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文婷
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东方第三小学 河南洛阳471000
摘要:经典古诗文吟唱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和历史文化菁华。随着我国新教育理念的提出,传统音乐文化的习承能力重新被提出作为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在各个学科中予以渗透,引导学生树立传统文化的学习、保护、传承意识,在习承传统文化过程中助力学生锻造优秀人格品质。通过探究“古诗词吟唱”与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结合点,让孩子们在吟唱歌曲中得到民族精神的培育,人文素养的提升,音乐能力的提高,传统文化修养的延续。
关键词:古诗词吟唱;中小学音乐;音乐课堂
引言
音乐是一门艺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一种极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音乐与相关文化整合,能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传统古诗词吟唱教学正是把古诗文引入到音乐课堂,体现了学科的整合,突破传统音乐教学的拘泥形式,最大可能活跃课堂氛围,选择更适合的教学手段或者更能情景化的教学,增加学生的古诗词意境的代入感,通过音乐理解古诗词意境美,同样也通过古诗词来体会音乐的旋律美。通过实际的课堂教学,以音乐为载体将古诗词的意境美,歌曲的旋律美以及德育美育的教育潜移默化给学生,更好地把传统古诗词文化传承下去。将古诗词与现代音乐相结合,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同时为中小学音乐教育多元化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探索理念和新思路。
1 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发展现状
1.1中小学音乐教学理念固化
目前,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仍然占主导地位,即在音乐课堂上,通过对现代音乐理论的讲解,让学生运用现代音乐鉴赏方法对理论知识进行学习;通过教师领唱、学生跟唱的形式,让学生达到记忆歌曲和熟唱歌曲的目的;通过对歌曲背景和分析,让学生领悟歌曲表达的意境和情景。这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相对固化,教学过程也相对比较枯燥,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与此事同时,在实际教学中,音乐教师更注重音乐歌唱技巧的教学,忽略学生学习的真正需求以及对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不利于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1.2中小学音乐教学技术创新性欠缺
由于音乐欣赏教学的特殊性,其对于教学设备、技术设施以及新技术新手段都有着较高的要求,音乐欣赏课程的开展,需要完整的教学设备、基础设施作为保障,同时引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创新手段,提升音乐教育的发展。就现阶段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对音乐基础设施、教学活动的资金投以及新技术手段研究投入比较少,相对比较匮乏,从而造成现阶段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循规蹈矩,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创新发展,最终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的提升。
1.3中小学音乐教学资源整合不足
在现阶段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由于受限于基础课程教学成绩的要求,音乐教学仅仅园囿在课本教材中,对音乐教学未开展思维发散和深入的思考,教学内容相对单一,学生受众知识面较窄。古为今用,理为文用,学科资源整合的教育实践未深入探索,造成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难以打破,严重影响素质教育学科教学融合的初衷和发展趋势,从而不能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2 中小学音乐教学新理念
古诗词吟唱理念,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学形式的新探索,在音乐和文化资源整合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可以起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音乐教育形式新发展的双赢作用。古诗词吟唱包含吟唱形式与古诗新唱两层意义,吟唱形式即演唱或诵读表演的特殊音韵声调及旋律,而古诗新唱则是利用现代音乐语言,为古诗词配乐并得以传唱。诗词歌曲演唱教学是把古诗文引入到音乐课堂,体现了学科的整合,让学生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引导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加深了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又利用对诗词的分析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古诗词音乐的风格,最终达到了相辅相成的教学目的,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3.传统古诗词吟唱音乐教学意义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断层的文化。不管时代如何更替变迁,中华传统文化依旧延续和传承,并且不断的创新发展。中国文学从《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构成了一卷几千年中华文化的发展史。古诗词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古诗词歌曲是在继承前人留下的文化精髓的同时,进行创新,为古诗词插上音乐的翅膀,让古诗词以一种新的形式传承下去。将古诗词与中小学音乐课堂的结合是我国教育的需求,同时也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促进校园艺术文化多元化;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利于促进中小学生的美育发展,提高审美水平;有利于促进音乐创作的繁荣和发展。
4 传统古诗词吟唱音乐教学重点
4.1 以情感为主线,培养传统文化认知感
通过古诗新唱,以情带声,反哺到歌唱上,学生在优美的诗歌中找到情感共鸣,更容易在性格、人格的美育方面得到教化,提高学生的声乐素养,同时潜移默化的加深对传统文化和祖国的认同感,
4.2 以古诗词为契机,增强音乐体验能力
