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南勇
漳州市龙海区第三中学 福建漳州 363100)
摘要: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精神瑰宝,初中生是自我养成的初始阶段,良好的、合理的传统文化引导将会使这些初中生散发出不一样的、独特的气质,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也将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对策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美好的、有强大生命力的、经久不衰的。守住人类心灵的高地是当代人的责任也是当代人的义务,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最为快速的阶段,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对于初中生的成长无疑是有利的,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合理、有效渗透既是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学生们成长负责的表现。
一、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传统文化经过历史的积淀,总会有一些优秀成分传承下来,值得当前的初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作为我们民族共同的文化财富,值得我们传承分享,我们也可以受传统文化的滋养。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新的教学理念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当前课堂质量的展现与评估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目前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师必须创新教育方式和理念,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并以此观念作为制定教学计划的基础。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久远,这是我们文化的先天优势,初中语文教学上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对此,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己任,把传统文化对生活的影响具体化、实用化,不要让传统文化发展流于形式,从初中教育开始让传统文化回归课堂,使学生享受传统文化的滋养。
二、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挖掘教材内容
语文学科在传授传统文化内涵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文教材中具有很多蕴含着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范本,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这些范本的挖掘和解读,尤其是要对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意蕴进行深入解读,让学生在获取课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与洗礼。
以《木兰诗》的教学为例。本课的一个目标是让学生感知中国传统诗歌(民歌)在语言和结构上的特点,借助诗歌来弘扬一种爱国主义精神、勇于担当的精神与孝文化。但此诗时代久远,文言词汇较多,给学生理解木兰的形象带来了困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开始并不算高。特别是朗读时,如读顺口溜一般,毫无节奏,语调自始至终都一样,传统诗歌的魅力显现不出来,很多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在后来的教学中我稍作了修正,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孝文化,从传统的道德观念、情感体验入手挖掘诗歌潜在的深意,让学生能够透过课文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入手,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孝道文化主要内容,“孝”其实也是一种担当。将《木兰诗》所蕴藏的“孝”更加直观、全面地呈现于课堂上,也使得木兰的形象更加鲜活生动。在朗读的时候,学生就能自觉地读出郁闷伤心到自豪的语气了,在或舒缓或紧张的朗读中再造木兰英雄形象。
另外,《木兰诗》虽然歌颂了中国美德,但是从中也能看到过去中国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弊端,为了加深学生对历史文化环境的认识,让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变得更加丰满。
(二)渗透民俗文化
民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习惯、礼节、风尚等。传统民俗文化为我们生活和行事提供了很多的规范和依据,也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文学作品反映了我国的传统民俗,学习这类课文能丰富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经历,从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社戏》这篇课文时,通过阅读文本和相关资料,笔者向学生介绍了在江南民间盛行的举行迎神赛会时上演的社戏,它是一种民俗活动。学生了解了社戏的由来以及人们在庆祝社日时的习惯,了解了江南地区的民俗风情,然后与自己生活的地方的民俗进行对比,进而深刻理解传统民俗文化,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增添乐趣。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课文,挖掘其中蕴含的传统民俗文化,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了解中国各个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对这片土地产生更深厚的情感。
(三)优化课堂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语文在全新的教育形势下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拉近学生距离,促使学生在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和个人素质。在渗透传统文化时可适当借助现代的多媒体整合教学资源,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传统单一沉闷的学习气氛。以《出师表》一课为例,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先为学生讲解和这篇课文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之后借助现代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著名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为点燃课堂气氛和学生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再借助现代多媒体为学生演示?出师表?名家书法作品,带领全班同学一起朗读,充分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多媒体课件可适当穿插课文中重要知识点之一即“亲贤臣,远小人”,并在此引入道德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精神,从而达到渗透传统文化知识目的。
(四)开展学习活动
我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仪之邦”,传统礼仪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传统礼仪文化,有利于学生吸纳懂礼知礼的良好品德,并在今后的为人处世中明事理、知分寸,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例如,在一次主题为“孝亲敬老,从我做起”的综合性学习中,笔者让学生搜集孝敬父母、兄友弟恭、尊老爱幼的故事,然后拿到课堂上分享,比如:汉文帝刘恒亲尝汤药、仲由百里负米、郯子鹿乳奉亲、董永卖身葬父等,让学生从中感受传统礼仪文化,并与今天的“孝”进行对比,分析古人在孝亲敬老方面的不足之处,进而引导学生理性地对待父母,摒弃愚孝的做法。通过参与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对传统礼仪文化有了深刻的感悟,这对当代学生的生存和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结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来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生存繁衍的有效见证。当代青少年有必要了解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能做的,就是将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教学融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通古今的视野,知礼义的能力,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高玉荣.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J].文理导航,2019,(008):89,93.
【2】王仕芝.初中语文融合传统文化教学的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2).