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玲
福建省福州市 闽侯上街中心幼儿园 福建省福州市350108
摘要:良好生活习惯对良好生活态度、意识、方式的形成有着积极且重要的影响,其必须慢慢培养、且不断强化,方可形成对应的素质与修养。而对于幼儿期的孩子而言,由于其各方面习惯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且培养的方式、导向、定位、途径不同,预期效果自然会呈现出较大差异。更为重要的是,受到良好生活习惯的影响,幼儿在应对生活问题、处理生活事务、面对生活调整的思想与观念也会发生巨大变化,更利于其健康成长与更好发展。因此,教师在落实幼儿平时的教育与引导时,应将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置于首位并常抓不懈,使具体教学内容与幼儿现实生活紧密关联、有机融合起来,以不断拓宽教育路径、创新培养方式、优化指导措施,让幼儿在丰富、多元、鲜活、生动的教育体验中认识到良好生活习惯的价值与意义,并根据教师指导、深度践行,以全面提高教育与培养效能,让幼儿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中慢慢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卫生习惯、饮食习惯、安全习惯、爱护小动物和环保习惯、消费习惯等生活习惯,并在良好良好生活习惯的驱使与引领下获得健康且全面发展,开启属于自己的全新认知发展旅途。
关键词:学前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
很多幼儿在离开家庭呵护,进入幼儿园开启全新生活前,由于受到源自父母过多的溺爱与更多的关照,以致其生活能力普遍比较欠缺,良好生活习惯并未养成。诸如一些幼儿不会洗漱穿衣、整理床铺、打扫卫生,而有些幼儿抗压能力不足、自理能力欠缺、自护意识不强,遇到一些简单的生活挫折或挑战,便不知所措、难以应对。如此种种问题的暴露,进一步说明了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重要性,也折射出目前幼儿学前教育领域所存在的诸多弊病。但是,与现实预期不相契合的是,很多教师、家长并未认识到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价值与意义。以致其在开展幼儿学前教育指导时,关注更多的是幼儿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强化、兴趣的培养,并未将良好生活习惯培养与幼儿人生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很多教育活动的开展、教育措施的落实、教育资源的应用,依然存在诸多不科学、不合理、不完善、不充分之处,其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全面发展与更好成长。基于此,教师应从全新站位出发,重新审视良好生活习惯培养之于幼儿成长和发展的意义,并积极探寻有效措施与科学途径,加强对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以促使幼儿在多元化体验、深入性感知、主动性参与、多角度实践中获得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更好提升、发展自己。
一、依托教学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意识
孩子的行为表现,往往会受到其思想与意识的影响。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生活意识与态度,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培养方可实现。因此,教师应该以日常教学活动为引导,适时渗透有关文明礼仪、生活意识、日常表现方面的教育。让幼儿在各类教学活动的驱使下,渐渐认识到良好生活习惯对自身成长与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并积极参与至良好生活习惯的塑造。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注意引导的方式与方法,多引入一些比较直观、生动的案例,让幼儿在听故事、看视频、做游戏中慢慢感受到良好生活意识的作用和价值,并着力于良好生活习惯培养。例如,为了深化对幼儿良好的卫生意识和交际意识的培养,教师可以将一些与“讲文明、讲礼貌”相关的儿歌引入课堂,让幼儿在学儿歌中对比、反思:哪些表现受到欢迎,哪些表现不受欢迎?开展有关良好生活意识的培养。又如,还可以借助《丑小鸭》的故事绘本,组织幼儿在阅读中讨论:为什么白天鹅深受大家喜爱?如果它的身上整天脏兮兮的,会受到人们追棒吗?以实现对幼儿勤洗手洗脸,勤换衣服等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二、借助生活实践,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待到幼儿具备了良好的生活意识后,教师应加强对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幼儿在幼儿园一日常规生活中获得良好生活习惯的塑造。一是应多关注幼儿的日常行为,并根据不同幼儿表现,给予一些必要性指导与引领,帮助幼儿改正一些不良习惯,为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奠定基础。二是应多创设必要的条件机会,将幼儿引入更为宽泛的认知视域,让幼儿在参与各类活动中实现对良好生活习惯与行为习惯的强化。例如,在幼儿进餐时,教师应逐个检查幼儿是否洗手,以督促幼儿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而在幼儿午休时,教师应加强对幼儿自主穿衣服、脱衣服、系鞋带等习惯的培养。同时,对于不同幼儿在具体行为表现方面的差异,教师应加强指导,多对一些行为习惯不良的孩子提供指引,并加强鼓励与肯定,给予更大的耐心与更多的关爱,让这些孩子对纠正、培养不良习惯充满信心,在日积月累中得到切实改观。而在良好行为习惯的辅助下,很多良好的生活习惯自会慢慢养成。
三、发挥表率作用,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其对于教师、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与生活方式都会默默效仿。这使得教师必须发挥好自己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中的表率、示范、引领作用。严格规范自身行为,为幼儿树立榜样,并在教师的带动下,来落实对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育。例如,教师在与幼儿平时交流的过程中,应始终面带微笑,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让幼儿认识到与人平等和谐交际的重要性。又如,在放学排队时,教师应自觉站在固定位置,实现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同时,教师还应倡导家长在常规生活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严格规范自己在幼儿面前的行为与表现,比如不随便丢弃垃圾,在公共场合不高声喧哗,在用餐时不随便浪费粮食、饭菜。在家长的潜移默化引导下,实现对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塑造。
四、结论
总之,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艰辛、持久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之间就能实现,其离不开教师的科学指引,家长的紧密配合,幼儿的积极参与。只有三者之间通力协作、形成合力,良好习惯的培养才有保障,幼儿的生活态度、意识、能力才会逐渐健全、不断完善。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良好生活习惯之于幼儿终生成长与更好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并着力于培养方式的重构、培养措施的优化、培养路径的延展。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多创设条件、搭建平台、提供机遇,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主动纠正自己在行为、表现、认知等方面的问题与弊病,为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奠定基础。同时,教师在践行具体培养措施时,应该多关注幼儿的实际情况,将良好生活习惯培养渗透至幼儿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各个领域,多诱导、多鼓励、多关注,使具体教育活动的开展更具实效性、科学性、发展性,以逐步达到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不断增强幼儿综合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谭雅琴.学前教育中幼儿良好性格及行为习惯的疏导与培养[J].新课程(综合版),2018(03):138.
[2]郭振霞.浅谈学前教育中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7(37):29-30.
[3]李丽.在学前教育中重视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6(32):30-31.
[4]李力文.培养幼儿良好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访全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孙岩[J].健康,1995(0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