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伟
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 北京 100020
摘 要:F企业作为中国第一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自成立之初就把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开创了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先河。在新形势下,加强F企业所属非公党组织党建研究工作,特别是非公党组织党务工作者队伍研究工作,对提高F企业党建工作的分类指导、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 党建 规范化管理
一、引言
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要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扩大基层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不断涌现,成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富集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动力。如何精准把握“两新”组织的规律和特点,增强党建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让党的工作真正扎根到这个中国经济社会较活跃的领域之中,成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着力点。
二、F企业所属非公党组织基本情况
F企业党委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始终将党建工作融入中心,融入企业发展。为准确掌握F企业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现状,更好地发现、解决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和难点,研究组利用近2个月时间,走访了50余个基层党支部,访谈了156名专兼职党务工作者,面向所属非公企业党员通过互联网平台发送涉及“党员基本信息、对目前党员学习教育工作总体评价以及对未来党员学习教育工作需求”三方面内容的调查问卷,收回有效样本974份,为客观掌握基层党建现状,发掘基层党建工作特色方法、典型经验,带动党组织在党员管理、组织发展等方面更好发挥作用,收集、积累了丰富的依据。
三、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工作能力不充分
F企业非公党组织中兼职党务工作者占绝对比重,绝大多数都是由非公企业管理人员或F企业所属业务部的党员兼任,受职业影响人员岗位变动快,党务基础知识、工作经验积累不够的情况时有出现,从不同程度制约了工作发展。
(二)工作意愿不强烈
有的非公企业因为担心党组织活动影响生产经营,打乱企业正常工作秩序,对党建工作消极抵触;有的非公企业表面上赞同,但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人员上都不能给予支持、配合,使得党员“进退两难”。面对这些困境,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干劲呈现被动削减的趋势。
(三)作用发挥不明显
兼职党务工作者在抓党员教育管理和组织建设方面底气不足,发力不强,普遍存在着年纪轻、党龄短、党务经验少的情况,业务任务和党建工作的双重压力也使得他们的精力、能力双重“透支”,缺乏有效激励,造成基层党组织发展不均衡,党建工作难以有效推进落实。
四、加强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队伍激励机制的有效途径
(一)创新党建理念,加强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打通“有位应有为,有为才有位”的关键环节。通过强化服务,诸如提供政策宣传、劳资关系协商、安全生产、职工教育、科技攻关、技术创新等活动,将党建工作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党组织在推动企业发展中的“有为”作用和“有位”属性,形成“有位”与“有为”相互支撑,互相促进、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二是强化“区域协同,互联互通”的共建模式。
充分借鉴“商圈党建”“楼宇党建”“行业党建”的新理念、新方法,构建责任共担、主辅互换、齐抓共建的非公党建领导体制、运行模式,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提供多元、有效的资源支撑,推动区域互融、协同治理、形成合力。
三是构建“项目化、品牌化,社会化”的联动机制。以项目思维统领党建工作实体运行,大力开发“党建+”工作载体,带动党建与公益、互联网、资源共享、企业文化、品牌宣传之间的联动促进,进一步提升和强化党建工作在非公企业经营发展中的独特影响力和价值创造力。
(二)完善分层分类管理的科学选人用人机制
一是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坚持“以岗选人、人岗相适”原则选配非公企业党组织负责人。从严选任标准,从优选配方式,在条件具备的非公企业党组织通过“公推直选”等方式产生党组织领导班子,加强党建力量的同时加大党组织负责人后备培养、锻炼。
二是组建专兼职党建指导员队伍。选聘专兼职党建指导员,作为强化非公企业党建,特别是辅助未单独成立党组织的非公企业开展党建工作的有力补充,立足规范专业的角度,帮助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掌握方法、培养队伍,真正达到“优化一个点,辐射一个面”的成果成效。
三是建立党务工作者人才储备机制。采取“举、考、派、聘、兼”等多种方式扩大党务工作者来源,建立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人才库;加快优秀党员特别是优秀青年党员的脱颖而出,及时选配到党组织书记岗位上经受砺炼、加快成长,形成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领域后备充足、后劲持久的良性格局。
(三)建立健全党务工作者教育培训机制
一是规划多元教育培训方案。客观认识党务工作者年龄结构、知识层次、任职时间、工作经验和职务高低所致的个体差别,在教育培训中采取弹性、多元方式,适时提炼、注入,加以分层分析,使得培训方案更加个性化,更加符合党务工作者人员特征、工作任务、工作环境,最终达到匹配度更佳、成效更优的目标。
二是打造多元培训手段。打破原有单一学习方式,探索开发“互联网+党建”学习平台,最大限度运用碎片时间,完善党务工作者自身建设和知识储备。与此同时,根据使用者的大数据呈现情况,动态智能定制个性化的培养计划,通过跟踪与督促的方式协助党务工作者随时随需开展理论学习与应用模拟。
三是搭建多元交流平台。通过提升党务工作者之间沟通交流的有效性和多元性,推动形成经验共享、共同提高的生动局面。让优秀的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建成果展示和党建经验分享,开展案例解析和学习研讨,在模拟演练中巩固知识,解决问题。
(四)完善多元关怀保障机制
一是维护合法权益,扩大社会影响。充分利用F企业人才集聚、岗位集聚、客户集聚的天然优势,为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提供职业“避风港”。扩大对企业的宣传引导,帮助更多的非公企业充分认识党建工作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认可党务工作者的特殊贡献,使员工从事党务工作的经历成为未来找寻新工作的加分项。
二是构建关怀机制,创设良好氛围。依托“春节”“七一”帮扶困难党员工作机制,加大对党务工作者本人及直系亲属突发困难的应急关怀,增强党务工作者的组织归属感。突出精神关爱,组织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参与压力管理、挫折应对、情绪控制等一系列培训,帮助他们增强抗压性和自我管控能力,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三是强化系统支撑,提升工作效率。积极搭建符合非公企业特色的党建信息系统平台,提升数据化管理水平;订制外呼平台,完成非公企业党员的日常联系,引导党员“随时、随地、随手”加强政治学习和思想建设,提高工作的及时性、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冯波,高慧燃.《非公企业党建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2]邱卫东,胡博成.嵌入与整合:非公企业党建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8(01):113-120.
[3]颜水发,钟碧忠.非公企业党务人才能力素质模型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38(03):17-22.
[4]朱雪君.“互联网+”视角下非公企业党建研究[J].江南论坛,2019(03):18-20.
[5]叶益武.加强非公企业党务工作人才队伍建设[J].企业文明,2017(06):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