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国章
广西扶绥县渠黎镇第三初级中学 532103
摘 要:伴随新课程改革工作深入开展,初中生物课程指导模式开始发生良性转变,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奠定了基础。为了进一步提高初中生物课程指导水平,本研究针对课程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展开分析,希望下文观点可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问题;对策分析
引 言:
生物作为基础学科,给学习者认识世界、认识生命和认识自我提供了重要途径,通过生物,初中教育阶段的生物学习旨在引领学生掌握生命形成、进化相关的生物学知识,在拓展知识视野、丰富知识结构的同时,规范和纠正学生的错误认知。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生物课程指导要求进一步提升,因此教学者要尝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局限,解决传统初中生物课堂中存在的教学问题,加速落实课程指导目标。
1.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存在比较明显的叛逆心理,这种叛逆心理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对学习的抵触情绪,尤其是生物学科知识抽象、知识点零碎,学生在遭遇困境之后难以及时转化落差心理,班级学生的成绩也会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特点,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
1.2实验教学环节占比不足
生物学习需要借助实验操作和实验观察来深化理解知识,学生需要借助实验验证生物学理论,以提高知识吸收效率,养成应用学科知识的实践能力。但是在初中生物课程指导工作中,我们却发现实验活动环节占比较低,实验教学深度也不够,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初中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也停留在表层。
1.3生物教学方式单一
“提出知识理论——讲解知识原理——利用习题巩固”是现阶段初中生物课程使用的主要教学模式,长期利用单一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活动,教学氛围沉寂,学生参与积极性不足,师生缺乏互动,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低下,这是初中生物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重要致因之一。
2.解决初中生物教学问题的对策
2.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基础,传统初中生物课堂中教师没有认识到调动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导致教师长期处于主导教学活动的身份状态下,和学生没有建立平等师生关系,教学评价中也片面关注学科成绩,这显然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新时期,初中生物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要求教育者能够以学生需求为本,在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能够基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情展开工作,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比如“认识病毒”的知识教学活动中,我班级有学生对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的理论提出质疑,面对学生的质疑,我选择正面解决问题,我利用多媒体展示SARS病毒的平面解剖图,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获得结论:“病毒是由遗传物质核酸与蛋白质外壳构成。”并借助大肠杆菌噬菌体的生活方式来说明病毒寄生于寄主体内通过营养摄取的方式达到寄生目的。通过进一步的案例讲解,学生的疑问得到及时解答,教师也发挥了教育引导的作用,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支持者。
再如,“遗传和基因”的实验指导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利用高茎豌豆、矮茎豌豆的同花传粉和异花传粉比较实验验证生物学理论,为了构建学生为主的翻转课堂,在指导学生开展杂交实验活动的过程中,我采取录制实验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参考教学视频,参与实践后提出疑问并尝试解答,自主学习中无法解答的问题最终由教师负责答疑解惑,以此引导学生理解豌豆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对豌豆性状影响的相关生物学知识。
2.2重视创新实验教学,打破学生的惯性思维
个体经验和思维习惯是形成个人思维定势的主要因素[1]。实验是生物教学活动的核心组成部分,生物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生物思维发展,教师在指导实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创新思考和提问,提高实验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以“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实验为例,在以往的实验活动中我们会选择蚂蚁和不同气味的食物作为实验材料,在保证其它实验条件一致的情况下,观察蚂蚁在不同气味食物下的觅食行为。学生在思维定势影响下,对常规实验内容和思路并无异议,这时候我们可以尝试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比如在实验中如果某一实验小组的蚂蚁受伤了,觅食行为会受到影响,此外,不同气味的食物颜色上有差别,是否颜色也可以影响蚂蚁的觅食行为呢?……这些疑问都可以体现我们对于实验创新思考。
2.3应用分层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评价效果
教学评价是课程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教学评价模式的选择关系着课程教学质量。分层教育理念本质上来说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学生本身就是具有差异性的个体,学习能力、学习经验、性格特点等要素都存在差别,这使得学生在同样的教学活动中接受的知识数量和程度也有差别,进而反映在学科考试成绩上。建立分层教学评价体系旨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获得合理的评价,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中合理调整,逐步提高学习成绩 [2]。比如“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殖”课时教学活动结束后,在成绩考核中我们设立知识考核目标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作出评价,在考核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吸收作用、蒸腾作用、运输作用等知识内容时候,可以针对低、中、高三个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测试题目。此外,还要以阶段性考核指标参与考核过程,包括学生日常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合作学习态度等等,建立完善的评价模式[3]。
2.4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开阔学生学科视野
课内外教学环节融合起来,才能够让理论和实践教学活动实现互动,这是提高课程指导水平的关键一步,是发展学生学科实践素养的重要途径。初中生物教学重,教师要重视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基于课堂教学内容延伸教学,营造质疑、探究的教学氛围。如,指导学生探究“人体需要主要营养物质”知识后,设计课外探究活动:调查至少六种蔬菜和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占比,结合案例分析维生素C的作用。学生需要课后查阅资料,不仅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还给学生提供了查阅资料、分析和整理资料的机会,这也是学生自学能力养成需要必须经历的过程。
结 语:
综上所述,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复杂,对于初步接触系统的生物知识的初中生来说,这一时期的生物课程指导模式关系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水平、学科知识积累效果,因此,学科教师应该着手建立新型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学习环境。上文简要分析了现阶段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包括学生主体性得不到激发、实验教学比重不足、教学方式单一等,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加速落实生物核心素养的渗透目标,满足学生的多元学习需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叶美兰.科学探究视域下初中生物有效教学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9,11(10):171-172.
[2]毛敏刚.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普童话,2019,1(47):74-76.
[3]雒林香.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新课程(下),2019,11(11):19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