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兴华
广东省汕尾市新城中学 广东省汕尾市 516600
摘要:当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正面临着新课标、新高考、新教材的大背景,理念的转变、教材的更新势必引起课堂教学的深度改革,教学方法策略也需与时俱进,适时而变。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语文核心素养的达成,因此研究阅读教学的策略,就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这除旧布新之际,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正由如何指导单篇精读向着如何开展整本书阅读、群文阅读、主题阅读、深度阅读、听说读写活动整合等阅读学习活动转变,着力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
关键词:新高考;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策略;阅读能力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高考内容改革顶层设计提出要求[1]。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2]教育的改革,必将引起课堂的深度改革,教师的观念角色要相应转变,教学的方法策略也要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的需求,适应学生的发展,服务于人才选拔制度。
一、何谓新高考的“新”
新高考,面对的是新标准、新教材、新语境、新主体、新形式。因而在命题上也体现出相应的特征:命题立意上,指向“学科素养”;命题材料选材突出时代性、典型性(民族性)和多样性,贴近学生生活;命题内容则以情景任务为试题载体,以综合考察为命题导向,设置指向核心素养的问题或任务;命题方式上追求不断创新,增加主观性、开放性的试题,注重思维考察,鼓励学生发挥和创造。命题直指学生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而语文的关键能力之一就是阅读能力,核心素养的达成也有赖于阅读能力的提升。
高考暴露出学生的思维与能力不足,这是主要的丢分点。不能从试题中获取和解读信息,源于考生的阅读能力与审题能力不足,缺乏相应的阅读理解能力。面对情境独立进行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纳、推理与判断、抽象与概括等思维和论证的能力不足。面对新情境、新问题时,不知道调动什么领域知识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源于考生对重要事实、概念、原理的理解深度、广度不够。借此反思当前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可能存在“隐性”大问题,即注重知识信息传递,而不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思维能力乃至所有语文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提升,都必须通过有效的阅读训练习得。新高考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对课堂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从新课标看高中阅读教学的变化趋势
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是阅读,阅读能力是语文学科能力的关键能力。新的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概括为四个方面“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3]。2020年修订版中,阅读能力在四个语文核心素养的每个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并且占据描述条款内容甚至过半。这有力的说明了语文学科素养的形成,均有赖于阅读,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语文核心素养的达成,因此研究阅读教学的策略,就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教学考是一体的,我们要探究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讨论阅读教学策略,除了先要熟悉命题变化,也要先明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以及教材内容的安排。对照2003年实验版课标与2017年版2020年修订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可以简单概括出阅读方面的几点变化:一、阅读文本从单篇精读文本向群文和主题阅读、整本书阅读转变。二、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深度阅读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更注重学生的分析鉴赏、评价探究等深度阅读能力的培养。三、在强调大概念、大情境、大活动,重视实践和整合的学科背景下,阅读不再是单一的活动,也没有单项的分级目标,而是要与搜集素材、口语交际、写作交流等其他活动整合,学生在大单元活动中构建自主阅读能力。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课标和大纲,有阅读教学所要达到的明确要求。而教材,是阅读教学策略的主要实施路径,因此,要研究阅读策略,首先要熟悉新教材的编排。新教材单元不再是以前的文体分类的形式,而是人文统整,任务引领,新教材单元结构就是群文阅读的结构模式。
(一)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在“课程内容”板块领跑18个任务群,并规定“本任务群的学习贯串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4]。除此之外的17个学习任务群至少有10个任务群明确提出了“整本书阅读”的要求。因此,架构富有特色的阅读课程体系,打磨出相对成熟的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整本书阅读主要是学生在课下阅读,那课堂上老师的作用在哪里呢?第一,进行课程化的设计,提出阅读的规划,推进阅读进行过程中的检测和反馈。第二,开展导读提示阅读的策略方法,激发阅读的兴趣。第三,组织专题研讨,促进阅读的深入。第四,组织交流汇报,促进学生同伴经验的分享,阅读成果的分享。
以《乡土中国》为例,第一步,先做好课程规划,规划涵盖目标、内容、策略与评价。把关于学生课下阅读的章节,课堂研讨的内容,以及要求学生阅读过程完成的核心任务,最终要形成的可供评价的阶段性成果等具体安排发放给学生。第二步,上好三种课型:一是阅读引领课,以“著作导读,激趣授法”为目标,引导学生思考三个问题:这是一本什么书?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应该读到何种程度?老师先对《乡土中国》的作者、地位、结构、核心概念、核心内容作简要介绍,并教给学生画思维导图的方法,让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画出全书的篇章结构并写一段介绍推荐语;再以问题风暴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最后引导学生仔细研读单元导语,明确教材对学生阅读该学术著作的目标引领。
阅读中段开展的是过程研讨课,主要是引导质疑,精读章节,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掌握圈划批注的阅读方法。比如目录中有很多概念,差序格局、礼治秩序、无为政治、长老统治等,要求学生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圈画解释概念的关键内容,提炼概念的内涵,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学生阅读完整本书后,可再花一周时间让学生复读或部分复读,选择完成一个任务,在成果汇报课上展示,汇报成果形式可为一个概要、一次展览、一个演讲、一场辩论或一个调研报告,给学生组织和评价的机会。
