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指向更有效的语文教学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张毳
[导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 “学习国文的目的重在形式的讨究
       张毳
       东莞市东城小学,广东 东莞523000
       【摘要】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 “学习国文的目的重在形式的讨究。”王尚文教授还说: “其他学科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就足够了,而对于中国学科来说,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当然很重要,但是要了解他们是怎么说的。”文本的核心价值在于怎样去挖掘这类美的言语表达方式。
       【关键词】单篇 文体  单元  融合   项目式
       那么在单元多篇课文的整合,如何去指向阅读方法的比较迁移。
       一、单篇课文的整合——指向文本价值的提炼
       每一篇课文都有很多知识点,那如何充分结合年段和文体特点,呈现的知识点很多,提取文本的语文核心元素,显得尤为重要。既不拔高,又不降低。充分结合年段课程目标和文本价值,充分发挥文本的节点作用,充分进行整合,凸显文本其核心价值。
       为此老师解读文本的时候,必须将文本的价值点进行充分整合,发挥其最大的价值点。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在于它的语言形式,比如字词理解、句子理解、表达方法融合在“语文核心素养中”,通过言语的形式训练表现出来。
       例如,出现在统编教材五年级的《祖父的园子》 ,节选自萧红小说的第三章第一节。当蒋俊景先生指导学习本课时,他应该从四个方面组织自己:
       第一环节:初读课文,自由朗读,思考,萧红想起了什么呢?即领会文中表面上写了什么;
       第二环节:划出特殊的句子,经由朗诵感触特别句子包含的特殊感情;
       第三环节:找出“我”胡捣乱的几件事,补充《呼兰河传》中关于“祖父的笑”的描写,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加深阅读感受;
       第四环节:补充相关资料,期待学生读出新感受。
       蒋军晶老师的这节课有四个教学环节,而核心的教学环节只有两个:第一,抓住两种关键句,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它们所传出的那种自由、快乐、幸福的意味。第二,找出“我”胡捣乱的几件事加以品读,丰厚这种感受,借助补充材料,体会作者个性化情思。他的这种“四变二”的教学设计,正是基于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凸显文本的特点和节点,引领学生在文本走一个来回,充分体会作者的言语特色,探寻美的言语表达形式,体现了散文的言语特色。
       二、同一文体的整合——发掘言语表达的特色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文体特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抓住语言特色,从而从形式上去重在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学生从精读课文中获得方法,然后在其它课文的学习中去运用拓展,从而建构起自己的言语表达素养。
       叶圣陶先生说: “学生在精读课上获得了各种各样的阅读体验,并利用这些体验自己阅读大型书籍和其他单篇文章。他们不再需要老师的精心指导。“这种体裁的特点可以在小学的寓言教学中就可以发现。
   叙事性语言表达。叙事性的语言在表达上虽然给人是一种平铺直叙的感受,然而寓言故事是通过故事来揭露个中包含的道理,所以寓言故事中的这类叙事性语言表达不同于其他文体,对故事呈现给读者的结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揠苗助长》这篇寓言,它是关于“农民期待他们的田地里的禾苗生长得再快些,每一天在田地里看。”这时,农夫的焦虑涌上了学生的心头。”有一天,农夫等不及了,就跑到田里,一棵一棵地拔起秧苗。第二天,他去田里,看到所有的禾苗都死了。”在学生看来,现在的农民是什么样子。这些话都是叙述性的语言。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这个寓言讲得淋漓尽致,给人以画面感,故事的发展十分清晰。我们自然就能够从中体会寓言所要
传达的“意”和“魂”。
   树型性语言表达。树型性语言是寓言故事为建立塑造各类形象所应用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表达特征。不同的人物形象在故事情节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语言将是区别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心理变化活动最佳的方式。故事情节中的各种形象是叙事的主体,这些主体的语言可以算得上是寓言故事的人物灵魂。各人熟知的人物形象的创作观点,即在创作中注重形象的建立在于神似而不要形似。
       在故事《狼和小羊》中,狼非常想吃小羊,就存心找碴儿,说:“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狼的狡滑,蛮横,乃至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亲爱的狼先生,”小羊吃惊地说,“我怎么会把你喝的水弄脏呢?你是上游,我是下游,水不会倒流啊!”小羊性格温和,说话很有礼貌。通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两个形象在纸上栩栩如生。
   对话性语言表达。寓言故事中的对话性语言表达是寓言这种文体中经常使用到的,也是最拥有灵活性的。通过语言中的对话,不但在推动故事发展的节奏上比较快,而且使得故事情节的发展非常鲜明。
       对话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形象,而且也能较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情节和语言中,故事所要表达的“理”自然展现出来。例如,狐狸和老虎的故事,就是用对话来传达其背后的哲学:
       老虎猛扑过来,抓住了狐狸。狡猾的狐狸转了转眼睛,用最大的声音问老虎: “你怎么敢吃我?’‘为什么不敢?老天爷派我来管你们这些野兽,你们吃了我,就是违背了天命。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狐狸摇着尾巴说“让我带你去见见百兽,让你看看我的威风。”
       对话语言符合形象特征,使寓言故事既显得稚嫩,又显得生动丰富,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和理解,也为学生学习对话描写和双引号的使用提供了一个平台。
   哲理性语言表达。我们之前提到了寓言故事便是寓理和故事的结合,通过故事来表达个中蕴含的寓理,所以说寓言故事的哲理是其精华所在,同时对于寓言故事的哲理性总结语言的认知也是十分重要的。寓言故事不但能够通过小的幽黑故事向众人传达一些劝世警句,并且在寓言故事末端的总结性哲理语言总能引发人们的共鸣和思索。
       就像《天鹅,大虾和梭鱼》一样,故事的开头就说团结一致是多么重要,而不是意见相左,故事的结尾是什么。这种类型的寓言故事便是开门见山地运用哲理性语言来推动故事总体发展的。


