题的过程是循序渐进一环扣一环的不是一蹴而就,所以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些数据调研,使其自己摸索数据来源,从而有效提高学生思考能力。


        例如,《统计》这一节就需要同学们课前收集数据并做成相应的统计图。教师在课前要求同学们收集家里一个月的支出情况并做成相应的统计图,有的同学可能直接地做成了条形图,有的同学可能做成了柱形图。做成条形图可以很直观地看出各部分支出的多少,柱形图可以看出各个数据之间的差别,各有各的优势各有各的劣势,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有着重强调同学看清题目条件再绘制相应的统计图,这就要求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做题时需一步一步思考再进行绘制,才能得到正确答案。
        4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目的,所以课后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和消化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师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所教内容,课后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把数学运用到生活中的能力,也要在做数学练习的时候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能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使数学的应用能力得到提升。由于课堂的时间有限,教师应尽可能地在课堂上展示实践活动的例子,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理解,最终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并能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从而达到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数学应用能力。
        5了解数学社会需求
        小学生建立数学意识比较难,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还没有真正参与社会生活。大多生活就是在学校和家庭中,几乎不会接触生产中的数学需求。也就是,对数学的实践需求缺少体验、感性认知。他们对数学的应用,大多是来自于购物。这种体验上的欠缺,使应用意识的形成比较困难。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多给他们讲一些社会生产、生活中对数学的需求场景。当然,如果有条件,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具体的数学应用场景。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体积和容积的时候,教师向学生播放一段废品加工厂处理废品的视频。视频中,工人们要把废铁锅、废车、废零件等放入容积为5立方米的熔炉中,重新铸成铁件。如果放少了,不够铸成标准铁件,放多了,熔炉承受不了。那么,这么多形状各异的废铁,师傅们怎么计算其体积?教师先组织学生交流探讨,看看能不能想出办法——把废铁件放到长方形水槽中,计算溢水体积就可快速完成废铁体积计算。这样一来,学生们就知道了,虽然生活中的事物并不一定都是课本上所讲的标准正方体、长方体,但有了这个基础知识,可以解决很多实践问题。了解了社会需求,应用意识就建立起来了。
        结束语
        综上,结合小学五年级教学,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进行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最便于操作的方法就是创设一个直观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有感性认知,并建立应用思维。但这种情境法缺少体验性和需求性,很难达到应用意识和能力培养的深化。因而,教师还需要注意,如果有条件,可以多安排学生进行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活动,以使其真正能够灵活地运用数学应对复杂多变的生活问题。此外,针对小学生生活阅历少的问题,教师应在教学中多给学生展示一些社会生产数学需求的场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金占民.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J].读写算,2021(04):175-176.
        [2]张永杰.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J].名师在线,2020(19):27-28.
        [3]朱瑶.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策略[J].读写算,2020(12):146.
        [4]闫正军.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策略[J].甘肃教育,2018(19):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