三种课型,“激趣授法—引领深入—分享成果”的流程,既有阅读指导,又有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整合了其他语文活动。整本书阅读重在培养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兴趣,掌握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有整本书阅读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养成阅读的习惯。
(二)群文阅读与主题阅读的单元整合教学策略
新教材打破了以前的文体组合方式,把不同文体古今中外的文章组合在一起,文章的组合方式是多元的,这也要求我们要有相应的群文阅读、主题阅读的教学策略。比如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将中外几首现代诗歌组合在一起,教学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来体会现代诗的韵律特点,来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以及它的表达效果,比如通过品读意象,来体会诗人对青春理想的不同表现。
有些课文,主要是以相通的情境组合在一起,教学重点就可以放在激发学生的共鸣和体验上,使他们获得精神成长。像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十三课的《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这两篇文章共同营造出求学读书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分享到不同作者的读书经历和感悟。学生通过阅读,可能会产生共鸣或者激发自己新鲜的感受,或者能够更深刻地发现阅读的意义,或者能够就自己的读书生活进行反思等等。这样设计,就实现了共同情境下学生个性化的自我成长。
还可以提倡微专题的教学设计,这也是单元整合教学的路径。可以推行四维合一教学设计,哪四个维度?第一,读懂单元导语,提出重要内容;第二,对每单元教材任务有具体理解,具体把握;第三,自己读文本,提取出文本独特的文本特质;第四,阅读单元提示,从提示中提取出单篇课文和一组课文的重点和难点,然后再统一到一起,形成教学微专题。以必修上第一单元为例,可以设计五个微专题,贯穿不同文本。一、因体而教,探寻文体的奥妙。二、青春飞扬,感受诗歌的旋律。三、岁月的芳华,青春形象之美。四,言语之美,文体和语体的关系。五、学以致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我们现在的高中语文课程提倡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是希望用学习任务来整合单元教学,突破过去单纯注重单篇阅读精讲细研的固定模式。但也并不排斥经典文本的单篇精读,单篇经典文本的教学同样也有它的价值。一是一些经典的篇目,作为共同文化的记忆,需要我们铭记;一是我们依然需要借助对经典文本的仔细研读,提升解读文本的能力。
(三)深度阅读提升思维策略
阅读的层次可以分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四个层次[5],分析阅读、主题阅读都属于高阶阅读,高中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高阶阅读的能力,有别于义务教学阶段的阅读任务要求。
2020年修订版的课程标准中学业水平将阅读能力分作四个认知层级,这四个层级与过去我们对于都能力的分级基本一致,其理论依据依然是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的分类,第一层级是归纳,第二层级是理解,第三层级是分析和鉴赏,第四层级是评价。描述条款中用词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理解”和“分析”。分析指向理性、逻辑,对应的主要用词有分析、分辨、解释、阐释、阐明、推断、探究、探析等。近年来,深度阅读成为语文教学和教研的高频词汇,分析性阅读、研究性阅读就是深度阅读。
必修上册的《拿来主义》,编入思辨与表达单元,对阅读的要求是理解论述类的现实针对性,在阅读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和论述思路,感受作品的逻辑思辨力量。教学时,针对青年对外来文化走极端的现象,不能简单的就事论事,还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站在历史的高度,分析问题的本质。在论述方面,运用比喻,语言犀利,观点态度鲜明,可以由此体会到作者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以此来提高我们的思维品质和表达品质。必修下的《祝福》,放在“文学阅读与写作”单元,除了作品本身阅读鉴赏的要求,我们还要以作品为载体,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提升对社会现实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要思考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提升批判与发现的能力。选择性必修下册把鲁迅的《阿Q正传》编入了“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单元”,阅读这篇小说,我们可以探究鲁迅的创作动机,他写这部小说,就是想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这是探究鲁迅的创作动机,也可以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还可以挖掘精神胜利法的内涵,探寻阿Q为什么具有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这样的分析和探究,就是有深度厚度的阅读。
(四)听说读写大活动整合教学策略
在所有科目统一强调大概念、大情境、大活动的背景下,阅读不再是一项单一的活动,而是与其他语文活动结合在一起,整合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使得阅读的体验更深刻。比如必修上的第一单元,结合青春主题,研讨完课文所选诗歌后,可以设计这样的活动:我的青春作品推荐,开办网站专栏进行诗歌创作,举办青春礼赞诗歌朗诵会等。这样就把听说读写结合起来,学生不仅获得了更丰富的阅读体验,深入研读,以读促写,学以致用,更能激发阅读的兴趣和巩固阅读成果。
总而言之,高中阶段的阅读教学应充分研究课标、教材、试题,把握该阶段学生阅读发展的实际状况和需求,找准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的任务,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力求使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素养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而不是一味重复以前的老路。而在如何平衡阅读目标导向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平衡教学活动设计的整体感和层次性等问题上,还可以进一步研究。教改不易,长路漫漫,我们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4-09-04)[2019-
-11-0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9/04/content-9065.htm
[2]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EB/OL].(2018-09-10)[2019-11-04].http://www.. more.gov.cn/jyb_xwfb/s6052/more_838/201809/20180910_348145.html.
[3][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5,11
[5] [美] 莫提默·J. 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