        通过以上对“寓言”这同一的文体在语言上不同的特色进行整合,学生对于寓言这类问题自然会构建起一种整体思维,由结构到局部,局部到整体,进行这样的一个统整,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和语文素养自然而然会得到一个提升。学生在课外阅读上,自然就会课内得法,课外应用和延伸。
       三、单元整组课文的整合——指向读写结合的教材重组
       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根据教学需要,也可以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在教学中要以教学为载体,从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出发,设计与文本独特的言语表达形式的练习,让阅读、写作、思维训练融为一体,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 读写训练,使学生语言思维得到训练,语文能力得到提升。
                                     学写游记
       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有两篇课文,两篇习作例文,为此在开展本单元教学时,可以进行二度整合,从三个方面进行,内容篇,思考四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就是回答文章“写什么”的问题;结构篇,四篇文章作者是按照怎么样的思路来写的,也就是回答“怎么写”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思考四篇文章结构的相似点和特别之处,不断在比较汇总进行内化,从而联系自己的生活,然后构思属于自己的“游记”,真正实现用“例子”搭建与真实生活的连接。语言篇,找到四篇文章的语言哪里最能打动你,想想为什么会能这样。品位游记语言的特色。为此老师在教学上可以进行任务驱动的形式推进课堂教学,触发学生的思考:
        文本名称           内容           结构           语言   
《海上日出》               
《记金华的双龙洞》               
例文《颐和园》               
例文《七月的天山》               
       通过这样的表格式的整合,学生能学会对课文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在比较中去发现文本的特点,从而内化的自己的言语建构,不断与自己的生活进行连接,课堂得法,课外延展,习作运用。为此,学生在习作上,首先会通过四篇文本的言语建构特点,然后触动自己的生活,因而会较为容易写一篇内容具体,条理明晰的作文,真正体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四、跨单元主题整合——指向语文文体知识的建构和训练
       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词语、句子、段落、篇章,但这些知识是孤立的、零散地呈现,如果把相同的词语、句子、篇章、文体进行归类。作为语文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课文的存在不仅仅是内容的形式,更应该是语文的功能。
       比如,在低段出现了描写了景物的词语的整合,同样在中年级也会出现,高年级也会出现,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前后呼应,想想作者在编者在这样设计的意图,知其然,方知所以然,这样的统整,才能实现教学的最大的效益。
       五、突破学科的全课程整合——指向项目学习梳理
       如何找到学科的交叉点,引发学生大胆的思考,由单一到全面,体现一种统整思维,
       如在开展《海底两万里》的阅读+融合课时,可以采取跨学科整合,引导进行项目式学习,这样的学习会触动学生思维的开拓,既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较好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序号    课题    学科    学生活动
  1   
《学会在扣人心弦的情节中感知人物特点》   
语文   
1.怎样运用批注法来学习文本
2.如何写出一篇想象作文。

2   
《我们的海底森林》   
美术    1.讨论:海底森林的样子。
2.讨论:如何在海底森林打猎。
3.如何选择合适的色彩来描写海底的景色

3   
《神奇的海底森林王国》   
信息技术   
1.信息搜索:海底森林的样子。
2.做成图片资料。

4   
《Travel in ocean海洋之旅》   
英语   
1.演唱英语歌曲。
2.编排舞台剧。
       这样的学科融合能够更好地实现文本价值的增益,通过项目式学习,能够让文本在解读上实现多元价值,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也会不再局限于单一思维,会发散开来,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的教学思维需要适当地进行拓展,有一个前后的照应和主题之间的整合,才能会更好地实现文本的价值增益。
       
【参考文献】
[1]高宏 .这样教学很有效——任务驱动式课堂教学[M]. 天津教育出版社.2019-10
[2]潘权威 .1+1课堂基于整合拓展的学科教学变革[M]. 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3
[3]王荣生 .散文教学教什么[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0
[4]吴忠豪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汉语·阅读》[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