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探索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8期   作者:周虹
[导读] 习总书记提出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周虹
        广东金融学院 外文学院,广东广州 510521)
    摘  要:习总书记提出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为一直在寻找新出路的大学英语教学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但为何要“课程思政”、怎样把传授西方语言文化的大学英语教学与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是当前形势下大学英语课程面临的新问题。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思想政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于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2018年5月2日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的座谈会上提到: “要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持不懈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同时总书记也对广大青年提出了几点希望: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励志(立鸿鹄之志,做奋斗者)、求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
    一系列的关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指导方针对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高校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新责任,这让大学英语这类面向全校性的课程在向“课程思政”的转型中面临着新的课题、担负着历史使命。
一、“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理念是由上海市委市政府首创提出;其根据中央从2004年以来所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在展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之路中逐步形成这一概念并于2014年的《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中提出。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协同育人”。上海市从2014年起在教育部指导下率先开展了课程思政的试点工作,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后上海各高校更是加快推进了有关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作用,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明确提出了“课程思政”,确立了培养方向。教育部在进行深入调研和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并在系统梳理有益经验后,于2020年5月28日正式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后简称《纲要》)并在6月进行了部署,《纲要》清楚地指出课程思政的目标和工作思路,明确地回答了课程思政为什么要做、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等问题,并指出要“坚持知识传播和价值引领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银兴教育相统一;坚持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相统一;坚持总结传承和创新探索相统一”,同时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整体设计。各个出版社和高校也在积极响应以完善课程与思政的同向与协同:如外研社利用“互联网+教育”的环境,在其微信公众号中陆续发出不同话题的课程思政素材并不断更新,另外他们在还U校园里实现了《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线上课程的配套思政数字课程的教学;高校的课程教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研究也在如火如荼进行着。始于上海教育界的“课程思政”如今早已不是“一花独放”,正一步步走入全国各地的高校呈现着“百花齐放”的势态,也在影响着属于隐性课程的大学英语课程并逐渐深入引导着该门公共基础课走向新局面,为新的学界研究热点提供一个立脚点,为大学英语课程指明新的发展方向。
二、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的融合
    当今世界区域冲突持续、局部战争不断,不同民族、文化间不仅有交流交融同时也有交恶交锋。在这多元、多样、多变的诡谲世界形势下,既要继续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特色市场经济又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两方面都要做好,这就需要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整个社会以及各个产业与行业之中。教育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基石,而与西方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的英语更是要发挥出隐性课程作用,在传授知识中深化和拓展“立德树人”的政治指导思想、引导大学生确立“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人生价值观,让这种情感、理念在广大学生之中引起共振,有目的地扩大教育的功能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
(1)思政为“盐”,大英为“肴”,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谈到,“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总书记还曾指出课程思政要“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据此,在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教育上,教育者要根据课程的特点,遵循规律、因人而异、因课而异、把握时机,适量放“盐”。   
        大学英语课程主要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学习者普遍为18-20岁的青年大学生,而此年龄段正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断乳期(16-20岁)。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长时间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学习,是从过去在心理、感情上对父母、家庭的依赖到脱离的时期,处于心理上的断乳阶段,是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一步。对于这些青年大学生而言,这时期也正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
    这些青年大学生多数时间是在校园内学习、生活,而大学英语课程又具有课时多、周期长的特点,同时对于教授课程的英语老师们,他们从小学甚至更早就接触了,心理和感情上会倾向对该课程与授课老师的依赖,因此,大学英语课程会成为他们在初入大学校园后最有影响力的课程。大学英语教师也要意识到,因为该门课程接触的学生范围广、学生覆盖面大、与学生课堂相处较多,所以要抓住此时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盐”溶于大学英语课程的“肴”中。“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细化广义思政教育内容,自然熏染、合理安排地将思政内容贯穿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适时展开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的家国情怀、政治认同、道德修养、宪法法治意识、文化素养等方面的教育。

