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色定位与功能拓展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8期   作者:杨洋
[导读]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杨洋
        湖北省宜昌市图书馆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消亡的速度在加快。每天都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地球上消失,这意味着一个民族、一段历史、一种文明形态就此消失。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当前,公共图书馆如何参与保护、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业界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图书馆  角色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与现状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目前较权威的阐述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总则中所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①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②表演艺术;③社会风俗、礼仪、节庆;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⑤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根据该词义可以推断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在我国的官方文件中,也基本采用了这一定义。
         “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留下了无数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民族自我认定的历史凭证,也是得以延续并走向未来的根基和源泉。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全国性的民间艺术研究机构,开始对民间文化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普查、整理和抢救。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渐由民间自发的、个别的、非正规的行为转变为政府主导的、全社会的行为。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逐渐上升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进入全面的、整体性的发展阶段。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确立了我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和目标,对建立协调有效的工作机制,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等作了明确阐述。2005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政府切实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设定了中国的“文化遗产日”。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里程碑。近年来,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汹涌而来的全球化浪潮, 给我国民族文化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发展遇到了诸多问题,现状堪忧。如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科学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各种文化艺术、民间习俗等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大量珍贵实物资料难以得到妥善保护,流失严重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加以探索和解决。

2. 公共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2.1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公共图书馆的职责
        1974年国际图联(IFLA)明确提出公共图书馆四大社会职能: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递科学情报,进行社会教育,开发智力资源。为了保护、抢救文化遗产,国际图联成立了文献保护国际中心并实施了PAC(Preservation and Conservation) 计划,其目的在于确保任何形式和载体的图书资料,都能得以永久保护和方便利用。这表明,在国际图书馆界,保护各国各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图书馆的使命与职责。当前,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公共图书馆必须清醒地重新审视自己的业务范围,必须不断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以获取自身快速、全面的发展。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既是政府交给图书馆的任务,也是图书馆的责任。图书馆作为“没有围墙的大学”,它的职能就在于保存人类记忆、积累人类知识、 传承人类文明。这种文化职能贯穿于图书馆所有工作环节,是图书馆生存与持续发展的本质。不言而喻,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诚如《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所指出: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核心应该是与信息、扫盲、教育和文化有关的12项使命,其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密切相关的很多。如增强文化遗产意识,促进科学成就和科技创新;提供接触各种表演艺术文化展示的机会;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支持口述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播等。这些表述可以说确认了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公共图书馆正是能够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打破各种限制、实现最大限度共享的场所。
        2.2 公共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涌现的新兴媒体瓜分了传统纸质媒体的市场,使得图书馆功能被分化。一段时间以来,图书馆的发展前景遭受到质疑。目前,我国大多传统图书馆所保存的人类文明大多为纸质文献保存,无法保存活态文化原有的广泛、丰富、鲜活、生动的形态。图书馆积极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收藏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而形成不同历史、地域、民族特色馆藏,这些特色馆藏在社会公众中的传播,不但突破了传统的、陈旧的馆藏资源建设理念,更实现了“以人为本“的多元传播,是对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的有力补充。图书馆生存、发展需要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实现从提供文献服务向提供知识管理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应该看到,图书馆在保存和传播人类文明的功能中是可以也应当求新求变、吐故纳新的。美国图书馆学家谢拉曾说:“对图书馆需要的增加是图书馆成熟的证明,社会越文明,社会结构越复杂,就越需要图书馆”。图书馆作为重要的知识服务机构和文化传播场所,必须承担起拯救或保护所在地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职责,把具体工作落实到细微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普遍的意愿,图书馆理应将其明确纳入到自己的职能范围之内。这些,都有助于提高社会对图书馆的依赖程度,对实现图书馆的长远发展都是有利的。



