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静著
江苏省苏州市 苏州工业园区星浦学校 215126
摘要:在素质教育盛行的今天,教育早已摒弃“填鸭教学”的模式,而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散文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感知力与思维的发散,对于其他学科学习也存在一定的帮助。并且散文在教学中的重要程度大大增加,因此,本文便通过分析散文教学中遇到的困境,探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以读促写。
关键词:散文;素质教育;以读促写
引言
散文是作者将生活感悟或生活经验的通过文字的形式进行表达,是对事物背后深意及本质美的捕捉与发现。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散文学习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本文将通过分析散文教学困境来讨论如何在教学中实现“以读促写”,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可行方法。
一、散文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难以避免的是对学习成绩的看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容易将教学目的更偏向于拿取得分点与标准答案,这便造成了教师们教学模式的僵化与固定,也扼制了学生们自我思考的能力,失去阅读赏析散文的兴趣,而最终造成了散文教学与学生学习都进入困境。
(一)带着问题阅读文章缺失美感
散文是极富有意境美的体裁,就比如在朱自清的散文《春》中,“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花针”、“细丝”、“薄烟”等词,不仅雨景描写的生动,更是带着朦胧的美感。散文学习通常被局限在40分钟的课堂上,而且学习的目的也更多的是为了在考试中达到较高的成绩,所以在教学中,方法和其他体裁没有区别,要求学生带着“作者为啥这样写、意义何在”等诸如此类的疑问去思考写作背后的深意。让学生将散文和其他文体形式一概而论,阅读散文的目的在于回答问题,而非体会其中的美感[1]。
(二)对散文的思考具有很强目的性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散文的阅读赏析在不同的人眼里都有不同的感受,散文因为或华丽辞藻、或简单质朴的语言,以文字塑造意境,带给读者非常舒适的阅读享受。但是试卷的答案是唯一的,使得教学中过多的在意作者的遣词造句、写作手法等问题,学生们通常更注重得分点,散文学习的目的因此走进误区,缺失了阅读散文所带来的艺术享受。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重点要点,应付考试就万事大吉,使学生麻木的接受教师灌输的散文知识,对散文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2]。
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以读促写
随着散文在教学中的重要程度比重上升,教师们在认识到是散文教学的现实意义后,培养学生们阅读鉴赏散文的能力,通过阅读来促进学生写作兴趣的产生,将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感知,让学习更具趣味性,并实现“以读促写”的最终目的,以期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培养意义。
(一)引导学生朗读,感受文章情绪
朗读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有效方法,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兴趣,提高作文写作水平[3]。朗读散文也便于学生对文章有宏观的了解,找出文章全篇的核心,也就是画龙点睛的“文眼”,由此出发,举一反三,联想补充,融入到作者的想象之中,丰富对散文的认识与形象的把握。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定期组织散文品读会,每期1-2个学生小组,自主选择一篇喜欢的散文,同时根据大家对散文内容的理解,准备音乐、视频等道具来进行朗读表演,以品读的形式增加同学们对散文所表达的情感体验,将教与学的主动性都交给学生,最后由老师对品读内容进行补充以及总结。以朗读表演的方式谈感受、谈体会,在朗读中感受散文作者的遣词造句,增强对文章感情的把握体会,在增加课堂趣味性的基础上保证知识的输出。
(二)丰富教学形式,多角度感知
不难发现,散文等语文类课程的学习,都仅是在课堂上完成,在这单一的教学形式中,形成了由老师授课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固定模式,这种方式没办法引导学生去感知与体会,体会不到散文的美与魅力,便造成了学生缺乏对散文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作为已经普及的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做到善用、优用。同时散文因其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所以在教学形式中更对的是需要引导学生的感知能力,因此,教师可以举行品读会、写作会、冬令营、夏令营、社会体验等方式,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同时在亲身体验中得到更多的生活感受与生活经验。以冬夏令营为例,在课余时间或者假期时间,组织学生去不同的环境里,感受多变的风景,领略生活中的美。以社会体验为例,通过志愿活动、职业体验、社会观察等活动,丰富学生们的社会经验。而只有通过亲身经历去拓宽眼界,才能不断地提升学生对于美的感知能力,这是有别于课堂知识或平常认知,帮助同学们多角度的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们畅所欲言,谈论自己的发现,从表达出发,引导学生们的表达欲望。
(二)引导学生写作,多方位描写
阅读帮助品味散文,教学形式培养多角度感知散文表达,以此培养学生对散文的学习兴趣,而最终在散文教学中还是需要落到“写”这一重点,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将学生们感受到、体会到、学习到的生活感受与经验用笔写出来。
上文中所提到的品读会带动学生进行朗读,通过朗读让学生琢磨、领悟了散文作者对语言、词句的利用,沉浸、感受到散文美的意境,再有丰富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多角度感知,拓宽眼界,丰富生活感受与经验。而这时,教师便引导学生用随笔的方式描写身边的景物,例如《春》的第五段从触觉来描写春风的和煦,从嗅觉来描写春风的芳香,从视觉来描写春风中的景物,从听觉来描写春风中和悦的声响。教师可以通过这一段的学习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全方位观察、描写喜爱的动物、植物,将情感与感受化为文字,让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陶醉其中。一次成功的读写结合,既能有效提升学生们对散文的认识与理解能力,还能大大提高他们对散文的学习、写作兴趣,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敢于下笔、乐于下笔,将生活所观察到的身边事抒写出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散文教学是需要注重感受的,其行文中叙事中透着丰富的情,文章或是清新隽永、或是优美抒情,教师应该采取丰富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散文认知,将阅读、感知、写作三种方式有机结合,积极引导,增加学生们赏析品鉴散文的能力以及主动学习、写作的欲望,从而提高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拓宽学生们思维发散、感知能力,丰富眼界,陶冶情操。
参考文献
[1]陈建平.关于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审美困境与突破的思考[J].汉字文化,2018(10):89.
[2]徐艳.高中语文教学中散文赏析教学的思考[J].高考,2020(3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