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8期   作者: 白彦军
[导读] 新课程理念的提出是人们意识到了给学生减负
         白彦军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黑龙口中学,陕西 商洛   726014
         摘要:新课程理念的提出是人们意识到了给学生减负,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推动了教育者教学理念的升级,使教育者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开始探索有效教学的新策略,想要通过这以举措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在这一基础上开展教学,就要切实将提升教学效率设计进教学计划中,通过优化教学来促进学生学习,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获得无限的学习技巧。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初中物理作为初中生接触物理知识的第一步,对学生有着物理启蒙的积极作用,是学生将物理与生活联系起来的基础,对学生健全学习观有着良好的阶梯意义,是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大本营。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是课堂,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时间,不浪费每一分每一秒,力争将学生尽快带入物理世界,品味物理的“酸甜苦来”,为物理的未来发展贡献力量。但是,目前我国初中物理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诸如教师教学理念理解不透彻,教学方法不切合实际等,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因此,笔者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立足本班的学生实际情况,展开了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获得了一定的教学经验。
一、糅合生活——奠定学生学习的生活基础
         生活,是人们立足的基础,可以说,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生活里发生的,对人们来说,生活与成长是无法分割的,学生更是如此。教师在教学中糅合生活元素,能够将生活的物理方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看到物理对生活的影响,明白哪些生活现象背后隐匿着物理知识,消除学生的迷信心理,奠定学生的学习基础。
         例如,在学习“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这部分内容时,笔者为了让学生了解无线电广播、电视、电话的工作原理,理解无线电信号发射和接收的过程,使学生知道电磁波是传递信号的载体,在教学中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借此来引发学生思考:广播、电视的图像和声音是依靠什么传过来的呢?学生分享了自己喜欢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认为广播、电视、电话不仅加强了世界各地的人的联系,还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了缤纷的色彩,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学生接着对广播、电视的图像和声音的传播进行了思考,笔者适时向学生讲解了广播、电视和无线电话利用电磁波传递信号的基本过程,使学生了解了有关无线电的相关信息,掌握了“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这部分内容的主要信息,增强了物理和生活联系的意识。这样,笔者通过在教学中糅合生活,使学生有了生活的基础,能够站在生活的平台上理解物理知识,奠定了学生的物理学习。


二、糅合情景——丰富学生学习的直观想象
         情景不同于其他教学手段,更注重的是学生感觉上的共鸣,想要通过情景来辅助学生学习,使学生在情景的影响下,获得更全面的学习观念,拥有更理智的思考空间。教师在教学中糅合情景元素,有助于改善以往教学中因情景限制而造成的学生不理解的场面,丰富学生的直观形象能力。
         例如,在学习“滑轮”这部分内容时,笔者为了让学生了解滑轮这一简单的机械,学习滑轮的工作原理,使学生掌握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概念,丰富学生学习的直观想象,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电子白板为学生播放了不同类型滑轮工作的动画flash,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其工作的过程,思考背后蕴含的物理知识。学生观看后,对滑轮有了清晰的认识,知道了工作时滑轮固定不动的是定滑轮;轴随物体一起运动的叫做动滑轮;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叫做滑轮组,同时学生还在操作定滑轮和动滑轮的过程中,知道了使用定滑轮时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使用动滑轮时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等原理,掌握组装滑轮组的方法,体会到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这样,笔者通过在教学中为学生设置情景,使学生看到了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运行过程,掌握了“滑轮”这部分内容,形成了直观想象能力。
三、糅合实践——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在实力
         实践,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利器,还是时代发展不可或缺的实力,教师探索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重视学生实践部分,借助学生实践来发现学生学习的优势,帮助学生解决短板问题。同时,教师组织学生实践时,应注意到学生的参与比例,充分发挥学生的实力。
         例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部分内容时,笔者为了让学生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发光体位置的关系,培养学生科学探知欲,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了科学实践,挖掘学生操作能力,激发学生乐趣,帮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学生实验之前,笔者为学生准备了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等物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使学生先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按顺序统一摆放在光具座上,并设置了蜡烛到凸透镜不同的距离,让学生移动光屏,观察光屏上所成的像,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像距和像之间的联系。学生在实验中,不仅掌握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还增强了实验的能力,获得了不小的收获。这样,笔者通过鼓励学生实践,使学生获得了动手的机会,挖掘了学生学习的潜在实力。
         总之,本文糅合生活、情景、实践等元素,对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深入分析,打开了物理教学的新局面,使学生获得了不一样的课堂生活,唤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减轻了负担,优化了教学结构,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柳兴国.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分析[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6年3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北京恒盛博雅国际文化交流中心,2016:2.
[2]张发印.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A].教育理论研究(第三辑)[C].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8:2.
[3]周宇. 关于提高初中物理课堂实验有效性的研究[A].北京中教智创信息技术研究院.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效性研究科研成果集(第九卷)[C].北京中教智创信息技术研究院:北京中教智创信息技术研究院,2017: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