3.公共图书馆如何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3.1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提供线索和佐证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初期,对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调查、寻访和辨认是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前提。图书馆通过馆藏古代文献、地方文献对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信息进行追本溯源、发掘整理,组织人员参加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对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确认、立档、记录、整理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服务。如在2003年至2006年期间,我馆组织抽调人才全面参与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几年来,累计转制DV带520盘、模拟带280盘,形成的视频素材总量达到4T,图片素材总量100G,同时形成了大量的文字材料。这些,无疑为数据库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基础。
        3.2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记录、保存工作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过程中,图书馆采取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和馆藏等多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保存。内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活态遗存状况,代表性传承人的情况资料,保护工作发展的全景式记录和各阶段成果。如集中人力参与采录工作,将“峡江船工号子”、“五峰唐祭”等制作成专题片,组理文字、图片资料系列等。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要本着藏、用并重的原则,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过程中形成的有关申报项目文本附件、音像资料、数字化多媒体及一些实物等,作为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加以收藏,这样既丰富了馆藏资源,又可以为社会机构提供研究资料。
        3.3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题数据库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后期,我们面对的不再是笼统的、概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动、形式各异的活态文化资源。要具体、长效的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就必须根据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图书馆的实际,科学规划,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数据库,以实现数字资源的科学管理。从2002年起,我馆就没有间断过对数据库建设的摸索、研究。通过分析,我们抽象出传承人、艺种、资源、实物和素材五个核心要素,将浩繁珍贵的普查成果资料进行甄别重组,分别归档。2008年“年轮——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进入试运行阶段,开始全面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采集、整理、传播、服务等管理领域,实现了我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
         3.4实施文化传播的社会职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历史的遗存,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已经受到国家政府的重视。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展示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等;网站,有图片、视频、Flash等形式;实物展示,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展演等。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宣传,主要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内容、现实意义进行宣传,建立相应的保护措施。如利用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大张旗鼓地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利用各种平台,推介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举办一些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论坛、讲座、培训、交流等系列活动,广泛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与传播,为提升图书馆的文化意蕴起到积极作用。

4. 公共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的思考
        
        从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到今天,仅仅几十年的时间。尽管国家政府部门明确指出各文化部门应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但大多数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都难以准确定位自身角色,一些地方图书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也严重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目前,我国部分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进行了一些尝试和举措,但仍需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思考、分析得失,为持续、高效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浩繁的文化工程,参与面广。既有上层宏观政策、法规的制定,也有下层微观工作方式的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是活态文化资源,这无形给图书馆传统收藏增加了难度,也让图书馆面临着如何处理好传统职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关系的问题。图书馆在保存图书文献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科学的管理体系。无论是传统的日录、索引等知识集合方法,还是运用现代网络技术、解构重组等信息技术手段,图书馆都能较快上手并探索创新。图书馆投身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可以收集、整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便利用,进而逐步实现、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保存体系,最终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组织与图书馆科学方法在实践工作中的完美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有长远的规划,而不是着眼于当前任务的完成。这既是为了避免人、财、物资源的浪费,也是为了让保护工作趋向规范化、科学化。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许多图书馆仅仅以光盘、图片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简单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网站、专题数据库的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新技术应用力度不够,制约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图书馆可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相关规定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采集制度,保存其文献、图片、声音、影像及历史资料,建立并完善科学、实用、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数据库,有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计划、有步骤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就显得不可或缺。图书馆作为本地区保存文化遗产的资源中心, 要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课题研究,强化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图书馆收藏、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为了广泛传播和利用地方文化,为进一步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在课题研究方面可以涵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文化土壤问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及其保存问题等等。
        总之,开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既是法律赋予图书馆的职责,也将对提升图书馆的文化内涵起到积极作用。如今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消亡的境遇,一个民族失去了文化本色和文化根基,文化发展将无从谈起。图书馆应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使图书馆对传统文化遗产保护职能的内涵不断得以深化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晓珍.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12
2. 石亚萍.关于地区公共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思考.《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2.4.
3. 刘沫.试论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1.
4. 于荣全.中小型公共图书馆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定位与措施.《新世纪图书馆》.2011.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