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奎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安德街道办事处菜园小学
摘要:小学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要让学生按照良好的思维方法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教师不能以传统的思维方式禁锢学生,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如果学生与教师之间没有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尤其是教师对学生缺乏尊重和信任,学生会产生一种压迫感和消极情绪,教学效果自然不会高。因此教师应该关心和体贴学生,对学生理解、尊重,像朋友一样友好相处,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拥有自己的自尊自信,从而获得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首先是课堂上要关注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比如,当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应该采取恰当的方法——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解决问题,让学生从教师的引导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让学生有一种愉悦感。当学生的问题解决之后,教师对学生要适时的表扬鼓励,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求知欲。其次,在课下教师要与学生多谈心、多交心。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交往,关心他们的喜怒哀乐,像对朋友一样信任他们,师生关系融洽了,自然而然就会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这门课,数学教学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
二、加强小组合作,挖掘学生潜力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能够调动起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并有助于学生提升团队意识、人际交往意识,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教学,因为合作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合作的主体至关重要。教师可以合理的为学生分配学习任务,尽可能结合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分配不同的任务,让他们都能够依靠自己的努力拓宽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形成浓厚的竞争和探讨氛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相互补充问题、解答问题,能够体验到探索数学知识的快乐。只有在相互补充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素养,从而充分的发挥出合作学习的效率。此外,教师在小组汇总学习结果的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自信心、成就感,让学生更加主动的进行合作探究,而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以起到引导和督促的作用,在学生面对难以理解的问题时,能够及时协助他们进行思考和解答,从而让小组合作学习更加顺畅的进行[1]
三、注重交流方式,因材施教
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相关数学知识,在授课之前查看学生的预习情况,如果学生存在不懂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地积极引导学生共同交流,而不是“面授机宜”。交流的方式可以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究和学习,对相关数学问题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究和思考,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创设问题,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交流的方式也可以是学生提问教师,师生共同探究,这种交流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构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效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整合力度。在学生整体上掌握了数学知识后,教师再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解决问题,做到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四、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概念和理论知识较多,教师只讲解这些理论知识点难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由于小学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学学习经验以及生活常识,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出发,以生活化的内容来引导学生学习,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认识”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物品是三角形,并通过具体的生活事例启发学生想象。学生受到启发后表现得积极活跃,很快就能说出了很多生活中的实例,如:墙角、三角尺、红领巾、金字塔等等,通过联想这些事物能够产生对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取到良好的导入效果。接下来讲解三角形相关知识时,由于学生头脑中已经有了这方面的初步印象,对知识点就不会感到陌生了,更加容易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所以联系生活实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从而更好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温故知新
新旧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新知识总是在旧知识之上生长起来,所以应该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连贯性,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创设问题,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联想和分析,使学生感受到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拓展。比如,在学习小数乘法时,可以引导学生复习积的变化规律和整数乘法的计算,让学生回忆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然后告诉学生小数乘法与我们曾经学过的整数乘法并没有什么不同,只差一“点”,这一“点”是指小数点,然后在黑板上写上35×3=,3.5×3=两个竖式,学生可以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有效的计算。
六、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数学理论知识学习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数学知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在教学中可以设置实践操作环节,从而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操作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由浅入深的探究数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拼一拼,摆一摆,从而让学生活动起来,比如,在学习“认识多边形”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剪刀和卡纸,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拼成梯形,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增加活动的趣味性,让学生获得良好的体验感。再比如,还可以让学生用纸片摆成一个梯形,然后用直尺测量出梯形的底和高。猜测梯形的底和高与面积有什么关系,从而将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实践操作能力快速掌握数学知识,由此可见,实践操作是探究数学问题的必要环节。有些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讲解数学理论知识,并强化训练;而对这种动手操作的环节,则认为是在浪费时间,所以经常省略这部分内容,这样就导致数学课堂一直处于讲解和练习的机械化模式之中,难免让课堂氛围变得死气沉沉,劳而无功。而实践操作环节能够改变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变得活跃起来,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认知水平会得到较大的提高,所以教师应该积极的运用实践操作环节,培养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实践操作能力。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以往数学教学之中教师都是用灌输式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枯燥乏味,难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努力营造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创造条件。本文提出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联系生活实际、加强沟通交流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希望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3]。
参考文献:
[1]沈洁琼.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高度融合的策略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1(10):143-144.
[2]何树明.浅谈通过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4):121-122.
[3]郭毅江.试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考试周刊,2021(39):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