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弹性而有效的作业设计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8期   作者:曲宏娜 崔玲
[导读] 随着数学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小学数学教学内容
         曲宏娜  崔玲
         吉林省延吉市朝阳小学 133000
         随着数学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作业布置上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如何设计作业,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呢?针对这个问题,我开始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布置“弹性作业”的尝试,其目的是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在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中,积极实施多样的数学作业形式,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技法学生的创新意思,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让学生成为作业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进而逐步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一、趣味设计,乐中求知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推动力,兴趣是成功的老师。那么设计怎样的作业才能紧紧拽住学生的心,巩固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点呢?我认为教师需要设计更具有趣味性的作业,让学生愿做。
         在小学生的眼里,那些新颖、生动、灵活多变的事物往往更容易引起的兴趣,促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就应该多设计一些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一个乐学者。如:在设计“小数加减法”题目时,我让学生自己去购物,自己去交钱、找钱。还有进行“分数加减法”时,巧编故事——“唐僧分西瓜”。这样使原来枯燥、乏味的计算现象,变成具有趣味的游戏性、故事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学会小数、分数的计算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生活设计,追溯本源
         《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小学数学课本的编排也极力贴近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本着这一目的,我们在作业的设计上,应把数学作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常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让所学的知识得到应用拓展与延伸。例如,在学习 “纳税和利息”这节知识后,我让学习设计一个表格,到当地信用社或邮政银行,把当时的利率表抄下来。设定一个情节,给你们5000元,你们自己决定存多长时间,计算一下,到期可得利息多少元?同学们兴趣盎然,参与热情高涨,很积极的就完成了这项作业。
三、实践设计,张扬个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该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基于这种理念,好的作业就应该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当学生面临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能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入手,利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学以致用,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来,也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为此,进行作业设计时,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和认知水平,创设一些生活性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从教学角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并逐步成为一个知识的实践者。
    学完“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之后,我另外又给学生介绍了一个小知识:在很久以前,没有尺子的时候,人们是用什么进行测量的呢?他们有的时候是用手和脚来进行测量的。然后课件出示“一拃”和“一步”的图样,根据图样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出自己的一拃和一步分别有多长,最后再用自己的一拃和一步去测量出身边各种物体有多长。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测量方法之后对于测量自己的一拃和一步就不存在什么困难,兴趣也比较高。另外在这个过程中还让学生了解到古代人们的测量工具和方法,不知不觉中了解到中国的数学发展历史,使得学生更加热爱数学。学生在测量了自己的一拃和一步有多长之后再用自己的手和脚去测量身边的物体有多长,这个过程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和日常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再例如《认识千米》之后设计“体验1千米”和“调查1千米”的作业。“体验1千米”要求学生实际走一走 100米 大约多少步,在实际走一走 1千米 ,感受 1千米 的长度,并且记录出自己走 1千米 大约需要多长时间。“调查1千米”要求学生网上搜索并记录出3条关于千米的信息。这样从体验和调查两个方面入手让学生对“千米”有了具体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鲜明具体的体验中巩固了所学知识。
四、差异设计,各取所需
         由于受天赋、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的影响,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让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必然会造成一些学生“吃不饱”,一些学生“不够吃”的现象。因此,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上,我们不能搞“一刀切”,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作业,使我们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一般把作业分成“三星”,“一星”题为每位同学必做题;“二星”题是提高题,班上后10%左右的学生不作要求;“三星”题为选做题,供有兴趣的,学有余力的同学讨论。总之一个目的,就是让每个同学都能从数学中得到成功的体验,让能力突出的同学有“炫耀”的机会。
         总之,“教者有心,学者得益”,只有我们教师精心设计作业,增强作业的趣味性、创造性、实践性、探索性和层次性,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减负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由支配,充分地张扬个性,挖掘其思维潜力,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如爱因斯坦老人说的那样:“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作业),让学生作为一件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承担。”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