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莹
屏南县岭下中心小学 福建省宁德市 352300
摘要:当前,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如何科学合理地监测和评价学前教育质量,正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2018 年发布的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健全质量评估监测体系,国家制定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南,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完善幼儿园质量评估标准,健全分级分类评估体系,将各类幼儿园全部纳入质量评估范畴,定期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
关键词:去“小学化”政策语境;学前教育;质量评价;儿童观基础
1当前我国学前教育质量评价的去 “小学化”政策语境
增强了学前教育的质量意识。2012 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在其所发布的研究报告 《强力开端 III : 早期教育质量工具箱》中指出: 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证明强调学前教育会带来一系列的利好,如儿童的健康发展和良好的学习表现,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更加公平的儿童发展结果,减少贫困; 促进代际社会流动;有助于妇女参加工作; 乃至在更大范围上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所有这些利好,都以一个条件为前提,那就是 “质量”。只扩大学前教育入园机会,而不管质量如何,将不能对儿童的发展带来良好结果,也不能为社会带来长效的收益。自 2010 年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在规模总量扩充上获得跨越式发展,幼儿园园所数量、在园幼儿数、入园率等外显指标取得历史性突破,但总体质量还不高仍是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而这其中 “小学化”倾向就是学前教育质量低的一个典型表现。因此,国家一系列关于幼儿园去“小学化”的政策出台和持续强力推进,对于增进整个学前教育领域的质量意识,廓清科学的学前教育质量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去 “小学化”政策语境下学前教育质量评价的三重儿童观基础
2.1学前儿童作为有特定年龄心理发展特点的学习者
从儿童研究的科学世界看,在现当代学前教育领域,一直是发展心理学占主导和优势地位,其对学前儿童的研究发现和知识贡献,奠定了其作为学前教育最具影响力之一的理论来源。发展心理学已充分而成熟地揭示出,处于学前教育阶段的 3 ~6 岁儿童,是有其独特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方式的学习者,这构成了学前教育质量评价的第一重儿童观基础。这是在去 “小学化”政策中反复强调的一重儿童观,正是从这一重儿童观出发,基于儿童发展、促进儿童发展成为评价学前教育质量的基本维度。“小学化”倾向的学前教育,之所以被定位为质量低下乃至需要被规范和治理的教育形式,恰恰在于没有确立起这一儿童观,没有看到幼儿园和小学两个学段之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内在区别,违背了这一质量评价的基本维度。当把本来适合小学生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以及相应的教学要求,直接拿来用在学前儿童身上,就忽视了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并由此会导致强迫式的死记硬背、机械性的重复训练等学习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学前儿童提前掌握了多少诸如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的内容,都不会被判定为学前教育质量高的表现。而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结合学前儿童生活情景,创设开放的、多样的区域活动空间,并配备必要的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玩教具、游戏材料、图画书,以亲身体验、直接感知、实践操作、亲近自然等方式引导学前儿童自主游戏和学习探究的学前教育,则体现了学前儿童的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方式,因而被作为高质量学前教育的表现。但是再做进一步分析,上述这些被视为高质量学前教育的外在表现,仍然需要自觉地建基于“儿童是有特定年龄心理发展特点的学习者”这一儿童观之上,只有在内在观念上有清晰的认识,对外在的貌似高质量学前教育实践做法才能作出更实质的评判。
例如,在去 “小学化”政策推动下,很多幼儿园的教育实践正转向发展儿童诸如认真专注、不怕困难、遵守规则、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学习品质,以及自我服务与管理等生活习惯和能力等。相较于知识技能的提前学习,这些做法已不再具备 “小学化”倾向的外显特征了。但在具体实施中,如果教育者心中没有以此重儿童观为基础,对儿童这些方面的培养,超越了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违背了他们的年龄心理发展特点,依然会产生强制性机械重复训练的可能,使儿童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不自觉地又滑入一种隐性的 “小学化”泥潭,使学前教育质量失去保障。因此,学前教育质量评价,只有真正确立起这一重儿童观,才能对学前教育实践质量水平的鉴别和评判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2.2学前儿童作为当下生活意义体验的生活者
从儿童生活的意义世界看,学前儿童是有着当下生活意义体验的生活者。判定某一种学前教育实践是否保障了幼儿健康幸福的成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这一去 “小学化”的质量旨趣,还需要以此第二重儿童观为基础。学前儿童是有着特定年龄心理发展特点的学习者,但这一重儿童观,需建基在学前儿童是有着当下生活意义体验的生活者之上。因为,作为真实 “人”的学前儿童绝不是这些年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简单拼凑,写在教科书上的关于学前儿童的抽象科学知识是无法组合成一个个真实而灵动的儿童的。从根本上讲,儿童研究的科学世界所揭示的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主要是作为成人的研究者把儿童视为客观的对象之物而抽象概括出来的,它确实为我们认识和了解儿童以及由此而设计幼儿园教育活动提供了科学化基础,但在真实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过程中,儿童却是以一个个活泼整全的人出现的。作为整全的人,学前儿童首先是对自己当下生活有着意义体验的生活者。对他们来说,当下展开的生活是第一位的,学习与发展只是伴随生活而发生的,每个儿童都不会把自己割裂为一条条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并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对象性地把自己按照这些规律或特点去发展某一种能力和品质,他们就是以全副的身心去体验和感受着当下每日的童年生活时光。童年时代就是儿童是其所是地生活、探究和理解世界的一段时期。在这段时期,儿童认识自我、建构并保持着与周围世界的紧密关系,体验着生活的乐趣和复杂性,迎接着各种日常生活挑战。恰如童年社会学所揭示的,儿童虽然脆弱,但却是意义的创造者和体验者,是自身所处生活世界的专家,他们能够用不同于成人的 “眼睛”体验和理解自己的童年生活,他们并不完全是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被支配者,他们是积极的社会行动者,并能够在积极主动的行动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价值感和归属感、自尊感。
3结语
总之,在当前去 “小学化”的政策语境下,学前教育质量评价需要以全面合理的儿童观为基础,一方面要考察具体的学前教育实践是否具有科学的眼光,是否看到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对教育活动设计的内在规定性; 另一方面还要鉴别该学前教育实践是否具有人文的眼光,是否在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关照到了儿童作为当下生活者的意义体验; 再一方面还需判别该学前教育实践是否具有长远的眼光,是否在让儿童度过快乐童年的过程中,获得对后继学习与发展有意义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兰若溪.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评判指标研究[D].河北大学,2019.
[2]刘莉,李祥. 论幼儿园“小学化”问题治理的困境及破解——基于公共政策视角的考量[J]. 荆楚学刊,2019,20(01):84-90.
[3]黎勇.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政策的实践及其改进[J]. 教师教育论坛,2018,31(12):12-16.
[4]宋丽芳.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话语分析[D].河南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