教育界有句名言“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起另一个灵魂”,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教育也应做到在无声中浸润处于心理断乳期的青年大学生,从而不断提他们的政治觉悟、思想品德等,引导其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使之尽力做到知行合一,并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确立科学的价值观、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唤起他们的良知、责任和担当进而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勇于担当、敢于担当的优秀品质,无声胜有声地逐渐塑造学生们的品格、品行和品位。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是强调,要在厚植爱国情怀是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大学英语作为一门集语言、文化和思维教育于一体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帮助青年大学生辩证地分析、看待西方文明、思维方式及其核心价值观,又要积极向大学生们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宣扬爱党爱国的政治思想,因而大学英语思政教育应根据课程所授内容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大学英语教育之中,如春风化雨般陶冶、浸润广大青年学生情操,并为传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信仰发好声音。
(2)挖掘课程,融合思政,培根铸魂、立德树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还曾提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深入挖掘隐性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各门专业课程的育人元素和育人功能。教育部陈宝生部长于2020年6月8日在由教育部组织召开的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上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在谈到“怎么干”时说到,要设计实施好勘探、采掘、冶炼、加工的工艺流程,做好专业课与真善美的结合,找准切入点,并要求“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行”。湖南大学副校长李树涛曾说过:“每一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但这些思政资源不是直接显露在课程内容之中,而是蕴含在各个知识点的背后,隐含在科学理论的深处,需要教师主动发掘、加工和利用。”
        “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天地万物都要遵循事物内在客观规律,人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而前进。“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它的实施不是简单地增设一门课程或者添加一部分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把育人与育才相结合。课程思政教育要回归教育初心,以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为基本准则,设把品德的塑造、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三位一体”,把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完美地融合,把立德树人内化到课程教学,通过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眼界、胸怀和格局。“课程思政”中的“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依托,“思政”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建设,是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在于改革教学内容、重构教学目标、加强教材建设、优化教材结构,使大学英语课程具有传播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功能,实现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形成协同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有效、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首要目标,让大学英语“课有思政味、师有思政担”,形成大英教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政教育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因而大学英语教育的精髓应是“思政教育”,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关键则是要深研教材中的内容特点、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观,培育出新时代的新青年:勇于开拓创新、且能坚忍不拔地直面挑战的、拥有全新高强本领的世纪新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要以中国文化为根基,融合中外教育精华,结合现代世界文明,培养中国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3)线上资源,线下融合,服务课程、坚定“四个自信”
    教育部在2007年9月印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这指明了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质,而思想政治课程也是人文性质,这表明“大学英语”和“课程思政”可以人文协同、同振共舞。语言不仅是一种载体更是一种媒介,它既承载着文化意识形态又传播着它们;近代,西方国家由于工业和科技迅速发展而走在前面,这对国人尤其是广大青年的思想意识影响较大,因而此时把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程中不仅正当时且尤为重要。某些西方国家喜欢利用网络对我国进行负面的报道,大学英语课堂可利用语言的载体和媒介作用对网上的资源以习总书记的青年观为指导,引导青年学子批判地分析材料、认清是非利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坚定广大青年的“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移动终端的快捷便利和网络资源的丰富多样为大学英语思政提供了可行性路径。《学习强国》应用程序上有大量最新、最强、最权威的各种有关党中央思想政治的方针政策和目标计划以及国内国外的局势动向、时势动态等等,这都为大学英语课堂提供了无限思政素材,而且材料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音频、视频及文字。手机微信中CHINADAILY和中国日报双语新闻等等的官微每天也会更新内容,以英语语言发布国家的各种官方信息,如关于党的十九大报告、防疫、环保、经贸、财政等等方面的中英文报道、视频等,还有外交部发言的英文翻译,也有中国特色词汇及一些热词的英文翻译。网络电视也为大学英语课堂素材的收集提供了渠道,美国探索频道的时政纪录片《习近平的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China: Time of Xi),英国BBC的纪录片“Chinese New Year 2016”(《中国春节》)、“The Story of China 2016”(《中国故事》)以及中国五洲传播与美国国家地理联合拍摄的纪录片“China from Above”(《鸟瞰中国》)等将我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展示出来,同时也传播着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这一切线上资源都能被运用在大学英语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中:课前热身、课文导入、文本分析以及课后练习。
三、结语
        作为大学基础课程的大学英语的课程改革从20世纪90年代起一直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如今世界政治多极化,中西竞争激烈,局部动荡不安,思想意识冲突不断,此时大学英语教师更是要担好“课程思政”的改革重任,大力度挖掘思政之源,多维度探索思政之路,使大学英语课程兼具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功能,实现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政教育交叉互融,培育出思想觉悟高、国家使命感重、文化认同感强的青年学子。
参考文献
[1]董少校.上海师范大学:15门课程首试“课程思政”[N].中国教育报,2017-04-22。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3]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R].教育部,2017-12-04。
[4]吴鹏.《大学英语思政导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
[5]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作者简介:周虹(1976-),女,湖南常德人,广东金融学院外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外语学习策略及课程与教学论等方向的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