通过音乐欣赏教学,学生体验古诗文音乐所塑造的意境,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启发学生展开形象的翅膀,令学生将民族音乐与自我的情感认识不断协调起来,使古诗新唱的音乐欣赏成为学生情感体验的活动。
4.3 以吟唱为形式,创新音乐教学新思路
在古诗学唱环节之前,学生们就要多使用听赏及诵读的方式感受字韵与音韵之间的细微联系,通过音乐课上吟唱的方式方法,运用于演唱环节,结合创设情景,学生演绎古韵,通过情景再现帮助孩子们理解其中的深意。
4.4 以传承发展为目标,融入新时代元素
以传承经典和发展为目标,奠定教师和学生良好的艺术素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推陈出新,利用课堂艺术实践,通过情景演绎,从朗诵到表演诵读再到表演唱的形式或者让学生着汉服,身临其境的感受古诗新唱的美,将古诗词音乐融入新的时代元素。
5 传统古诗词吟唱音乐教学优化
5.1古诗词吟唱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古诗词流传至今依旧散发着极大的魅力,是因为它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古诗词内涵的理解也因人而异。中小学生只能诵读和记忆古诗词,还无法完全理解到古诗词更深层次的内涵。为了让学生们真正明白古诗词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音乐教师可以将古诗词的内容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这样他们就更容易理解到古诗词所表达的含义,并且可以联想到自身,学习古诗词中所要表达的优秀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2注重对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加大校本教材的建设力度。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但是目前中小学现有的音乐教材中,古诗词歌曲出现的概率极其微小,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系列教材中,很显然如果只凭教材里面的内容来进行古诗词歌曲的教学是很有局限性的,因此,音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其他教学资源,对现有教材进行适当整合。除了教材以外还有很多优秀的课外资源,例如谷建芬先生创作的《新学堂歌》,就是专门为孩子们创作的儿童古诗词歌曲,现在已经成为儿童音乐启蒙和国学启蒙不可或缺的理想素材,很适合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加以应用。《新学堂歌》中的作品大都旋律简单优美,节奏明快,易学易唱的同时更是抓住了古诗词的韵味和意境。
5.3加强音乐式的古诗词吟唱
吟唱为古诗词创作最为常见的艺术表达形式,唐宋以来古人主要通过吟唱、传唱来抒发情感。吟唱是含有曲调的诵读,传统古诗词几乎每首都可以吟唱诵读的方式。在古诗词歌曲吟诵的过程中,会辅以乐器伴奏、舞蹈伴舞等,如古诗词歌曲《长恨歌》、《忆江南》等,都有吟诵演唱的音乐创作版本。古诗词歌曲吟诵也有着较为固定的诗词韵律、发声方式、吟唱节奏等,其中清代兴起的清吟小唱音乐表达形式,就是吟诵演唱的主要形式之一,清吟基础上配以简单伴奏,使之成为具有完整意蕴表达的古诗词乐曲,作曲家黎英海版本的古诗词歌曲《枫桥夜泊》,即为吟诵演唱音乐表达的代表作,“天、愁、寺、船”等吟诵唱腔展现出乐曲清幽、凄美与惆怅的内涵。
5.4加强古诗词吟唱与音乐结合技巧
古诗词吟唱与音乐结合的作品,有着丰富多样化的意象、意境,也代表着不同诗词创作者独有的审美情趣。因而在古诗词歌曲演唱过程中,要围绕古诗词作品的意境韵味、文化内涵,进行古诗词歌曲演唱的曲式、曲调、旋律节奏等的准确把握。如对古诗词歌曲《枫桥夜泊》的声乐演唱,需根据每小段中字句的不同涵义,结合西方美声唱法、民族戏曲唱法,使用不断转换的真假声展开古诗词歌曲的艺术化表演;古诗词歌曲《我住长江头》通过高音、中音声部的不断转换,《枫桥夜泊》增加钢琴等西洋伴奏乐器,对现有曲式结构、旋律风格及情感表达等作出完善,从而保证古诗词歌曲演唱中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呈现出古诗词的艺术审美、文化内涵。
5.5古诗词吟唱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古诗词吟唱艺术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古诗词中描述的故事和采用的艺术手法离孩子们的现实生活比较远,所以现在的孩子很难接受。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超越时空的障碍,使古老的艺术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使艺术得到普及,使小学生能够欣赏古诗词并且深深地喜爱这门古老的艺术。比如通过因特网,可以让学生了解京剧故事,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欣赏到大师们的精彩表演等等。另外,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是帮助解决表现艺术的一种绝好手段,它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改变以往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校本课程的学习更加体现自主性、选择性、灵活性,留给孩子更多的空间。
结束语
传统古诗词吟唱教学在中小学日常音乐教学活动中,主要目标在于古典艺术普及,相比于戏剧、歌剧等创作形式而言,古诗词歌曲多声部演唱更加自由化、多元化。根据不同古诗词歌曲的创作角度、演唱技巧,对古诗词乐曲的曲式、调式和调性等作出改变。通过学习古诗新唱,使得学生对母语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加深,轻吟浅唱,传承民族文化。同时通过不同于以往的形式吟唱古诗词歌曲,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启发孩子们的兴趣和创造力。古诗新唱本身就是语言与音乐的有机融合,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创造,突出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通过这种形式把艺术与传统人文精神结合在一起,不仅是整合学科的代表,还是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手段。同时可以促进学生掌握音乐节奏要素,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在这多元化教学方式下,可以极大的丰富音乐学习的方式方法,也是新教育所倡导的核心理念的具体运用。
参考文献
[1]陈培培.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衔接方法[J].北方音乐,2020(04):210-211.
[2]崔彦芳.对中小学音乐欣赏课有效提问的探究[J].文化产业,2019(16):59-60。
[3]满园春.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雎》赏析[J].文化月刊,2018(07)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