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可视化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8期   作者:罗龙
[导读] 人们学习和获取信息需要依赖视觉体验,在生活和学习中
       罗龙
       马山县加方初级中学       广西南宁       530613
       摘要:人们学习和获取信息需要依赖视觉体验,在生活和学习中,视觉信息占据了人们获取信息总量的80%以上。知识可视化就是利用人类的这一学习特征,将抽象、零散的内容转化为形象、有规律的可视化图像,利用视觉快速获取信息,提高学习效率。本文将试论知识可视化的分类、作用,以及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知识可视化;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应用
       引言:
       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可视化逐渐成为了教育研究的新领域。知识可视化就是以视觉表征的形式来呈现和传递信息,使人们能够高效率的记忆,并根据视觉印象将知识重构。它的优势如果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无疑将提高学生记忆知识的效率。
1.知识可视化介绍
1.1知识可视化工具的分类
       知识可视化的工具主要有三类,分别是概念图、思维导图和因果图。概念图中,各种连线和箭头将知识点相串联,体现其中的联系和层次,能够将无序的知识有序化,使学习者能够串联记忆,提高学习效率。思维导图是目前最为常用的知识可视化工具,它将图像和文字整合起来,以最清晰、直观的方式呈现,能够表现出知识点之间的隶属关系,便于学习者发散记忆,开发其记忆潜能。因果图顾名思义就是将知识点之间的因果关系表现出来的图像,不会受到知识层次的影响,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把握住各个重要的知识节点。此外还有思维地图、语义网络等知识可视化的工具,均有不同的价值[1]。
1.2知识可视化在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相比于文字,图像更能在短时间内给人留下更深刻的视觉印象及记忆,因此知识可视化的首要作用就是能够提高学习者记忆知识的效率,利用图像的直观性来提升信息传播的效果。其次,利用图像中表现出的信息之间的隶属关系以及层次性,学生能够迅速进行分类记忆和贯穿记忆,将琐碎、复杂的知识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总结,在记忆的同时也同时进行了知识管理。最后,利用知识可视化的特征,还能够将无用的干扰性信息剔除,总结出精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并为他们减负。
2.知识可视化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2.1利用知识可视化制定教学目标
       初中信息技术的基本目标包括三点:一,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及其它相关设备的硬件构成,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学会文件管理,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一般问题;二,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加工信息的能力,掌握信息加工的方法和一般过程,能够将多种工具综合利用,感受到信息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三,提高对网络工具的应用能力,掌握网络社交礼仪,学会保护信息[2]。为了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失去重心,能够做到始终围绕课程重点施教,并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拆解和重组,教师需要在学期初利用知识可视化工具绘制教学目标,以使接下来的教学工作能够有条理、有规划的进行。
       绘制时,以“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为中心,延伸出“掌握”、“运用”、“理解”、“提升”、“感悟”和“了解”六个分支,分支下对应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这样在每一课的教学中,都不会因过于盲目而使有效教学的目标落空。
2.2利用知识可视化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
       在制定出整体的教学目标后,具体于每一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仍然需要利用知识可视化的工具,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剖析、分类,明确教学的重点部分和略讲部分,将该课程中的知识点按照层级结构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不仅在授课时能够更加顺利,学生也更容易掌握。
       比如,在教学计算机系统构成时,教师将该部分的内容分成软件和硬件两部分,硬件下对应“主机”、“外部设备”两大部分,“主机”下又包括“中央处理器”、”“内存储器”,再接着延伸至“运算器”、“控制器”、“只读存储器”和“随机存储器”。

“软件”下对应“软件系统”和“应用软件”两部分内容,再接着延伸出“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等。这样一幅思维导图将一堂课中的重点信息简要的罗列了出来,教师和学生都有了准确的目标。
2.3利用知识可视化规划教学活动
       如今,信息技术课程在改革的过程中渐渐突破了过去单一的模式,教学活动从单纯的讲解、演示、操作,变得更富有层次性。一堂课中的教学流程设计决定了教学的效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点不同,因此不能沿用统一的流程,每次在备课时教师都可以利用知识可视化工具来设计教学流程。比如,在教学生们下载资料的方法前,教师对教学的基本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出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打开下载页面”与“下载电子图书”两项任务,并且有很详细的操作步骤。学生在掌握之后还可以进行拔高训练,尝试下载几何画板和浏览器[3]。基于这样的教学内容分析,教师利用知识可视化工具对下堂课的教学活动进行规划(如图1所示)。这样的课前准备可令教学活动事半功倍,富有条理性和目的性,也能对课堂时间进行合理分配。
                                                        (图1)
2.4利用可视化工具导入新课
       在每一次学习新课时,学生都会或多或少的表现出一些抵触,特别是教师长驱直入的讲解新知识点时,学生们由于一头雾水,起步难度大,毫无入手点,往往会感到十分迷茫,积极性较低。但是,如果将新课的知识点进行可视化整理,在导入新课时展示,效果就会大不相同。这将一瞬间将学生混乱的思维整理妥当,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为了保持学生的新鲜感,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该留有一定的神秘感,保留一部分内容,随着授课的深入,将可视图的后半部分呈现,效果更好。
       比如,在教学网络安全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先呈现出网状图中的关键词“网络安全”,以及下方延伸出的三点——安全补丁、防火墙、杀毒软件,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以上信息的了解,随着授课的深入,再将下面的隐藏内容展现出来。这样,学生也能够根据教师制作的可视图来做课堂笔记,有步骤、有计划的学习。
2.5利用知识可视化引导学生学习
       如今,学生已经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对他们的干预逐步弱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为了他们主要的学习方式。但是初中生的计算机操作基础参差不齐,自主学习能力有限,如果只是以教材为工具,很难在一堂课中得到应有的收获。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提前绘制可视化图像,在关键处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比如,为了让学生在自学时掌握剪贴板的工作原理,教师可以将这样的信息呈现给他们(见图2)。
                                                        (图2)
3.结语
       总之,知识可视化能够将复杂的信息简化,将抽象的信息形象化,将杂乱的信息条理化,成为学生们高效学习的辅助工具,同时也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有力帮助。知识可视化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在备课、授课、学生自学等各个环节发挥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不同的需要下灵活制图、综合信息,这是新的教学挑战,同时也是信息技术教育进一步取得突破的绝佳机遇,一定要充分利用。
       参考文献:
[1]仲召生.知识可视化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小学电教:下,2020(2):9-10.
[2]张瑞兰.浅谈知识可视化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人文之友,2019,000(021):P.214-214.
[3]赵海平.浅谈知识可视化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名师在线,2019,000(024):P.38-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