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 “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模式的探索    ------以《作物生产栽培技术》课程为例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8期   作者:许于生 许玉婕
[导读] 《作物生产栽培技术》课程作为现代农艺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许于生  许玉婕
       赣州农业学校,江西赣州 341000)
       摘要:《作物生产栽培技术》课程作为现代农艺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其传统教学长期注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该课程教学中,其知识涉及面广,涵盖面杂,既有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又有经营管理中生产计划、农业生产资料与人员管理等,时间跨度比较大。本文就“以学生为中心”模式教学改革,并结合课程项目教学,进行探索和总结。
关键词:中职学校;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探索  
1、《作物生产栽培技术》课程采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1现代农业其企业岗位对人才的能力需求
       中职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其直接到企业生产岗位从事职业工作,在学习过程中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与现代企业岗位需求是否相符合影响人才的接受程度。通过选取我市区内10家农业生产企业或合作社为调研点,直接与企业所在管理与生产一线员工进行座谈与问卷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解企业对技术人员的技能水准及专业素质需求情况,结合历年中职类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毕业生的用人企业调查反馈情况,在毕业生的不足之处都集中在如下方面:在实际工作岗位中适应性差,上岗慢,企业用人存在有时间差,需进行二次培训等问题,经过分析其集中点在于进入岗位工作中的“主动性”问题。为探索中职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教育改革,就如何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专业及技能合格人才,通过教学改革与创新,通过探索“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其“主动性、积极性”的养成,并成为职业工作行为习惯,来解决学生在职业岗位中其能力“适应”问题。
       1.2中职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与方向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时,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要“继续加强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完善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体制机制。强调坚持学中做、做中学,推动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创新教学方式的要求。通过现代农艺专业核心课程《作物生产栽培技术》教学改革探索,就中职学校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应用,:在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总结。
2、“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探索
       2.1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特征是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常采用协作式、个别化、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或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组合起来进行教学。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教学目标意图是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学生可以通过听课来获得这种理解,学生无须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两种教育理念其差异在于:以教师为中心的这种模式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便于高效率地将前人所创造的知识系统传递给学生,便于教师组织和监控教学过程。其严重不足之处是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利于培养学习能力, 尤其在“主动性、积极性”方面,不利于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人才的成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要求学生由知识灌输对象转变为知识信息加工的主体,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要求教师由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
2.2总结传统教法,探索与创新与课程相配合的新法
       课程与学情分析:《作物生产栽培技术》作为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其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很强。学生通过学习,要掌握当地农作物的经济价值和发展前景,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以及栽培技术措施的基本原理,作物栽培试验研究的基本技能操作。在职业能力培养中, 要求学生具备进行实际技术指导和基础科学研究的能力。根据现代农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其前期预修课程有植物与植物生理学、土壤与肥料学、农业气象学、农业病虫害防治等。教学特点主要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而中职学生的特点,根据多年的调研分析主要表现为:文化基础薄弱,专业学习兴趣缺乏,学习与发展目标不明确,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较差, 个人自制力差,学习无压力不努力。


       如何改变中职学生学习兴趣及态度转化?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因人施教”方式,要转变固有的课堂模式,让学生来主导课堂,在课堂中,教师只是起到点拨和启发的作用,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找到自己的思路,使学生充满求知的渴望感,调动起学生积极获取知识的情绪,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自身的潜能,从而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2.3 目标培养及岗位职责要求
       现代农业的发展,致使传统的岗位设立和技术要求被淘汰,催生出新的企业人才需求。根据现代农业生产企业岗位设置,农业技术员的职业岗位要求,研究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根据企业的用人标准,就生产应用必需的相关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技术推广能力,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探索实践,培养学生能够胜任企业岗位工作。根据企业的用人标准,与校企合作单位共同进行创新、改革和完善学生课程学习成绩的评价标准和评估制度,以德育人,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诚实、守信的职业操守。
2.3. 围绕“三个有利于”,探索新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三个有利于”指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在《农作物栽培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创新目标中,提出课程围绕新的教学三维目标(专业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技术推广能力),进行教学探索实践,改革传统教学方式,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探索,课程实施项目教学法、过程导向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等教学方式,探索、创新教学模式,总结出中职教育中核心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源素质相适应的新模式,提高学生专业实践和职业能力水平。在教学实施中,按作物种植恃点进行归类,以水稻生产技术为例,教学设计体现在:
       1.发挥教师引导,学生主体作用,创设项目教学的教学情境,实行做中学、做中教。
       教师引导作用:以水稻生产工作过程项目引领,结合技术员工作岗位情景,就生产准备(农业生产资料与田地耕整)、育秧工作、大田管理、收割与加工、效益评估等五个过程,采用问题探究式有序组织教学,教师先行学习引导,积极引导学生按照工作岗位情景进行探究发现活动,把实际工作情景引入教学中,通过五个工作过程中分别进行创设工作目标、选择与确定工作计划、讨论与提出工作要点、实践与寻求工作问题、验证与得出结论等过程,使组织教学明晰。
       学生主体地位作用: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教学方式,模拟工作岗位情境,开展合作性教学,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教师作为指导者,把工作岗位问题的发现权、思考权、解决权交给学生,学生自主思考,引入争论和实践获得工作岗位经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中学会质疑,培养主动性和探索精神。针对农业生产中影响因素多进行开放性提问,加深学生对实际工作问题的理解,促进主动性和积极性堤高。
       教与学过程对接生产实际,教学任务的实施可根据企业或实训基地生产季节、天气变化等原因进行时空的统筹和交叉的安排。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农业生产过程的管理,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将规范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毅力品质和敬业精神的养成融入到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和职业素养。
       2.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互动教学,引入线上教学平台, 幕课, 等教学资源,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多媒体技术参与教学的情况下,改革作业设计模式,实施小组为学习单位,协同完成作业,培养合作性,要求学生增加视频及相片作业, 判阅作业后及时反馈,和学生产生互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地寻求知识。
3. 改革教学检查和评价: 引进企业工作岗位绩效评价, 农业生产过程管理质量评价,提倡小组自评及互评.
参考文献:
       [1]许于生,许玉婕.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学质量管理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4(33):22-23.
       [2]高亮?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素质提升对策[J].  园艺与种苗 2015, (3)35-37
       [3]许于生,许玉婕,中职学校教学评价方式改革探索[J].时代教育,2014,0(24):155-155.
基金项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
“2019-2020 年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研究”,(项目编号19002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